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汉奸也难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大殿外走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两年多前奉汉国皇太后之命出使金国,解释对待兀良哈投金态度的兵部尚书、大学士许名秀。
皇太极不是说许名秀奈不住苦寒而死了吗?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醇佑十年夏天的那次钦差之争,许名秀凭借太后的支持压了当时的兵部左侍郎史景隆一头,当上了赴金议和的钦差。本来按着皇太后的意思,让许名秀做钦差解释大汉对兀良哈投金一事的态度,是为了避免四王党借金国发难之机引强大的金国为外援在朝中坐大而影响太后对朝政的控制。许名秀到了金国,按照太后的意思进行了谈判,暗示了汉朝朝廷对兀良哈投金的默许态度,并且答应以后每年的岁币增加两成。
许名秀的卖国行动本来很顺利,然而恰恰就在这时候,皇太后突然暴亡,大汉朝内发生了惊天巨变,皇帝陈鑫在不利的局面下初步控制了形势,但很明显的是,经过这次斗争,汉朝朝廷的元气已经受到了很大的损伤,所以在醇佑十一年初不可避免的爆发了西北农民起义。
努尔哈赤审时度势,认为趁着汉朝内乱,灭汉的时机已经成熟,即使不能完全灭掉汉国,也可将冀鲁等地收归己有,于是迫不及待的发兵南下,在山海关等地与汉朝九边驻军发生了武装冲突。然而金国的这次军事行动显然很不成功,汉朝迅速进行了布防和人员调动。新任的蓟镇将军郑纪凭借多年地对金作战经验成功的把八旗铁骑阻拦在了关外,不但使努尔哈赤破关的企图破灭,也给了皇帝陈鑫充足的时间稳定西北的局面。
在汉金对峙不下的局面中,努尔哈赤带着遗憾结束了他的一生戎马,皇太极在其后地汗位争夺战中力拔头筹,成为了北方新的霸主。
皇太极这人与极度仇汉地努尔哈赤不同,他很重视对汉族士大夫的利用。于是因为汉金两国交战滞留在金未能回汉的许名秀成了他争取的一个重点。
许名秀被软禁以后,也曾想过什么忠臣不侍二主的大道理。并且有杀身成仁的打算,然而道理好说,要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想上吊,许名秀站在凳子上两腿发软;想抹脖子,许名秀怎么也没力气把好容易弄到的刀放在脖子下面;想绝食,许名秀饿了三天以后实在饿地眼冒金星,终于抗不住皇太极送来的佳肴玉女诱惑。最终选择了放弃。
放弃了原则的许名秀为自己的投降行为准备了充足的理由:现在太后已经没了,新掌权的醇佑皇帝把精力都放在了与四王爷争权夺利上面,朝廷里已经没有了他的立足之地,而且大汉内乱不断、外有强敌,最后不管是皇帝胜利还是四王胜利,朝廷都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灭亡是早晚地事。与其死抱伦理回朝廷当一个牺牲品,不如留在金国辅助有为之君皇太极来的划算。
前面这是为自己考虑的。当然许名秀也不乏为了天下苍生造福的心思:以汉国朝廷现在的局面,亡国是早晚的事,所谓亡国与亡天下不同,既然汉国朝廷早晚要完,那就有必要使大汉地百姓避免亡国带来的杀身之祸。纵观天下形势,得天下者必定是有为名君皇太极。然而皇太极毕竟是蛮夷,席卷天下之时难免多造杀戮,所以许名秀认为自己投靠皇太极也是保护大汉百姓的一种圣举,比杀身成仁更为伟大。于是他便很“伟大”的投向了皇太极。
然而后来的发展显然与许名秀的判断不同,四王爷最终没能干过醇佑皇帝,而醇佑皇帝陈鑫更是在困难的局面下平定了西北,大兴改革之风,并且出其不意的对金国发动了进攻,使金强汉弱的局面瞬间发生逆转,皇太极也在与东蒙古、罗煞人的斗争中一步步走向了衰弱。在这个时候。许名秀感到了后悔。如果当初自己真能为国自尽,也许现在就将有文天祥一样地名声。带来地是妻显子贵,家族荣耀;如果自己不自杀,稍微再坚持一些日子,也许能够熬到皇太极以他为筹码向汉国皇帝讨好的那一天,然而现在许名秀已经屈膝投金了,那么那一切本来应该属于他地荣誉也变的不可能了,他只有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昔日的同僚们在一位新的有为之君的带领下重温当年天朝上国的荣耀,而他自己则只能把一肚子委屈和后悔埋在心里,继续过这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生活。

许名秀进了大殿,本来还在大声说话的几个金将顿时住了声,复杂的目光纷纷投在了许名秀身上。许名秀知道皇太极叫他来的原因,这些问题只要是聪明人稍微一寻思就能猜到,而许名秀这种人连猜都用不着猜,但他猜得出皇太极的目的,却猜不出自己的命运。
“臣许名秀参见大汗。”
“许先生不必多礼。”皇太极见许名秀静若止水的表情,反倒将自己原先准备好的话全部咽回了肚子,“许先生,今日大汉朝廷钦差到达赫图阿的事恐怕你已经知道了吧?”
“是,臣已经听闻了。钦差大臣是七王爷的二公子陈淼侯爷。”许名秀很平静的答道,丝毫没有紧张,也没有探察皇太极心思的意思。
皇太极听到这里突然有一种放松的感觉,仰身靠在椅背上微微笑道:“许先生,恐怕你有所不知,陈侯爷这次来不单是宣谕圣旨,还有一件事,许先生恐怕更为关心。”
说到这里,皇太极故意停了下来,他假装不经意的看了看许名秀,许名秀一直半鞠着身,丝毫看不出情绪变化。
“许先生,陈侯爷宣谕圣旨之前带皇上问了小王一句话,是关于许先生的。看来皇上对许先生很是关心……”
许名秀颤了颤,随即镇定下来,却依然没说话,只是不动声色的躬了躬身。
皇太极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许先生,小王当时也无以为答,若是实说先生实情,恐怕大汉朝皇帝不悦,以至害了先生,所以无奈之下,只得说先生已经故去。说起来如今汉金合议,已经是一家,按说小王当亲送先生回朝,但小王这些年深得先生教诲,忽闻皇上要招先生回去,心中不舍,所以才说出这样无礼的话来,先生还请不要怪罪。”
皇太极这话说的已经不算委婉,他明白现在就是借给许名秀三个胆,他也不敢提回汉都洛阳的事,那是自寻死路。
许名秀躬一躬身道:“谢汗王成全,如今汉金一家,大汉既是大金,大金既是大汉,臣蒙大汗厚恩,当以死报。”
这些话怎么理解都行,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许名秀这已经明确表示认可皇太极隐瞒他情况的行为。
皇太极微微笑了笑,他已经知道了许名秀的态度,但依然觉得有必要把实际情况点明,免得许名秀觉得他自己是被逼无奈。
“唉,现在已经不是先生北来时的情形,如今大汉朝廷新贵当道,继任的兵部尚书史景隆更是当上了国丈,先生回去恐怕也难自处,而且皇上若是知道先生未死,而是滞留北地数年不返,恐怕龙颜不悦。另外小王几次派人去洛阳,本想打探先生家眷消息以便接来与先生团聚,无奈被朝廷看的紧,一直未能如愿,不过也多少听说了一些……”皇太极说到这里不再说下去了,至于听说了什么就让许名秀自己去寻思吧。
“多谢大汗,大汗知遇之恩臣何以为报?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许名秀大发了一阵忠言后觉得应当说些实际的话才能让皇太极放心,于是躬身说道,“大汗,这个陈淼虽然年少,但绝非一般人,大汗绝不可对他掉以轻心。”
说了这些话已经差不多了,皇太极今天把许名秀叫来就是为了看清许名秀在去与留上的真实想法并且打掉他回汉的最后一点希望,既然许名秀很“聪明”的不敢回汉,那皇太极就没必要与他多说了,现在冷冷他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用他,许名秀是聪明人,还不至于因为暂时的被冷落就想出回汉朝痛哭流涕请求皇帝原谅他不臣行为的傻办法。
“好,先生能明白小王为先生好的一片苦心,也不枉小王冒险隐瞒钦差了。”皇太极略带关心的说道;“小王看先生这些日子身子不爽,还是要多休息,小王要有什么疑窦再请先生。”
这是让许名秀下去了,许名秀躬了躬身,退出了议政殿。
“克蒙额,许名秀这里你要上些心,这些日子绝不能让他与汉国钦差见上面,必要时你要亲自探探他的意思。至于汉国钦差那里,也由你亲自监视,不要出了岔子。”皇太极略略思考后对克蒙额吩咐道。
“扎,奴才明白,后日奴才就在家里宴请许先生,许先生与奴才还算有些交情,臣知道该怎么做。”克蒙额打了个千回道,抬头时眼中不经意的闪过一丝光芒。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