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品 同盟军驱逐舰资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自己编的一些资料,如果里面有错误的地方请指出来,对于设定没有兴趣的玩家可以直接无视这篇文章。)
太空驱逐舰
在最初人类的宇宙飞船飞出太阳系的时候,处于黄金年代的人们并没有安装任何的武装,随着宇宙海盗出现,慢慢才出现了装备武器的战舰——用今天的标准来看他们充其量只能算是装了点武器的商船吧。随着人类渐渐将战争的火焰在太空中点燃,各种战舰的功能逐渐分离,其中大型的战舰演化成了用来携带单人战斗艇的太空航母和用来突击的太空战列舰,而中型战舰逐渐演化成了各种太空巡洋舰,而小型战舰,除了一部分演化成了各种类型的小艇之外,其他的则变成了现在被人们称为了“太空驱逐舰”的战舰,通常被用来担任侦察,快速突击,低强度武装巡逻,保护大型战舰脆弱的侧翼和后部等任务。这些虽然微小但是机动灵活的战舰在同盟和帝国的宇宙战舰中都占了很大的一个部分。
同盟驱逐舰的型号、编号与绰号
同盟与帝国的驱逐舰型号编写方法都延续自以前银河联邦的编写方法,只不过帝国在所有的战舰型号前都会加上一个代表皇室的R字,而同盟的驱逐舰型号的编写,是从完成一万光年长征之后的第5年建造第一艘战舰才开始,其具体的编写规则是:
“SD(SpaceDestroyer)+三位的设计定型编号+以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的改进型编号+生产地区缩写+造船厂代号+生产批次号”
其中生产批次号是以10为单位提升的,所以只会出现诸如“10,20,150”这类的批次号,这并不是表示每次生产10艘,而纯粹是一种习惯吧。
以主角将来担任舰长的驱逐舰为例,其型号是:
“SD-013I-HNS-BH2-330”
也就是太空驱逐舰,第13个定型产品的第九个改进型,生产于海尼森地区,造船厂是BH2船厂,批次是第33批。
生产出来的战舰经过军队的验收才会被赋予编号,此时才能说这艘战舰正是服役,这个编号是一个128位的二进制数字码,将会连同战舰的型号等信息一起被固化在战舰的“CMFU”(作者:别问我这个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中,在将来万一出现各种意外情况,这个是核实战舰身份的唯一标识。除此以外,因为驱逐舰的数量太多,因此都没有单独的专用名称,一般都是用所在舰队或者地方军区的名称加上编码十进制后的后四位代码做为舰名,比如主角的驱逐舰的正是称呼是:“七军区2353”号驱逐舰。不过,出于对自己的驱逐舰的感情,同盟军的将士都会给自己的驱逐舰起一些外号,常用是一些曾经在地球上存在的动物,比如:“鲨鱼”,“牧羊犬”,“杜宾”之类的,至于主角的驱逐舰的外号,且让我卖个关子。
“三段法”
大量采用三段法这种建造战舰的方法,大概是同盟与帝国在战舰方面最大的差别之一了。在同盟这边,总是习惯将战舰分成武装段,人员段与动力段三部分,分别设计建造后在组装起来。虽然舰队旗舰级的战舰是一体建造的,但是在战舰设计上,还是可以看出三段法的痕迹。
同盟方面首次采用三段法建造军舰,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然而大规模的开始使用,还是在宇宙历640年爆发的第一次帝国远征战役,为了度过这次同盟建国后第一面对可能灭亡的巨大危机,全同盟的造船场都以最高的效率运作起来。当时,有人提出如果推广三段法的话就可以在尺寸低于标准军舰的小型太空船坞中建造不同的舰段,然后在大一些的船坞中把他们组合起来,采用这种方法后可以极大的提高船厂的生产效率。之后,果然在推广这种方法后,同盟当年的军舰产量上升了132%!虽然这里有战争的刺激,虽然生产出的战舰中由于匹配问题故障率上升了3个百分点,但是自那以后,“三段法”就被保留下来,并且一直成为同盟的驱逐舰与巡洋舰建造的标准方式之一。
相对来说,这种分工建造的战舰在极大的提高了同盟的战舰生产速度,并且不同的战舰段分开建造设计,使得同盟中培养战舰生产熟练工的成本大大低于帝国方面,然而问题就是这些分段建造的战舰,不同的船段之间的性能匹配有时会出现问题,虽然同盟在一百多年来已经大力提高了战舰建造的统一标准,但是有时候在一些新设计的战舰上还是会出现“1+1+1<3”的情况,确实让人非常遗憾。

主角的驱逐舰:
“SD-013I-HNS-BH2-330”型驱逐舰“七军区2353”号,是主角指挥的第一艘战舰,如同所有的同盟驱逐舰一样,分成动力舱,人员舱和武装舱三个部分。
其后部的动力段长68米,平均高度32米,平均宽度18米。其中除了了一台“NC32”型反应堆,一台“E746A”型的推进器和“WU134”型空间跳跃发动机,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了。平时这个船段都是无人工作,只有在非常必要的时候才会有人进入里进行手工操作,平时一些简单的工作可以通过舰桥里的“动力舱控制台”遥控分布在这个舱段里的无数机械手臂和4个可以移动的步行机器人完成。在连接处使用了271个纳米锁保证电子线路和能量管道与人员舱的连通,并且有两个供人员出入的舱门,其后部外面还有五个舱门是在战舰停泊的时候供维护人员进出用的。动力舱的上部和下部各有一个遥控的双联装激光炮台,用来防御来自敌人单人战斗艇的攻击,但是对于驱逐舰以上的战舰一点杀伤力都没有。
人员舱大概是三个舱段中最复杂的一个,其长度为82米,平均高度28米,平均宽度18米,其中包涵了指挥舰桥,舰员宿舍,人造重力系统,生命维持系统和垂直导弹发射部等舱室。最初因为考虑到来自前方的威胁比较大,所以将指挥舰桥放在舱段的后部(因为战斗时大部分人都在指挥舰桥内),后来发现对于人员来说,比起来自前部敌人的攻击,后部反应堆被击中后的爆炸带来的威胁更大,从“SD-009”型驱逐舰后,所有的驱逐舰人员段都是指挥舰桥在前,舰员宿舍在后的布置。舰员宿舍包括舰长室,食堂,男女士官宿舍(双人),男女士兵宿舍(四人),浴室,活动室,库房等房间。指挥舰桥内包涵的全部设备的控制台和通讯设备,其中心是舰长的位置,周围是各个部位的控制台,四周与上部的墙壁都是用数控屏幕,可以自动将来自外部的影像投放在墙壁上,因此第一次进入指挥舰桥的人,会有种步入宇宙的感觉。因为这个舱段是指挥舰桥的所在,所以外面的探测仪器和通讯天线也是最多,舱段的两侧是32具垂直导弹发射器,必要时候每个发射器还可以装两枚太空机雷,不过有的舰长对于自己的指挥舰桥外是一排定时炸弹感到不满意,因此最新型的驱逐舰将垂直发射系统放在了武器段的后部。人员舱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抛去首尾两个舱段做为人员逃生舱独立存在,备用的能源系统可以保持舱内人员一个月的生存能力,人员舱上的一台激光炮台给他提供了最低限度的自保能力。
武装舱是三个舱段中长的一个,其长度为96米,平均高度22米,平均宽度17米。其主体就是四台大型中子加速器组成的中子波动炮,这种同盟标准型的中子波动炮即是同盟驱逐舰和巡洋舰的主炮,也是战列舰和航母一类大型战舰的副炮,在5-8光秒的距离上可以提供极高的精度和杀伤效果,唯一的缺点在面对装备了能量中和粒子层的战舰时效果不佳。舱段的两侧有两座激光炮台,首部还有8台小型的辅助推进系统,用来帮助转向。在三个舱室中,武装舱的防护是最好的,但是依然不足以防御同样类型的中子炮的攻击——毕竟驱逐舰是一种轻型战舰。当动力舱出现故障时,主炮可以用人员舱的备用能源系统发射,但是这样持续能力级差,且会影响人员舱的生存能力。
总长度246米,平均高度26米,平均宽度18米,人员25人,武器装备为:4门中子波动炮,垂直导弹发射器32个,双联装激光炮台5个。
总评:和帝国的驱逐舰相比,同盟的驱逐舰除了不能携带单人战斗艇外和近身战能力较差之外,其他方面都远远优胜,尤其是在人员生存能力上,这也体现出同盟和帝国方面对于人员损失的不同态度。(至少表面上是)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