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看道德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试看道德经Sunline
《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万物皆道,认可即形成发展自己认为的道,否定也是否定自己认为的道。道本身是不会被肯定或者被否定的。形成自己的道的关键不在于外,而在于内。外界变化无穷,内部则决定如何反映和生成自己的变化和结构。
《老子》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句的我发现无数的解释,但是真实含义我还不明白。举个我悟到的特例:“天地不自死,故不因自死而死。”
《老子》第二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常人皆事事争先,事事争有,却不知有有何用?
“有”有“有”存在的存在的价值、前提、根据、相对性、原理等。
“无”也“有”无存在的存在的价值、前提、根据、相对性、原理等。
“先”有“先”存在的存在的价值、前提、根据、相对性、原理等。
“后”也有“后”存在的存在的价值、前提、根据、相对性、原理等。
之所以: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之后可能理解“宠辱不惊”的含义了。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老子》第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念:交?绞?叫?)。”
以多种角度,多种立足点等等去看待问题,适合发现不同的东西(此东西概念变化无穷,不应以语言加以固定。)。
之后就可能发现“无为而为”、“不争”的一点含义了。否则直接从《道德经》这些概念所在的段落单独来看可能理解到其他的东西上面去了。
《老子》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张弓”不是“拉弓”,古代的含义是“装弓弦”
心中认为达到了顶点,发展就减缓了,入出不衡,道必损之。
《老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知识”学得越多,理解得越少?理解多了,“知识”也就不是“知识”了,而近于道了。
但愿有人能看懂我的这几个“知识”写的真正含义。老子的东西看多了,写作手法也老子化了?!
想自己不思考和实践,单靠书本或者老师教导而获得自己的“知识”,并能适应所处环境自由运用的想法好像不太可能。反过来,好书和良师提供一个稳固的基础或高的立足点。基础稳固好建大厦,站得高则看得远。再反过来,不理解好书和良师,即使站在双子大厦顶上瞭望,而不掉下去,这楼现在也不知道存在何方了。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念:驮月,意:风箱)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犹如三缄其口之金人“无多言,多言必败,无多事,多事必患。”
无论从内从外,无论多言或不言,知道守中即可。败何?愚蠢而已,为人即受人身所限,为智力、智慧所限,败之旧我,旧之为基,成之新我,我即是我,我亦非我,此无穷也,有何不可?知“为”与“无为”之理即可。对外:我只给出可能的选择,而非直接影响对象,这可能也是无为的一种具体化的方法吧?
《老子》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此句“下流、交、牡牝”等字中可以看到古文与现代文概念和含义的变化,如以意取之,则愚己愚人也。
其“下”意可能为:处江河之下,而纳百川;
其他概念象征意义很多,非以现代直观判断所能解之。
我之道亦下流也,我头脑中进行的思考已经够愚蠢了,假如读者没有掌握、了解比较符合真实的自己进行逻辑判断的处理逻辑的相关前提及活动过程,而产生某个增加愚蠢程度的果子,我就没有办法来阻挡了。
我最近在读一本《西方美学史论丛》汝信、杨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4月出版。
刚读到第12页,引用一段注释来自显盲读可能导致的问题。
“2、“柏拉图认为,世人一般宁愿相信许多美的事物的存在,而不相信“美本身”的存在,因此哲学家必然陷入孤立,并受到非难,特别是会受到与群氓的意见一致并力图讨好他们的那些个人的“的非难(《理想国》,493e-94a)。在这里,藐视群众,孤芳自赏的奴隶主贵族的心理真实暴露无疑。”
就著上面这本书的历史时代来说,作者推导出这样的结论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每个看过这本书的读者都这么理解可就比较滑稽了。这对于一个谋求不断发展的民族来说,人云亦云,不去查看自己的处理逻辑,久此以往,最后无疑会自己把自己绊倒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可不是一件好事。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这一段我写专文探讨它,此文尚未全,暂不发。
此外:
德生于道,有“以为”,而不知“以为”存在的的价值、前提、根据、相对性、原理等。其思、其为可能合道几何?我不知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执有德,而不明,实无德也。不明白道德标准而强加,自愚愚人,比没道德还要要差。所以我不认为我有德,他人也证实不了你具有真正的道德,求反而很难获得,强加更是不成的,德合道自生,唯有道自明也。
其他自悟:
一、以为自己完美而实际并没有如果真实一样的完美,久,真实必现之,而不需要我刻意地去揭露。
极必不得久,自认全,而全不如道,道则必令之现。
外在极、内在?
极则难如常,极则难变,故不得久。
我不必自以为它人极,他人极自极。
与道何关?与我何关?道与我何关?
始终,我如常。
他若极存则久必现,故我不极。
以不极之意行揭极之为,难以续。
未彻悟,而解而为之,皆为愚自愚。
故吾无形,无意,无为,自然,而得为。
经虽然读完,理解很少。先写下点,其他的写在其他地方了,待理解理解后,再发出来。
道德经象征意义很强,单看古文可能不识,看有解的,而无自己看的方法,看后可能更糊涂,且各解也不一,有些解单看可能互相矛盾?故书此文,以知吾所看所思之迹。
该文于2007年初写
《老子》第五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如果一条线的一端代表人所认为的必然,
线的另一段代表着可能,
多条线相交,
形成一个结构,
那么支持这个结构的是什么呢?
不知道“守中”的“中”和支持这个结构的基础有什么联系?
如果线与线的交点代表联系?
联系和可能有什么关系?
联系和人所认为的必然又有什么关系?
“守中”?“多言”?
2008年5月11日星期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