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顺势而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争权只是为了获得和保护自己的利益。秦隽扬殚精竭虑地企图把部下的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捆绑在一起。现在海州的人员结构还比较简单。可以粗粗地划分成军和民两类,让他们分成两派去明抢吧。明抢总比暗抢好,大家坐在议事厅吵总比动刀动枪要好。
他给自己伪装了一个超脱的立场,作出只是一个单纯的监督者存在着。所以他现在每次召见部下时,既傲慢又无耻地说:“某无权赏赐任何人,现在海州每个人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争取的,是他们所该得的。”
他在很“阴险”地挑动群众斗群众。
他比给两只小猪分大饼的狐狸更狡猾,他不会允许任何人去咬那块“大饼”,只是把那块“大饼”撕成更多的小块。小猪们就会一直依靠他去获得“公平”。
“公平”永远是绝大多数人一直在追寻的。这样他就可以一直站在大多数人的中间。至于那一小部分拒绝“公平”的人,呃!那就把他们也当作“大饼”吧。
不错他才十八岁。幸运的是他脑海中封存的二十一世纪的销售理念,使他对“予”与“取”的辨证关系非常清楚。
当个独裁者固然是风景一边独好,生杀予夺,所有的权力都操在一己之手。可火山口的风景也很好,可那地方能坐人嘛?风光的背后是无比的凶险。依靠武力和欺骗维持的统治,迟早会被来自内部的反弹给削弱或推翻的。
隋、唐所推行的科举制度,看上去是那么的公平。似乎每个有能力的人都有资格分享权力和利益,可被王仙芝、黄巢、尚让等一些不第之人的反抗撕破了伪装。不知道大唐的天子和他们的考官再次翻阅他们的试卷会做何感想。
秦隽扬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雄才伟略。弓马武艺,他不敢妄自菲薄。领兵治军,却还是个新手。有先进的理念,可还不能称之系统的理论。毕竟还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
前世也接触过一些政治经济学说,那些都是无比的先进理论。可实施起来是需要成熟的行政手段的。
历史上有无数个高瞻远瞩的改革者。王莽,他的改革蓝图是那么的美好,改革失败不说,还亡国灭族。商鞅改革成功了,强秦而天下**,可“作法自毙”这一句成语却流传至今。唯一能做到“利国善己”的只有管仲了。管仲的成功就在于:以法治国、发展经济。但最重要的是他提出的“顺民心为本”。
所以他认为:一个人的拍板决定,怎么也比不上二十多人的妥协结果来得合适。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促使他这么做,那就是他认为决策层的范围越小,那对于整个集体来说,所承担的风险也越大。
就象某位围棋胜负大师所说:胜利,不在于棋手的妙招有多妙,在于谁犯的错误更少。只要每一手棋都接近正招,那就是天下无敌了。秦隽扬深以为然,无数的英雄豪杰陨落于一次小小的误算。天才能赢得身前身后名,可他看只想当个胜负师,成功才是最重要的。
他也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对每条新的条令的修订不在及时跟进。而是把蔡州版的刺史印信暂时交给书令赵兴丞保管。再给他在议事厅边上腾了一间小屋做为临时卧室,方便他随时给那些新条令盖印。
还给那些“争权夺利”的人定了规矩,所有正式的分“大饼”商讨会只允许在刺史府的议事厅开。由内卫来维持议事厅的纪律和进行保密工作。商讨会的时间也必须控制在酉时到亥时。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正在沾沾自喜的秦隽扬,不得不把刚给自己加的10分政治值再扣除。毕竟他的政治手腕还不够圆滑。他自以为凭自己现在的威信,所有意志应该能得到彻底贯彻。
当书令赵兴丞战战兢兢地把他的两条提议,送给在议事厅互相“撕咬”的那些杂碎商讨通过时,出乎秦隽扬的意料。参军府、参政府联手把他的设想扼杀在腹中。
参军府、参政府异常强硬地质问:一、男女同工同酬?那女的也要去晒盐、挖矿、从军怎么办?这三项可是目前海州待遇最好的。如果是家人贪财,让家中妇女去从事这些工作,如何辩别她们是自愿还是强迫的?
秦隽扬大惭,这是他太稚嫩了。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不改变,想转变职能,那只是痴人说梦。在机械化生产以前,主要的生产都依靠重体力劳动的健壮男子来承担的。从家庭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角度来说,男子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就象在获取食物依靠采集的母系社会,手持木棒、石头进行狩猎的男子由于效率低下,很自然地处于辅从地位。
现在海州无税,一个健壮男子要养活一家人并不困难。在生存不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女的理所当然地该在家里侍老携幼才是。如果还出来赚钱,基本是因为家人贪财所逼。你秦使君心忧海州劳力不足,挖空心思地想在妇女身上挖掘潜力。老百姓吃饱了肚子,也是有精神追求的。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让妇女出来抛头露面,有违圣贤教诲,那是大大的“恶政”了。
参军府、参政府还很是恼怒地责问:二、设立公示榜,让民众能顾问部分政事?海州四周强敌环伺,“风啸子事件”说明境内奸细四伏。这段时间的排查,揪出了十几个各处渗透进来的奸细,可那个黑衣女子再无音讯。
海州颇多项政事不符常理,蔡州系本就名声不好,政事一公开,给别有用心的人攻讦、抹黑的话,恐怕秦宗权也会责难海州。再说如果有奸细借议政诬陷官员的话,也会扰乱人心。圣历时期的诬告成风,可是前车之鉴。
秦隽扬默然无语,他也确是私心作崇。交出一部分权力后,又担心单凭内卫的力量,监督不力。才想出舆论监督,这个太过于超越时代的办法。
虽然这样给驳回,很栽面子。但他还是认了。部下文武官员一个个拎出来,他不认为哪个是大材,能力上可以超越自己。可是他们的合议,远比自己一个人的想法要成熟、周全的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上下猜忌,徒取灭亡。
再细想一下,就象尉迟凛这些天拿着刚缴获的宝刀,四处的找人比试。那些人才获得一部分原来想都不敢想的权力,正在试探威力的兴头上。自己哪怕是再好提议。在此刻恐怕也得给那帮杂碎驳的体无完肤。
州事还是给他们去办吧,自己还是去四处看看,琢磨一下有什么“外挂”可以开发。他现在不抵触这种“作弊”行为了。虽然他也明白,以他掌握的知识和那些“土鳖工匠”的技术水准,想要“作弊”真的好难好难。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