第四章 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在,朝廷的事情基本安定了下来,各方面都步入正轨。小皇帝登基后,对国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没此朝会必到,是必躬亲,认真听取各位大臣的意见,虽然还不能作出任何决定,但都要弄个明白。对大臣的奏折也能认真的阅读,经常熬到深夜,害的陈太后、李太后很担心,担心年龄太小,害怕累坏身子,不断的催促儿子早点休息。
虽然事务繁多,万历还始终不忘学习,在年幼的万历心里,开国始祖朱元璋老爷爷是他的学习榜样,立志要做一个号皇帝,做一个明主。在明代,皇帝的学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日讲,另一种是廷讲。日讲又分为春讲和秋讲,地点在文华宫,讲课老师是讲读官、大学士侍讲,主要是学习四书五经等圣贤书籍,形式比较简单,是日常的功课。廷讲则不然,每月逢二开讲,王爷勋臣、内阁大臣、六部大员、督察院、翰林院的学生都要参加,一般有翰林院和国子监祭酒讲课,有时首辅和内阁大臣也会讲上一两节课。
张巨正是万历的老师,最近事情太多,没有顾上给万历上课。不过,昨天万历接到张巨正的奏折,内容是关于他的学习安排和课程表,看来张巨正又要开始给他上课了。小皇帝兴奋剂极了,他听惯了先生的讲课,盼望着再能听到老师的教诲。
主要学习内容:
1、先学习《大学》、《尚书》,由张巨正主讲,逢双日进行。平时的辅导和检查作业,由侍讲官或大学士侍讲负责。
2、在廷讲结束后,便开始廷议。由各部大臣将需要办理的事情一一陈述,拿出初步的处理意见,交大家议论,产生处理意见,经皇帝同意后实施。
3、日讲的课程主要是《通鉴节要》、《史记》等,要求主讲官要以通俗的语言讲课,浅显易懂,真正是皇上弄懂弄通,消化吸收,学有收获。
奏折上还说:
皇上五岁启蒙,现在已有五年了,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经史子集大体已通,书法作对更是世之珍品,国之瑰宝。微臣能为皇上讲课,实乃三生有幸。皇帝聪慧绝伦,过目不忘,尚能举一反三,对此各位讲官均有议论,此乃国家大幸,万民之福哇!
其实张巨正也是个马屁精,也知道曲意奉承这一招最管用。小皇帝看了奏折,高兴得嘴都合不起来,盼望早一天上课,在老师的带领下,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知识的花蕾上吸取充足的营养,充实自己。
这一日,午休过后,万里无心读书,心想外边的世界,从生下来就没见识过,不如趁现在没事去外边逛逛,也好散散心,偷偷的带了两个小太监出了皇宫。
前门外,主仆三人一路溜达,小万历可是大开了眼界。从见过这样多的人,这样热闹的场面,万历的眼都看花了。街道两边,商店、茶社说书馆、珠宝店、戏楼、当铺,紧紧相连,比比皆是。各色商品,五花八门,看得让人看的眼花缭乱。红男绿女,川流不息,矮小万历在人群里左顾右盼,看什么都觉得新鲜,恨不能多长几双眼睛,让他一次看个够。
转过街角,一座大酒楼耸立在他们面前,上边赫然写着:“富华大酒楼”五个大字。字迹刚劲有力,一看就是大家的手笔,万历已粗通金石书法,站在匾前,着迷地研究起来,像看一部精彩的小说和仕女画津津有味。
“三位爷,进来看看吧。京城最好的戏班子正演出《牡丹亭》呢!。还有许多好玩的,好吃的,进来看看吧。”店小二看三人站在店门前不动,忙招呼,拉客人进来看戏。
小万历听说这里有演出,立刻来了兴头,抬脚走进了戏院。戏院里,人生鼎沸,唱戏的声音,听戏的说话,还有各种叫卖声,混在一起,乱乱哄哄的,这是中国古代戏院的一大特色。
在店小二的带领下,找到一间包房,万历坐了下来,招待手脚麻利的送上上等的好茶和几碟小点心。
戏台上戏子唱道:(贴)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好姐姐](旦)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茶棚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者占的先!(贴)成队儿莺燕啊。(合)闭凝眸,先生燕语明如剪,呖呖莺歌溜的园。
万历爱看戏,简直是戏迷,忘了时间,跟随的两个小太监不敢说话,时间飞逝,一直到演出结束,才带着惋惜的走出戏院。
街上,已上华灯初上,到了吃晚上饭的时候,万历才感到有点饿。其实在酒店就可以吃饭,因为是头一次出宫,万历还不知道这些,小太监因为出来的时间很长了,担心回去受太后责罚,也不说在这里吃饭,心里想着早点回去,早点解脱。
小太监说:“爷!咱们回去吧,太后等着您传晚膳呢。”
所然余兴未尽,想起出宫很长时间了,害怕太后责备,只好不太情愿的打道回宫。
往前走着,一座大宅出现在眼前。走近一看,门匾写着“张府”两个大字,一看就是张居正的笔迹。忙问:“这里是不是首辅大人的住宅?”

有一个小太监来过,确认是张居正的家。
万历高兴了决定打扰老师一顿饭,对小太监说:“不回宫了,就在张大人家用膳吧。”
小太监赶紧上前通报。
张居正还没有吃饭,正在书房看书,家人们都在等着主人招呼。
听说皇帝到了,张巨正立刻从太师椅上站起,慌忙穿戴整齐,连走带跑的到了大院门口。
见到万历,慌忙跪倒在地:“微臣不知皇上驾到,有失远迎,罪该万死!”
万历见状,忙上前搀扶老师:“平身吧!”对其中的一个小太监说:“你回宫告诉太后,就说我在老师府上请教问题,晚饭就在这里吃了,让她们放心,不要等我了。”
张居正领着小皇帝走进府内,在书房落座,忙吩咐下人拿出最好的东西,去给皇上作晚膳,忙不迭的拿出南方进贡的水果招待皇帝,说道:“饿了吧?先吃点水果,晚膳一会儿就好。”
张居正不愧是一代大儒,进的书房一看,除了看书、招待客人用的家具外,到处都是书籍,还有文房四宝。各种版本的、各个朝代的,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诗歌词赋,包括前朝的《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书籍之多,书籍之杂,就像进入图书馆一样。
万历十分兴奋,在书架旁转悠,不时的拿起一本浏览一番,对这些书赞不绝口。万历一边翻书,一边快乐的向张居正介绍下午的行踪,所见所闻,感触很多。
看着万历兴高采烈的样子,看到小皇帝对书表现出来的的痴迷,张巨正心里非常高兴,心想:皇帝是个好孩子,如果能坚持不懈的学习,熟读圣贤书,学习治国安邦的方法,大明朝就有希望了,就有可能成为一代明君。万历现在是一块朴玉,还需要精心的琢,玉不琢不成器,通过精心的打磨,一定会成为一块光泽圆润,光照中华的宝玉的。现在皇帝还小,刚刚十岁,虽然也读了一些书,明白了一些治国安邦的道理,但远不够,还需要努力学习,按照圣贤说得去做,将来会成为一个好皇帝的。
张居正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不仅要治理国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好小皇帝。这样大明才有希望,才对得起先皇的重托。
张居正决定以后的廷讲,由自己亲自讲课,按照预定方案,精心教育。他不能保证万历在他死后如何,他要保证在他的有生之年,通过他的教育,使万历做一个好皇帝,起码做一个明君。这样,在他到九泉见到先皇后,能有个满意的交代。
张居正从书橱里拿出一本,前不久亲自编订了一册《帝鉴图说》,这里边收集历代帝王善迹,绘成图画,还加上他的注释,用来激励万历皇帝,
万历拿着书翻了翻,说道:“先生,《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应当如何解释?”
张居正笑道:“这是说治理国家动用百姓,而不必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朱熹四书集注也是这样解释的。有什么疑问么?”
万历不他太满意这样的解释:“可是这样解释似乎跟夫子的本心不同。当初夫子为天下苍生奔走列国,可是都失败了,是因为民智未开,少有人理解夫子。最后回到鲁国,开私学,广收弟子,有三千人之多。夫子这样做,就是要开启民智,又怎么会说‘不可使知之’呢?”
张居正心中惊涛骇浪,他完全没有想到小皇帝会有如此见识,又问道:“依皇上看来,该如何断句呢?”
“应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对于通达事理的百姓,可以放心的使用;而对于不通达事理的百姓,国家应该去教化他们,这样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才能做成大事。”
“皇上是这样认为的么?”张居正笑笑的问。
“是的。”
“皇上认为礼乐教化就能治理好国家么?”
张居正果然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想起历史上成功治理国家的能人贤士多半儒法道名杂用,说道:“先生怎么看?”
张居正道:“治理国家要用帝王之术,皇上除了儒家经书,还应该看看其他的书籍,比如《韩非》,《管子》,《六韬》,《史记》等等。不可偏废。”其实心中已经十分满意,毕竟刚才万历的言论还是给了他相当大的震撼,那已经不是一个孩子能说出的话。他感到大明中兴的希望又多了一分。从英宗以来,大明的皇上就一代不如一代了,现在皇上聪明总是好事吧。
没有多长时间,晚膳做好了,吃腻了宫里的饭菜,样样都觉得好吃。这顿饭,他吃的很饱从来没有如此过,小皇帝很高兴,满意极了。
吃晚饭,万历在书房看了一会书,向先生请教了许多问题,看看天已晚了,才恋恋不舍得跟随来接他的高力保回宫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