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白驹过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日子继续繁琐地过着,我依然每日除了吃就是睡,充分感受着大型养殖场良种猪的快乐生活
昊四十七年。。。。
时间如白马,日子就象那隙,转眼我就四岁了。现在这个世界还很少有父母对幼儿进行拔苗式摧残教育(美其名曰:学龄前教育),所以我的日子过得很是逍遥。美中不足的是这里的娱乐节目太少了;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小说、更别说在网上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盗版,一边在起点发帖指责某大大的TJ行为。。。。。。
单眼井胡同像我这么大的孩子数量不少,平时没什么固定项目,他们经常聚在一起相互抓扯、摔交,要不就三五成群地在一起傻乎乎地玩追逐游戏。前两天前院五岁的杜胖子一脸邋遢拖着两条鼻涕,邀我和他一起和尿泥,我抬手就给他抽回去了。。。咱和他们不是一路人,这智商至少也差了几十年。杜胖子哭着跑回去,声泪俱下地和众小孩描述我的种种罪行,最后我的形象变成逮谁揍谁的精神病患者。这之后周围邻里的孩子见到我都绕道走,我也在大人们的眼里变得孤独而高傲。我知道他们怎么想,我就是要用事实告诉他们;天才是寂寞的!
这一年家里变化挺大的,首先是大哥韩雨进入晋国学子梦寐以求的“文韬书院”学习,“文韬书院”盛产名士,当朝很多名臣都出于其中。换句话说只要进入书院就算进入了晋国的仕途。在这个世界的孩子基本从六岁开始进行启蒙教育;豪门大户多以家族为单位请名师对族里孩子教授,一般人家孩子都是进入“幼学院”读书认字。“幼学院”类似我们小学及中学的综合,是官方组织,来读书的家庭共同交纳一定的学费,聘请那些有功名但无心仕途的读书人担任教授。而我家的孩子从六岁开始,就进入母亲的娘家陈家“书斋”修习。正在父母为成绩优异的大哥欣喜时,年底学院传来东宫太傅来学院选太子伴读的消息。
所有成绩优良,家世清白,品貌端正的三好学生均在入选之列。那段日子父母可谓喜忧参半,即想大哥入选侍读,又担心从此与家人再难见面。要知道作为储君的侍读,那简直可以在身上盖上“飞黄腾达”的戳印。只要不出现变故,这些侍读就将是未来皇帝的高层领导框架全国上下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贵族士人,每个附和条件的人都耍尽花招,用尽手段争夺那十个名额。
然而我家里却担心的是;只要进入东宫,侍读们就只能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可能两三年也难得回家一趟了。母亲很矛盾;不忍心将大哥送进东宫过早地受到约束,但又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让儿子从此飞黄腾达。而父亲的心情很平和,无所谓成功失败,孩子还小有的是机会。
“我不同意!昊元年至今,我朝已经杀了一个、废了一个太子,谁知道当今太子会是什么结果,如果不能继承大统,我担心恪儿受牵连!”本朝太子更换频繁,民间对于昊年间两次“太子之乱”的传言令母亲担心。
“应该不会了,当今太子是钱皇后的亲生儿子,钱家在朝廷盘根错节、又是百年大门阀。加上传说当今太子聪慧仁孝,深得圣上喜爱,虽然年龄只有六岁已经深得满朝文武百官赞誉。”父亲生性开朗,看待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好的观点出发。但这次他也颇为犹豫:“要不就别让恪儿参加甄选,免得今后提心吊胆。”
“那万一太子今后顺利继承大统,我们不是害了恪儿一辈子?”女人总是很矛盾,作了母亲的女人更是将矛盾百炼成钢。
“那就让他去试试,那么多人都在争。。。。。。说不定还选不上呢。”墙头草的经典案例,摇啊摇得让父亲恨不得抓阄决定。
“恪儿这么优秀怎么可能选不上!我就是担心如果选上了,今后。。。。。。”问题又回到了起点。
“那就让他自己选,如果他愿意去我们也全力支持。不愿意去,我们也不强求。”皮球踢给了当事人。
“我想去试试,听人说皇家内城又大又漂亮。。。。。。”大哥自己作出了决定。
而事情总是在无心插柳的寓言中进行着,也许大哥是参选人中心态最平和的原因,后来地成绩居然位列十名之首。
大哥还是走了,带着家人对未来几十年的希望和憧憬,英雄一样地离开家去了东宫。记得当日母亲泪流满面,紧紧地抱着我和二姐喃喃地说:“你们记住啊,你大哥所吃的苦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你们长大后能有个依靠。。。。。。”

对这个说法我心里很认可,毕竟我那个世界有句话叫“朝廷有人好做官”。我很期待几十年后头上顶着某某达官显贵的弟弟称谓,带数十个膀大腰圆的“南波”级打手,飞鹰走狗为祸一方。
“你们今后要是敢仗着某人的势力作威作福,我就亲手把你们的脑袋揪下来。”父亲狰狞地表情将我从YY中拖回。
“夫君怎么了?给他们说这个干什么?”母亲很是埋怨。
“我就是想不通!恪儿才进东宫,一个个搞得好像已经功成名就,福泽乡里的样子。你还和孩子们说什么为了这个家,为了他们有依靠,你当我现在是摆设啊。。。”父亲正义凛然地背后散发着阵阵酸味。
“呵呵,夫君吃醋了啦。。。”女人总是很敏感。
“没有!”大丈夫吃饭、吃肉、甚至磕药就是不吃醋。
“好了,好了。。。。。。夫君整日忧心社稷、为家操劳,是我和孩子们最大的依靠。。。”母亲又是一脸崇拜。
“本来就是!”父亲欣然接受。
昊四十八年夏,父亲所在的“雪狼军团”的中高级将领开始例行换防,父亲已接到要离开京城卫戍营去晋国边城“孤雁城”驻防的消息。
很快朝廷就晋升父亲为司隶校尉,领左翼都察之职,任务是作为“雪狼军团”支柱之一的车骑将军李元成的副手一同去镇守“孤雁城”。
“孤雁城”又叫“孤雁郡”所辖四十二个县,是晋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门户。因紧邻鲁布国,边境上的“南延关”是晋国重要的军事要塞。历史上,几百年来作为游牧民族的“鲁布国”和农耕民族的晋国在“南延关”频繁发生战争,最后一次战争发生在四十年前;
据说那是一年开春,当时整个大地还未从数十年难遇的雪灾中苏醒过来。作为游牧为主的鲁布国因这场罕见的雪灾将牛羊损失殆尽。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各部空前团结,迅速征兵将弯刀指向一衣带水的大晋国。当年鲁布国举兵四十万浩浩荡荡地呈兵边境,首先进攻的就是“南延关”。那是一个血肉横飞的故事,在历经了两个月血战后,“南延关”沦陷,鲁布国大军长驱直入“孤雁郡”,仅一月时间攻县城二十于座,两个月“孤雁郡”陷落。鲁布军直入晋国腹地,整个晋国陷入战火。
这场战争持续时间长达六年,最后以鲁布国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告终。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最为后世传唱的是一位年轻的将领,他就是现在的‘平南公’韩固。
韩固字搉之,是晋国开国功臣“牧国公”韩立的嫡重孙。韩家两百年来一直守卫着大晋疆土,百年的征战造就了近十名敌人闻风丧胆的名将。韩家在晋国的地位,特别是在军队中的地位更是坚如磐石,没有人可以撼动。“豹隐军团”是韩家历代家主精心打造的韩氏军团,而“平南公”韩固从青年时代就带着“豹隐军团”一路征战,将晋国的疆域扩充将近三分之一。
其功绩可列为:
一.拥立当时的平王,现在的晋国皇帝吴策登基。
二.昊五年(吴策定“昊”为国号)灭晋国百年大敌“努固国”并将其土地纳入晋国版图。
三.昊八年临危授命,举全国之兵六十万围鲁布军四十万于“孤雁城”小弧镇境内,血战两月之久终将四十万敌军全部消灭。后又兵不谢甲、马不停蹄地率数千骑兵奔袭几千里直抵鲁布国国都布卡尔,致使鲁布国可汗史麦勒.古布派当时的储汗阿木赤勒前往大晋求和。
“孤雁城”一战为晋国边境带来了数十年的安宁,同时也更加奠定了韩家在晋国的地位。
正是因为“孤雁郡”的重要,所以这里的守军将领基本上都是五年一换。也许朝廷是担心守城将领被敌国买通,又或是作为要塞守军要承受很大的压力,需要五年更替缓解压力。总之这个守疆卫国的重任落在了我父亲和他的同僚身上。。。
当父亲一身戎装,跨上枣红马疾驰出京城城门的瞬间,母亲拉着我和二姐的双手软软地滑在地上轻轻地哭泣,旁边秀娥和外祖母也吧嗒、吧嗒地掉着眼泪。母亲紧搂住我们重复着半年前的话:““你们记住啊,你父亲所吃的苦都是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你们长大后能有个依靠。。。。。。”我和姐姐毅然地点点头。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