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不可更改的几个理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下,随着北京两个奥运的相继闭幕,许多人在网上对国歌里的内容又开始热烈讨论。许多人认为中国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听起来总是很别扭,认为中国国力日见昌盛,国歌显得过时而守旧,建议修改歌词或更换国歌。笔者认为现行国歌万万不可更改,理由是:
一.国歌本身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和其他国歌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国歌标志的是国家尊严,象征的是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本是田汉先生1935年创作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的主题词,由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义勇军进行曲》因其奋进的词文和优美的曲调,而迅速传遍祖国大地。“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展开,其影响更远远超出了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征集选定国旗和国徽图稿的工作进展顺利,唯有国歌,虽征集到数以万计的稿件,却没有一首尽如人意的。《义勇军进行曲》以起无可争辩的巨大优势入围国歌,并得到**和周恩来的首肯和赞许。
二.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意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国际形势依然复杂:美国一极独霸,在世界上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个方面的分歧依旧存在,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依旧根深蒂固;中国与亚洲近邻尤其是日本关系依旧复杂微妙。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没有实现这一神圣庄严的使命,我们没有条件更改国歌。复兴则具备大汉雄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复兴则拥有大唐开元时代的“道不拾遗”“国富民强”;复兴则呈现忽必烈的铁骑纵横亚欧草原的的强国气势;复兴则真正实现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天下大同”;复兴则需要台湾重返祖国的怀抱,国家真正实现了完全统一的神圣使命。
四。国歌歌词气势雄伟,唱起的是一个时代的绝响。无数先烈为建立新中国赴汤蹈火,前仆后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先烈我们要延续缅怀,予以尊严。法国国歌《马赛曲》自1792年法国大革命时期马赛工人唱着它开进巴黎,这首歌一直唱到现在也没改。《义勇军进行曲》在历史上起到过巨大的作用,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在教育、激发年轻一代人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方面,国歌也在与时俱进。
五。纪念国歌的作曲者聂耳的最好方式是唱他的绝作,因为他是吹响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第一人。《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剧作家田汉作词;中国新音乐运动的创始人聂耳作曲。这首歌原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影片《风云儿女》描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田汉在写完这部电影故事后,随即便遭反动派逮捕,当时主题歌词是写在一张香烟的锡箔衬纸上。聂耳主动拿去歌词,在他去日本前完成歌谱初稿,到日本后不久,把歌谱全部完成寄回;随后,聂耳在游泳时突发心脏病而溺水身亡,《义勇军进行曲》遂成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的绝唱。歌曲随电影的放映,更由于救亡运动的开展,流传于全国每一个角落。度尽劫波,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六.国歌歌词的内容激发着中国人不断高涨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强烈心愿。
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黄钟大吕式的史诗。按常规,如果表现一首普通电影插曲的产生,可能会更多地从词曲作者的个人经历中挖掘素材,提炼主题。看他们的哪些经历哪些个性有助于歌曲的创作。其成果很可能是蕴含作者独特发现的有艺术个性的传记片。但是,如果表现一个国家的“国歌”,作者的构思必然是:为国立言,为民言志。可以猜想,作者的思路是:“国歌”是神圣的,其歌词是全民族本质只有她能激发中国人不断高涨的爱国热情和报效祖国的强烈心愿。
七。日本人最不喜欢我们的国歌,美国人也不喜欢,这是我们不能更改国歌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是日本说三道四,我们越不能更改,这是民族尊严和道德底线。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那些耻辱,生长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八。什么时候能统一台湾,什么时候就更改国歌。笔者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就是国家完全统一,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国歌才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对待国歌,我们万不可出现误读:我们不可自卑,也万不可过于乐观。中国依然是个韬光养晦的国度,积蓄力量是为了长足的进步,而进步也不能忘记卧薪尝胆,不能忘记居安思危。
读国歌,读的是中国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背诵国歌,背诵的是一首黄钟大吕式的民族铿锵崛起的诗篇。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眼睛,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让我们————用我们的眼睛去读我们的歌词,用我们的耳朵去听我们的国歌……
潘金莲为何不能把梦中情人拉上床?
不论是看过《水浒传》,还是看过《金瓶梅》的人,对于潘金莲的梦中情人是谁的问题?心中早已有了答案,那就是人称好汉武二郎的武松。但是,花容月貌而又颇解风情的潘金莲为什么不能把武松这个梦中情人拉到自己的床上呢?这个问题还要从潘金莲的身世和情感生活说起。
潘金莲原本也是良家女子,她是清河县南门外潘裁缝的女儿,排行六姐,自幼便是一美人胚子,缠得一双好小脚,所以人称“金莲”。她父亲死得早,做娘的度日不易,只得将潘金莲卖给王招宣府上,学学弹唱、写字之类的。十二三岁时,潘金莲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梳一个缠髻儿头,着一件紧身衫,出落得亭亭玉立。十五岁时,王招宣还没来得及注意到她便过世了。
于是,潘母又把她要了回来,以三十两银子的代价转卖给了张大户。没想到这张大户家有悍妇余氏,难有潘金莲的容身之地。尽管潘金莲十八岁时,已是脸如桃花的大美人,张大户几次三番欲收她为妾,但每次都难过余氏这一关。一天,张大户乘余氏到邻居家赴宴之机,悄悄地把潘金莲叫到房中“收用了”,成了潘金莲的第一个男人。此时的潘金莲只是畏惧主人的淫威而委曲求全,当然说不上心甘情愿。
不想东窗事发,余氏自然大发淫威,不仅把张大户骂得狗血淋头,而且对潘金莲更是百般折磨。张大户害怕余氏,只好把潘金莲白送给诨名“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为妻。这样,武大郎便成为潘金莲的第二个男人。
武大郎带着潘金莲搬往紫石街居住,每天以卖炊饼为生。丑陋不堪的武大郎自然也不是潘金莲的梦中情人。虽然看上去潘金莲每天闲得百无聊赖,但她却时时刻刻在期盼着那“梦中情人”的突然降临。好在天不绝人之路,潘金莲的苦苦等待,终于等到了天边出现一缕曙光。“身材凛凛、相貌堂堂”的小叔子武松的出现,让潘金莲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什么是男女之间的情感,什么是超越床帏之欢的爱恋。这武松无疑成了潘金莲日思夜想的“梦中情人”。

在《金瓶梅》第一回“西门庆热结十弟兄,武二郎冷遇亲哥嫂”的章节中,就描写了潘金莲见到武松时的一段心情:“一母所生的兄弟,怎生我家那身不满尺的丁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奴那世里遭瘟,撞着他来?如今看起武松这般人物壮健,何不叫他搬来我家住?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了。”
不难看出,潘金莲对武松可谓是一见钟情。此时的武松,虽不是她生活中第一个男人,却是她心仪的第一个男人。潘金莲既然心有所属,那么,为什么她不能将这个心仪的男人拉倒自己的床上,做一对双宿**寻欢作乐的偷情鸳鸯呢?究其原因,除了叔嫂私通有违人伦道德使武松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原因之外,其主要有四大原因使潘金莲的愿望难以实现。
首先,潘金莲乃美貌多情女子,因空旷许久而一见心仪男人便产生急于求成的心理,结果多情反被多情误。潘金莲第一次看见武松,便急于打听武松是否“别处有婶婶”、“青春多少”之类的问题。原来这武松不仅未婚配,还长潘金莲三岁。当潘金莲一听说武松未曾婚娶,便暗自想到“何不叫他搬来我家里住?”。继而便对武松搬来家里住之后会与她发生什么想入非非,“不想这段姻缘却在这里!”她这样臆想的时候,还以为武松见到她的美貌多情心中也会有如此想法。潘金莲的这种贪情冒进、急于求成的偷情心理,结果使她心中盼望已久的“好事”功败垂成。
其次,潘金莲虽然颇解风情,但毕竟只是从张大户的华堂走到武大郎的陋室,没有经历过大风大雨,文化水平低,见识少,阅历浅,决定了她偷情技巧的严重缺乏。
虽然潘金莲已经有了两个男人,可以说是见了绿叶就怀春的少妇了。但她却像纯情女子一样既不善于投其所好,发现和满足男人的需求;也不懂得在男女情感上的为人处事;更不懂得欲擒故纵的谈情说爱的谋略技巧。
不论是《水浒传》中,还是《金瓶梅》中,大概都有这样的描写:当武松说自己“胡乱权在县衙里安歇。”后,这妇人便赶快“抓住机会”说,这对叔叔太不方便了。而当武松说自己独自一身,而且还有士兵服侍时,她又马上说,这些人怎么能把叔叔服侍好?你干脆搬过来住吧,让我每天给你做饭吃岂不是更好?仿佛在潘金莲的眼中,吃饭和睡觉方便就是武松的最大需求,并且还把这一想法天真地强加给武松。而事实上对武松来讲,他真正需要的是和大哥武大郎谈一谈往事,聊一聊今后,叙一叙兄弟之情,因为他们已经一年多没见面了。如果潘金莲说一句:你看你已经离家一年多了,你大哥挺想你的,搬回来住吧,以便你们兄弟之间互相有个照应……恐怕潘金莲和武松的这段姻缘就会有难以言传的美满结果。
当然,潘金莲在后来的说话中的不善言辞,也是她偷情不成的直接原因。她当面对武松说:“一言难尽!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清河县里住不得,搬来这里。若得叔叔这般雄壮,谁敢道个‘不’字!”。当然,潘金莲赞美武松,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他在赞美武松的同时,却损害它的大哥武大郎的声誉。通过贬低武大郎来赞美武松,这在身为好汉武松来说,无疑比贬低自己还要难受。潘金莲文化知识的贫乏,决定了她谈情说爱时言辞上的多次失误,可以想见,这样是很难受到以兄弟之情为重的武松的青睐。
其实,潘金莲平时也会“笑容可掬”,满嘴叔叔长叔叔短的亲热地叫着,但她心里却在暗暗意淫着:“我今日着实撩斗他一撩斗,不信他不动情”,一双色眼只在武松身上瞄来瞄去……不难看出,这妇人不但有色心,而且还有色胆。可惜武松是一个不喜女色、不解风情的好汉,又是她的小叔子。面对这种人,这种关系,只有胆量恐怕还是不够的,还得有谋略,还得有技巧。当武松再次到大哥家时,武大郎还没有回来,而潘金莲却早已心痒难挠。她摆好了酒菜,烧旺了火盆,春风荡漾地对武松说:“我和叔叔自饮三杯。”当武松说等哥哥回来再一起吃时,她又无限风情地说:“那里等得他来!等他不得!”
就这样,潘金莲“三杯酒落肚,哄动春心”,于是便按耐不住地说闲话,而此刻“武松已知了四五分”,但她竟不能察觉,“烫酒”回来之后,“一只手拿着注子,一只手便去武松肩胛上只一捏,说道:‘叔叔,只穿这些衣裳,不冷?’”此刻“武松已自有六七分不快意,也不应他”,而她竟然还不能察觉,继续放纵自己的淫欲,劈手夺过武松的火箸,说道:“叔叔不会簇火,我与叔叔拨火;只要似火盆常热便好。”,此刻“武松已有**分焦躁”,但她依然看不出来武松是何其厌烦,“却筛一盏酒来,自呷了一口,剩了大半盏,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功败垂成,武松劈手夺来,泼在地下,说道:“嫂嫂!休要恁地不识羞耻!”
第三,潘金莲缺乏危机攻关的意识和能力,因而在她和武松的关系上出现严重的危机时,不是想方设法地采取补救措施,而是采取了不成情人变成仇人的泼妇骂街的方式,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当潘金莲向武松求欢不成反被厉声呵斥拒绝后,她非但没有随机应变地用合适的话语来解释“误会”,而是“掇开了杌子”,红着个脸耍无赖道:“我自作乐耍子,不直得便当真起来!好不识人敬重!”
当武松不堪其骚扰搬出去后,她的骂声依然经久不息:“却也好!人只道一个亲兄弟做都头,怎地养活了哥嫂,却不知反来嚼咬人!正是‘花木瓜,空好看’!你搬了去,倒谢天谢地!且得冤家离眼前!”
当武松因出差而前来告别时,一开始,潘金莲还幻想武松“思量”她了,于是在吃酒的时候,她再次“只顾把眼来睃武松”。而当他发现事情并非如他想象的一样时,她便“推开酒盏,一直跑下楼来;走到半扶梯上”,对着武松吼道,“你既是聪明伶俐,却不道‘长嫂为母’?我当初嫁武大时,不曾听说有甚麽阿叔!那里走得来‘是亲不是亲,便要做乔家公’!自是老娘晦气了,鸟撞着许多事!”到了此时,潘金莲已是兵败如山倒,再也没有挽回这段美妙姻缘的余地了。
潘金莲美貌多情,遇人不淑,以一见钟情开始,却以不欢而散结束,与武松没有做上情人,却做了仇人;没有把梦中情人拉到床上,反而把心仪的男人赶出了家门,这对于渴望爱情婚姻自由的潘金莲来说,无疑是一杯难以下咽的苦酒,更是一场始料不及的悲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