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巨正是有所准备的,事关重大,涉及到今后一个时期政局的走向,因此,在朝会之前思考了好长时间,在他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听到万历让他讲述时,整理了一下衣服和官帽,习惯性的理了一下不多的胡子,从容镇定的开始了他的就职演说。
“自我大明朝开国以来,太祖曾多次召集全国的鸿儒学者,吸取历朝的精华,研究制定了我朝的各种法律、律令和规章制度。后来经过各位皇帝的删补,律制已经相当完备,它对于规范人们的生活,保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时值今日,对于我们的生活仍然在起着极大的作用。对太祖制定的这些法律,只能在遵守的前提下,做一些细节上的删减,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进行大的改动,这样做既最大限度的发挥法律的作用,又给我们节省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去干别的事情”。
万历听到这里,十分赞成,鼓励说:“说得好!继续说下去!”
张巨正接着说:“微臣以为当务之急不是改革祖制,而是改变影响祖制实施的五大顽疾。并非祖制定的不好,那是先人智慧和实践的结晶,在现在仍然很实用,如果把这些影响它很好的实施的顽疾铲除了,祖制能够很好的实行,事事安在规定去办,那么,不改革祖制也能实现国家安定,社会也会得到快速发展。
这五大顽疾是:一是陋习太深,世俗观念太顽固。每一项制度开始时都是好的,大家执行起来也很认真,往往能见到成效,取得一些成绩。到了后来,时间长了,人们都疲惫了,长官不那么关注了,于是就冷了一下,一切如初,不再实行了,等于转了一个圈子又回到零的位置。如果我们光在制定法律上下功夫,不去任真实行,再多的法律也没有用处,一团废纸而已。现在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要内阁制定一个新的制度,必定有人出来反对,为什么?根源就是陋习太深,世俗观念太顽固的缘故。只有铲除这些陋习,破除这些世俗观念,每一项制度都能很好的执行,离兴国安邦就不远了。二是顽固势力太强盛,造成纲纪废弛。法律是给所有人制定的,由于顽固势力横行,导致纲纪不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徇私枉法。长此以往,法律形同虚设,鸡鸣狗盗之徒猖獗,人民将会遭殃,国家强盛将会是空谈。三是脚踏实地的作工作的人少,空发议论者众多。一些人好像天下为我独醒,我的意见最正确,只有我才能治国安邦。一事未作便议论纷纷,一利未兴而议者纷至沓来,干扰视野,动摇人心。四是公文旅行,政令不通。一件事情上边发文,下边层层转发,公文旅行,仅一纸而已,大家没有做任何事情,人和事情都没得到任何改变,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国家的财力。五是赏罚不明。干好干坏一个样,吏部考核时人人优秀,好的官员得不到表彰升迁,工作不努力,没有成绩的,照样升官,导致官员的积极性不高,混天思想严重。干好干坏一个样,官员不是想办法干好事情,而是奔走钻营,投机取巧,造成朝野风气败坏。”
万历还是个小孩子,听着这些似懂非懂,各位王公大臣的态度各异,有赞成的,又脸红的,还有蔑视的,都在等待下文。
“要改变着五种陋习,首先要振兴纲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贪污钻营之风盛行,奢华浪费毒害人心。大臣中以一己私利,而划分党派,相互纷争,弄得乌烟瘴气。只有兴纲纪,严执法,才能使这一情况得到改善,得到根本的好转。”
张巨正的这些话,虽然没有所指,只针对现象不对人,讲的非常直率,非常中肯。但中国人有个特点,喜欢对号入座,有些大臣听到这话又开始犯嘀咕,猜测是不是说他的,心里很不高兴。万历虽然听得糊里糊涂,似懂非懂,但很好奇,饶有兴趣地问:“能不能说得具体点?”
张巨正已经站了很长时间,由于兴奋,竟没有觉得累,仍然精神抖擞,神采飞扬。他环视了一下大家,朗朗的说:“重振祖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许多的努力。要去除五弊,就必须兴六事。这六事为:省空议,振纲纪,重令行,严考核,固邦本,整武备。这些做到了,离国家的兴盛也就不远了。这六条,臣已书成条陈,现在带来了成于皇上,如果认可了,请皇上下旨各位大臣执行便是了。”

“现在,皇上应当下达旨意,明告天下,严肃官员办事纪律,对事情简单可以立即办理的,必须马上解决。需要请示的,给各环节限定办理时限。让官员提高办事效率,避免推诿扯皮。内阁要建立考核制度,半年由各部自考,年底各部向皇帝述职,有吏部实施考核,内阁复查、抽查,考核优秀的予以提拔重用,工作平庸者、不干事者予以废黔。对吏部的考核结果,再由内阁予以复查,防止考语失实。”
张巨正讲了这么长的时间,只能讲道施政大纲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需要以后陆续颁布出台。他心里很明白,在政治舞台上,每出现一件改革措施、方案,就会有不同的意见,就会有反对派。今天,他用了简单的语言,叙述了未来几年的治国方略,肯定会有人不赞成的,甚至还会有人强烈反对的。社会就是这样,搞政治也是这样,做人和做事情都是这样,都是在争议中发展,在争议中进步,这样社会才发展了。
万历听了半天,对张巨正的讲解有了一些了解,但不是完全明白,他的态度只有一个就是坚决支持的。他是凭印象,凭好感行事的,因而他断定这些方针不会错。未来治理国家的重任就有老师来承担,他制定的国策一定是最好的。他看着张巨正呈上的六事,洋洋洒洒十余万字,可见老师费了相当大的功夫,肯定熬了好几个不眠之夜。他有点心疼得说:“老师费心了!以后不要那么辛苦。注意身体,你的身体事关大明的兴衰。高公公,让人给张大人端碗茶来。”
万历看着张大人谢恩的样子,眼里充满了崇拜和尊敬,不觉得赞叹:“老师真是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呀,分析的句句在理,入木三分,古今变化无所不通,真乃国家之柱石,朝廷的栋梁啊!父亲临危托孤真是英明决策,也是朕的福分,由老师的辅佐,我可以放心了。大明将会振兴,治国安邦,指日可待。”
张巨正听完小皇帝的话,感动万分,不禁泪流满面,就要上千磕头谢恩。忽然,眼前一黑,脑子一片空白,往前一个趔趄,差一点倒下。有于身体有病,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刚才是暂短的脑供血不足,幸亏很短,否着摔倒,后果将不堪设想。
万历刚才下了一跳,看情况不好,急忙从宝座上下来,走到他的跟前。这是张巨正已恢复原态,一切照常了。看到小皇帝跳下龙椅,亲自搀扶自己,内心一股热流涌动,忙谢恩:“微臣何德何能,让皇帝下龙椅搀扶,真是罪该万死,臣恭请我皇回龙椅就座。”这时,众大臣也跟着跪了下来,万历心里奇怪,为什么这么齐整,凑什么热闹!赶紧对张巨正说:“爱卿请起吧,你我之间就不要客气了。你我虽为君臣,情同父子,大明朝的江山社稷就靠你了,国家离不开你呀!快快起来!”说着亲自扶张巨正起身,然后回龙椅坐下。
张巨正又说道:“先帝虽有托孤之命,那是做臣子的份内工作。如果没有皇家的培养和提拔,奴才这时还隐身于山野。臣随辅政,但君臣不可乱,皇上亲下龙椅搀扶于臣,实在令臣不敢当。皇上乃真龙天子,微臣乃一介平民出身,由皇室恩宠才有今日,如不明君臣之礼,恐遭人非议,留后世骂名。”
万历很高兴,他给了张巨正天大的面子,让他感激万分。朝会上,看张巨正的表现,非常令他满意,不张扬跋扈,独断专行,温文谦让,这是一个做首辅的最难能可贵的,至少不会像栗人杰一样,让他们母子胆战心惊。
天已不早了,小皇帝的肚子有点饿了,就对群臣说:
“老师,已经说了不少,以后慢慢的说罢。大家要和张大人一道,齐心协力,把事情办好。从今天开始,先生就要入阁办事了,诸位大臣今天早晨就都和朕一起用膳吧。咱们君臣,边吃边聊。“众臣谢恩后,便和小皇帝一起步出养心殿,用早膳去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