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方才朕与你们说的话,你们要牢记。”陛下先嘱咐皇子们,而后侧头望了我一眼,似没看到我愣傻的神情,他轻声说道,“朕闲来想查看近来他们学业如何,你取纸笔,将他们所答的逐一记录下来。”
“是。“我收敛了心思,再也不敢出神,立即取了纸笔,跪坐在案前。
“承乾,你是太子,太子便是未来的储君。”陛下望着太子,“你可知何谓明君暗君?”
太子一脸疲累,瞧着有些昏昏欲睡:“如父皇这般,便是明君。像那隋炀帝,就是昏君。”
陛下轻皱眉头,看了太子半晌,却也没责难他,转而问李泰:“青雀,你以为呢?”
“君主之所以能够明达,是因他能兼听多方的谏言。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他的偏信偏听。《诗经》有云,‘先民有言,询於刍荛’,此言便是说,君王者,应向割草砍柴之人征求建议。”李泰右眉一挑,从容答道,“古时,尧舜便能够打开四方之门来接纳八方之士,广开言路来了解天下事理,故此能够做到圣明之目无所不察,那共工、鲧之人,无法蒙蔽他。奸佞小人的恭维话与奸计,也无法迷惑他。”
陛下唇角浮上一丝笑容,微垂眼帘:“恪儿,你说。”
“蜀相诸葛亮曾上《出师表》,此中说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秦二世将自己深藏宫中,摒弃隔绝所有忠良之士,偏信于权奸赵高,以至天下崩溃离叛,他却一无所知。”李恪微颔首,侃侃而谈,“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之言,堵塞所有忠谏之路,各路起义军攻取城池、掠抢乡邑,他仍不知晓。明君应当兼听,应该容纳臣下之不同见解,如此一来,亲贵宠信的臣子也无法阻塞耳幕,蒙蔽真情,而下情也可上达了。”
“恩……”陛下安然听着,转头看向李治,眼神一扬,“雉奴,你说。”

李治面色一白,似有些慌乱:“儿臣以为,以为,几位兄长说得都有理……”
“那你自己的看法呢?”陛下眼皮一跳,面上却也看不出有半点不悦。
“我,我……”李治支吾着,急得一头是汗,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他坐在我正对面,便求救似地望着我。
真是个呆瓜!
我见李治因答不出来而臊得面红耳赤,忽心生不忍,提笔写了‘为君之道,先修其身,心存百姓’四个大字,背着陛下与众人,轻咳一声,将纸张偷偷在他眼前晃过。
“明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万不可损百姓以奉其身。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他正急得六神无主,见我此举动,顿时眉目一喜,赶紧答道,“世上并未有身正影邪之事,也从未有过君上治理得当,而百姓混乱之事。”
“媚娘,将此卷字展开给他们看。”陛下看了看李治,却忽又望了我一眼,他似笑非笑地指了指案上的一卷字,对众皇子说道,“你们看这幅字,不许开口,只在纸上写出是哪家的字体,笔力如何。”
我便将手卷展开,依顺序先呈到李治面前给他看。
“方才,方才多,多谢……”李治微抬头,细声地向我道谢,他看着我,愣了愣,竟似忘了自己要说的话,只盯着我看,“你……”
我暗暗白了他一眼,再没看他,径自将字递到李恪眼前。
“多谢。”李恪微笑颔首向我道谢,他持笔润墨,轻轻挥笔,姿态优美,举手投足间就可入画。
我只觉面上一热,便侧过头去,将字展开在李泰案前。
李泰似已不记得当日赠我玉佩之事,只漠然地望了望那副字,看也不看我一眼。
我亦不想与他再有牵扯,便垂下头去,跪走几步,来到太子跟前。
太子神色复杂地望了我一眼,却也不多言,只凝神看着我手中的字。
“承乾,可有答案了?”陛下在后轻问一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