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出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次朝会因为出现了混乱,闹腾了整整一个半多时辰,到了下朝已近午时了。陈鑫倒是没事人似的回内宫用了膳,并且还睡了个午觉,然而大臣们却没有陈鑫那样的闲情,又七嘴八舌的议论了半天才散去,可是依然没有想出个确切的办法来让皇上改变主意,反而议来议去,到最后很多人开始认同皇上的观点了。
差不多未时的时候,陈鑫方才去了御书房,此时七个议事大臣早已各怀心事的等在那里,见皇上大驾已到,忙上前施礼。
“罢了吧,都起来。”陈鑫一边摆手一边坐到了御案后的龙椅上,“早上的事你们议的如何了,可有了个准主意?”
陈鑫的话明显的是说大臣们已经商量过对策了,他这样一说,议事大臣们反而不好意思摆大道理了。
“皇上,臣等确实议过了,圣言所虑极是。”曾楚卿不好反驳陈鑫,干脆顺着陈鑫的意思说,“蠹虫者,无用之物,却要浪费粮食,既然士子们大多做不了官,却又不会其他生业,朝廷让他们只攻读诗书,确实有点让他们饿肚子的意思。皇上一言便点醒了臣,臣附议。”
您听听,这话说的……跟没说一样。陈鑫瞥了曾楚卿一眼道:“说来说去,大家反对取消科制还是为了士子们能有个出身,朝堂上朕的话说的重了,不过回头想想,你们也是为国为民的心思。朕那样说你们确实有些急躁。不过心思和你们是一样地。”陈鑫这时又把自己与大臣们的关系向一块拉了拉。
“皇上圣明,确实说来说去都是为了士子们的出路和国家的安稳考虑,虽说变则通,但贸然变之,反倒易成一个‘乱’字,还请皇上三思。”刘有光是铁杆的守旧派,所以依然希望陈鑫收回想法。
“话也不能这么说。”陈鑫这时脾气很好。为的就是免除刘有光这样的守旧派地抵触,“既然都是为了士子们的出路。总要想地妥当些才行,正如曾楚卿所说,士子们虽然有个好名声,但是做不了官的话,好名声也当不了饭吃。难不成朝廷为了士子们的出路多设些官职,把他们都养起来?”
这玩笑开大了,议事大臣们面面相觑。齐身答道:“皇上圣明,此事自然不可。”
“那就是了,既然要替他们考虑。又不能多设官职,若是不变通变通,那只有让他们饿肚子了。”
陈鑫这话越来越像戏谑,大臣们知道讨不着好,于是都不出声,看皇上又要说出什么弯弯绕来。
陈鑫早已想好了。接着说道:“其实说给士子们出路,说白了就是给他们个饭碗。如今官制已经改了,朝廷用官有品级的不过六七万人,其余刀笔吏、师爷什么的也不过二三十万人。萧雨明,你在朝上说有举人功名的不下十万,但秀才、童生什么的到底有多少?你却没告诉朕。”
“皇上。以各地情况来论,秀才当以举人地十倍计之,那就不下一二百万。”萧雨明早上得了个白脸,所以小心翼翼的答道,“至于童生,因为都是没有功名的,这个数便不好记,不过总是要多过秀才,有个几百万应该不成问题。”
这个数字不小,陈鑫完全可以用的上:“童生没有功名便算不上士人。一辈子考不上难道还要朝廷养着他们?朕以为可以不去理会他们。至于秀才、举人什么的功名,萧雨明说不下一二百万。这是个虚数,不过应该大差不差。一二百万有功名的人,可朝廷需要的官吏不过二三十万,剩下的一百多万怎么办?而且年年科考,这些秀才什么地不知道又要增加多少,朝廷安排不了他们,他们又做不了其他事,如果家里穷点,要想体面都做不到,没来由丢了朝廷的脸面,到最后难免一个乱字。所以朕才说要改改科制,目的也是为了他们好,为了减少朝廷的负担。这些话不为错吧?”
皇上竟然问大臣们自己是对是错,大臣们自然诚惶诚恐:“皇上圣明。”
“如今朝廷兴学,各地办的学堂不少了,不过要想让天下人都识字明理,这些学堂还不够。既然秀才们大多没有当官的希望,何必非得死抱着功名不可?若是让他们去教书,让更多地人能识字,到那时对兴商兴农都有好处,这不也是个出路?而且也体面。”
“是是是,朝廷兴官学,并且发展私塾,此事是大汉千秋万代的根本。”方明德道,“以各地呈报上来的情况看,孩童们读得上书的不过十之二三,这皆是因为教师不够,而且很多地方因为偏僻,无人愿去教授,朝廷兴学已经两三年了,此事办的并不顺利。”

陈鑫点了点头,方明德说的确实是实情,大汉虽然一直有兴学之风,但在朝廷兴学之前,教书的地方多是私塾,这样一来,以学生孝敬银子过活的秀才们便没人愿意去那些穷乡僻壤受罪,所以能够读书的人就很少了。朝廷兴学后,因为国家多次打仗,大量的钱财都用在了边关军事上,朝廷除了拿一部分钱来资助官学地教师,并没有多少财力用在教育上,这样一来,不去穷乡僻壤地传统观念便延续了下来,其实这也不能怪秀才们光看着银子,毕竟教书育人这样的高尚事也得填饱肚子才能有力气干。
“方明德说地是正理。”陈鑫向方明德递了个赞许的眼神,接着道,“只有兴学,大汉百业才能兴盛,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不过前些年边关不稳,朝廷的银子大多花到打仗上了,也没有余钱多兴学。现在女真殄灭,其他蛮夷不值得朝廷花大力气去理会,这些银子便省下了,既然偏僻的地方办不起私塾,这些钱便有了用处,可以多开些官学。这样一来便可以让秀才们都有事做。”
萧雨明的礼部管的就是有功名人的事,这回总算抢上了话,“皇上说的是。朝廷花钱办学这些年有些规模了,确实是秀才们安身立命的好法子。现在国家休养生息,打仗剩下的钱应当用在这个刀刃上。臣算了算,若是让天下冲龄的孩子都能在朝廷办的学堂里读上书,那就需要近百万教书先生,以朝廷目前的财力,加上让地方上出钱和百姓捐资,这个架子完全撑得起来,而且兴学的事也办好了,这正是一举两得之妙。不过……皇上,教书虽是条路子,可士子们看的还是科制出身,这事……”
积习难改这句话不能说没有道理,秀才们想得更高的功名做官的想法可以理解,不过什么事都有个反正面,当官的毕竟是少数,而且陈鑫也不希望官员们继续从那些只知读书的人里选取,可是他们这些人怎么办?在改变官制的同时安定他们才能解除后顾之忧。不过作为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回到这个时代的人,这些事并不会让陈鑫头疼。
“既然是朝廷兴学,这些教书先生自然不能与私塾先生一样。朕有个想法,朝廷工商兵农各大学堂的学官,名册已由学部管理,并且按级别予以俸禄,其实这与做官一样,既然下面的那些学堂也是朝廷办的,学部完全可以以管各大学堂学官的方式进行登记造册管理,并按时发放俸禄,这些人的俸禄可由朝廷出一部分,各承宣布政司、州府县筹措一部分,再由学童家人交纳一部分——许仕勤,你去把康老爷子请来,朕跟他说说这事,现在学部的事,他比尚书说话还管用——既然给了他们俸禄,那么他们就算是朝廷委派的人了。不过这些人不能算是官员,应当另外统计,不然就乱了。”
皇上的话议事大臣们虽然不太明白,但其中把秀才们统计起来进行安排这层意思还是听的出来的。皇上这个圈子绕的够大的,如果重新统计秀才,并且对他们进行统一安排,那么以后就不会再进行院试考试了,毕竟秀才人数越多,朝廷需要安排的人便相应增多,谁也不想找这个头疼。
议事大臣们在各怀心事,陈鑫则继续说着自己的想法:“各大学堂的学官已被学子们按国子监学官的称谓称为教授、博士。朕看你们也没必要太过在意名分,教农工商各学的学官为何不能与国子监的学官用同样的称呼?以后各大学堂的学官便统称为教授。至于其他那些小学堂,因为教的是孩童,就不能用教授这个称呼了,干脆以后小学堂的先生们便称为秀才。”陈鑫说的很顺溜,其实也难怪,这事本来就不是他的首创,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一世纪初,教师本来就是没有官员身份,却在很多方面与官员一样安排的行当。
陈鑫这个办法可是够“毒”的,直接改了秀才的意思,那样便可以名正言顺的取消录取秀才的院试这个科举级别了。
面对陈鑫的“新发明”,议事大臣们说不出什么来,毕竟皇上已经铁了心要改变科举制度,而且也在为士子们做安排,谁要是反对,那就是不识时务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