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最穷的人家有多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要说比起现在的富翁们,就算是比起普通的富人,我就已经显得很穷,很寒酸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也看到还有许多人比我更穷。可是,说实话,我从来没有想象过最穷的人家会穷到怎样的地步。
朋友,或许你也常常觉得生活的艰难,或许你也常遇到捉襟见肘的窘境,可是当你哀叹自己命运不幸的时候,你可知比你更穷的人家在怎样生存?
朋友,你可能是时代的幸运儿,生活中所需的一切你都不缺乏,甚至是令人羡慕的佼佼者。当然,无可厚非,那是你的劳动、你的智慧对你的回报,你完全有权利享受美好的生活。可是当你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会不会想象到,最穷的人家究竟有多穷呢?
我相信,不论是谁,只要听完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心头一定会产生异样的悲悯。与这家人相比,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和烦恼都不值一提。
这是我访问四川省名山县新店镇新坝村小时,采写到的一个真实故事。
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村子里有一个三口之家。10岁的男孩叫刘秋武,是新坝村小三年级学生。父亲叫刘永青,今年56岁。母亲叫江英,大约38岁。怎么说是大约呢?这就说来话长了。
刘秋武的爷爷奶奶在三年饥荒,过粮关时活活饿死了。留下姐弟三个相依为命。刘永青最小,那时只有8岁。后来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又是怎样捱过几十年的光景?我没有细问,无法细说。总之他们苦巴巴地长大了。
改革开放了,可以勤劳致富了。可是并不是谁都能靠勤劳致富的。刘永青一直到40岁,也没有娶上媳妇。
为了多挣钱,刘永青离开家乡到外县一家私人煤窑挖煤。1992年前后,在一次煤窑坍塌的时候,他受了重伤,造成身体局部残疾。老板补贴了千把元,叫他回家。可是回家能干什么呢?刘永青左思右想,还是留下继续挖煤。
后来,煤窑再次坍塌,刘永青再次受伤,又一处身体致残。为了生活,他还是留在煤窑挖煤。
这时候,煤窑工棚来了一位漂亮的姑娘。挖煤的汉子好奇地围拢着问东问西,可是姑娘却一句话也不说。后来大家才发现,这位姑娘虽然长得漂亮,神志却不清楚,痴痴呆呆,什么也不知道。这姑娘,就连自己叫什么名字?多大岁数?家在哪里?还有什么亲人?一概回答不出。
刘永青可怜她,把自己的饭分给她吃。姑娘也不客气,抓到手上就狼吞虎咽吃起来。姑娘虽然神志不清,却也感觉遇到了好人,从此不肯再去流浪,呆在煤窑附近不走了。

后来,刘永青自己决定跟这姑娘成了亲。刘永青虽然只读过一年书,也算识得几个字,给姑娘取了一个名字叫江英。
1998年,刘永青46岁,他媳妇江英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刘永青高兴极了,给儿子取名叫刘秋井。有人对他说“井”字不好,会掉到水井里淹死的。于是又给儿子改名叫刘秋武。
没想到,煤窑又一次坍塌,已经两处残疾的刘永青没有逃脱又一次厄运,这回,他的脊梁被压断,再也干不成活了。没办法,丧失了劳动能力的刘永青只好带着妻儿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由于刘永青的媳妇江英始终查不到来历,报不上户口,只给儿子报上了户口。一直到现在,江英还是一个没有户口的人。鉴于他们丧失劳动能力的实际困难,国家给他们发放了低保补贴,每人每月20元,这次也把江英算上了,每月共有60元的生活费。
刘永青一家三口,就靠这每月60元,把儿子拉扯到了10岁。
10岁的刘秋武没有鞋子穿,光着脚丫上学。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已经挂了许多帐。有时候背一些小菜给学校抵账,可是怎么能抵得完呢?
乡亲们时不时地帮衬一点儿,给他们一些吃的用的。乡村书记每年从自己家里拿点钱和米给他们。县、乡民政部门也过问他们一家的生活。可是所有这些,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们一家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上。
……
60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是一个多大的数字?在我身边,我认识的不认识的所有人中间,似乎还没有谁会把60元看得多重。可是,它却是这一家每个月唯一的经济来源,是这一家三口赖以生存的唯一啊!
不要说在采写完这个真实故事的当时,就是离开那儿回到家里之后的很长时间里,甚至直到现在把它写出来的时候,我的心始终无法平静下来。在撰写灾区小学访问纪实的过程,我都不愿意三言两语提及此事,我在尽量回避,不去想他们。可是我怎能不想呢?
当时因为我的相机恰好没电了,只好委托小马老师抽空帮我补拍些照片给我。当小马老师把照片发给我之后,我保存在电脑里,几乎没有再次打开来看过。
现在,我终于把它写出来了,在中秋节前夕。我不知道,他们一家三口能不能吃到月饼?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