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暗的不如明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宋朝的百家姓据说是民间一位老学究编出来的,虽然得到了国家的承认,并且那位老学究据说后来也当了官,但《百家姓》编订之初终究脱不了民间背景,最初的流传形式只能是口口相传,要想让整个社会都认同需要很长的时间,再加上当时处于宋初十国未灭的战乱时期,传播的速度就更慢了。
陈鑫所说的大汉版百家姓就不一样了,它是由国家制订的,可以利用国家权力迅速传播到社会的角角落落,这是宋版百家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况且现在制订新的百家姓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国家处于百年来最为强盛的时期,百姓处于承平之时,对政权的依赖和对国家的认同感都是最强的,这时候国家政权论资排辈制订百家姓,家族观念强大的老百姓也乐于接受,并且更加关心自己的姓能排在第几,有了这种浓厚的兴趣,还愁新《百家姓》不能深入人心?
皇帝口口声声要重订百家姓,七王和史景隆不觉犯嘀咕。皇上准备通过这种抬高亲贵身份的方式拉近与亲贵们的关系是肯定的,然而这似乎与他平日的做派不大相符。大家与皇上相处的时间久了,都知道他念念不忘消除士农工商的等级差别,而由国家制订百家姓却是确定这种差别的方式,皇上这样做,似乎与以前的努力南辕北辙,这难道是他记起了根本?可是又有些不像,就算他的思想有了转变。这个转变也有点太突然了吧。
“皇上是说……重订百家姓?”七王有些不大确定地试探道,“此事恐怕……如今朝廷兴商兴农,皇上也常常教诲臣等‘四民同属,不分贵贱’,要是重订百家姓是不是有些不妥?”
“四民同属是四民同属的事,与重订百家姓无涉的。别说国家,就是做买卖的商贾也有个什么行会之类的组织。行会里谁家在前,谁家在后总有个区别。这样才能在行业里形成次序,出不了乱子。朕说重订百家姓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长幼有序、各安己道才能家兴,国家也是这个道理。亲贵们为国家根本,理应有相应地位才是,朕这些话到那里说都占着理儿。”陈鑫给七王他们大灌起了**汤,要想让他们认帐,首先还得让他们听着舒服。
这道**汤果然威力无穷。七王爷和史景隆顿时不自觉的露出了笑容,连称皇上圣明。那是!皇上当然圣明了,本来亲贵们反对皇上就是怕那些新政危害了他们地统治地位,现在皇上金口一开,亲贵们还是天下的老大,皇上不圣明谁圣明?
七王和史景隆这两个亲贵代表认同,便代表着亲贵们地认同,这样便算是多多少少弥合了点陈鑫与亲贵们之间的裂痕。陈鑫登时放下心来,下面就得借着这股热乎劲儿说正事了。
“本来朕还担心你们说朕玩小孩子玩意儿,你们这样说朕就放心了。重排百家姓是安稳国本之道,不可轻乎,不能拿它当让孩童认字的把戏。不过宋时的百家姓朕听说是个乡野老先生编的,如若大汉朝廷亲自重编。朕怕天下人以为朝廷有意分等,那就不好了。所以朕想着重编的事,在朝的官员不能亲自出面,应当找个德高望重地老先生来做这事才稳妥。”
史景隆颇为熟识的说道:“皇上圣明,百家姓似是宋初太祖朝钱氏据有两浙时一钱塘儒生所著,传至今已有六百余载。这百家姓看似儿童发蒙之用,其实里头学问颇大。单看这第一句‘赵钱孙李’,‘赵’为宋主之姓,‘钱’为十国时吴越国国姓,‘孙’为当时吴越王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姓。当时吴越国虽然未归赵宋所有。但已经奉赵宋为正统,所以才有了赵前钱后的排法。由此可见,百家姓实为确定正朔的民心所在。如今大汉据有天下已有二百余载,天下承平,万民乐业,实在是太祖太宗、历代先帝和皇上之功,因此嘛,百家姓应当重订。不过既然前面已有宋时百家姓由民间编订的先例,朝廷如果亲自出面编订确实有点不妥。皇上说可以选一德高望重、天下皆知并且不在朝为官的名望大儒来主持,如此说来,康大和应当最为合适,不过康大和毕竟做过大学士,所以由他牵头再找几个的危害蹦大儒来编订便妥当了。”
陈鑫点了点头道:“好,康大和最为合适。不过重订百家姓看似简单,却有许多麻烦事,比如开国时的一些亲贵家族因为种种事如今没落了,是让他们排在前面好还是派在后面好,这些事都得考虑清楚,让康大和办也可以,不过你们也得帮衬着点。”
“皇上,所谓世异时移,百年老姓亲贵里倒是不少,不过既然是现在重修百家姓,还是按现在地情形安排的好。”七王爷出主意道,在他看来,陈鑫说的这些话说麻烦也麻烦,说简单也简单,重编百家姓的目的不过是确定当权者的地位,开国时那些大族很多现在已经没落了,让他们排在前面他们也不敢,“重排地事臣以为可以这样,先排皇族,然后按爵位排定各姓王公,毕竟谁的爵位高大家都清楚,谁也不会有意见。”

排百家姓这种文字游戏似的把戏当然越少出麻烦越好,陈鑫提这事目的还在于让亲贵们能跟他坐到一条船上,所以重点还在后头。
“嗯,七王说的很有道理,你们可以按这个办法与康老爷子商定。不过还有一件事,朕要提醒你们,亲贵里有许多同姓不同族的人,百家姓虽然是按爵位最高的人来排定,但如此一来有可能混淆同姓和同族的区别。朕想着亲贵们都是劳苦功高地。在排姓氏的同时应当确定一下他们地犒赏,比如田地,赋税什么地。王爵应该多少,公爵、侯爵、伯爵等等应该多少,这件事也应该确定确定,不然有些亲贵以后恐怕日子难过。”
陈鑫说的话更让七王他们高兴了,如果说排百家姓是在名义上抬高了亲贵们地地位。那么确定亲贵的田邑、赋税却是实实在在地利益。原来在大汉朝开国时,只要封了爵位。朝廷都会给予一定的土地,这些土地归爵爷们所有,并且可以在赋税上得到许多优惠。然而国家建立时间长了以后,爵位越封越多,皇帝们已经拿不出多少土地打赏亲贵们了,所以便废除了这项制度,并明令亲贵们不许私占民田。不过亲贵们有地是办法,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利暗中私自收买土地为己有,并且开始参与工商等行业,然而这都是私底下的做法,见不得人,可以说是一种犯罪。
以皇上的睿智,他不可能看不到这些情况,现在他说确定亲贵们的田地赋税是为了拉近与亲贵们的关系。必然对亲贵们这种违法的行为睁一眼闭一眼,并且还会通过一些手段使亲贵们不合法度地多占田产和经营的其他事业合法化,公开化,这可是了不得的好处。
“朕知道国家承平日久,原先朝廷给亲贵们的土地,有些老亲贵因为困难已经卖了。有些新起的亲贵也买了些土地,甚至还有做其他生业的。说起来这不合朝廷的法度,可如今朕要振兴百业,银子可以让其他人赚,为什么不可以让亲贵们赚?”陈鑫的说法与七王、史景隆地想法完全一样,七王和史景隆顿时放心,本来他们自己手里的土地就已经超标了,皇上这样说也是照顾了他们。
“这样,朕和你们先商量商量,一会儿再传萧雨明过来具体办这事。大汉开国的时候朝廷曾经兴过给亲贵们土地的办法。不过现在已经明令禁止亲贵们私占民田。朕知道这些话也就说说,有些人有的是手段。还能少了土地?这事朕心里清楚的很,不过刚才话已经说这里了,朕可以既往不咎。”陈鑫说到这里,脸色已经严厉起来。
“是是,皇上圣明,确实有些不合法度地事。“陈鑫已经揭透了亲贵们的老底,七王和史景隆不禁汗颜,连连称是。
陈鑫摆了摆手道:“合不合法度暂且不说了,年前打完女真,朕让你们统计了大汉的人口和土地,你们不要以为朕是算着玩儿的。如今谁手里有多少土地,朕心里一清二楚,谁要想瞒着朕,连想也别想。“
原来皇上让统计人口土地是留着现在用的,估计他手里早已有了亲贵们占有土地数量的名册帐目,这可是要了老命了。七王和史景隆更是冒汗,然而这汗也就心里冒冒,嘴上却依然得称皇上圣明。
七王在陈鑫心里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说到底,七王除了是第一辅政大臣外,根子里终究是贵族老地主,一触到他的根子,他和其他亲贵没有两样。
“朕的意思,你们想必都明白,其他那些亲贵都是聪明人,也必然明白。”陈鑫先说了威胁话,“开国时,朝廷给各级亲贵的封赏土地各个爵级都有固定数目,朕还是按那个标准给予封赏,不过既然大家手里都有土地,那么朕也就不实际出了,就从亲贵们手里现有土地中扣除,算是亲贵们地封赏,只收取农税地五成,至于其他超标的土地,朕也不治罪、不收回了,不过亲贵们要在三个月内到户部申报数目和所在地,按农税标准足额交纳赋税。这事朕已经跟方明德说了,他和朕手里都有明细帐,谁要是趁这个机会多占多报,后果如何,朕就不说了。另外,以后土地买卖要向户部申报,朝廷以后将要不定期地进行详查,凡是违了制的定当重惩。还有亲贵们做的其他生业,朕已经让商部细查了,亲贵们也要向商部申报,申报了便算合法产业,不然的话,该怎样处治,朕绝不会手软。”
七王和史景隆表示了赞成,毕竟这是对他们有好处的事。然而陈鑫却暗自叹了口气,土地兼并是很难控制的,不过与其让亲贵们用肮脏手段巧取豪夺,不如朝廷直接认定他们的土地,将暗的变成明的,并用法律手段使他们不敢在暗箱操作。如此一来,大部分交易都暴露在了太阳下,国家和百姓的所受的危害便减少了许多。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