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古代中国军队与欧洲军队交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文鼓励转贴,请注明作者FJHJ
在一些国人眼中,冷兵器时代欧洲的军事水平远不如中国,其理由很简单,被汉帝国和唐帝国击败而被迫西迁的匈奴和突厥,到了西方却如秋风扫落叶般横扫欧洲军队,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也有人动不动就抱出《孙子兵法》来证明中**事水平的领先,事实上《孙子兵法》不过是本兵书不能说明太多的东西。古代世界上军事战术最先进的是那些地处偏僻的游牧民族,而不是中国和西欧这样的农耕民族,只不过那些游牧民族的经济文化落后,很少留下复杂的著作。现实中老早就在兵书中提出反间计的汉民族自己就常常中计,老早就明白兵贵神速的汉民族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却常常慢上好几拍。
先看看匈奴和突厥西迁时的欧洲格局,匈奴西迁之时,欧洲北方还是蛮荒之地,类似于当时中国的江南地区;控制欧洲南部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且都处于国力的相对衰弱期。而当时汉帝国几度重创匈奴都处于统一后的相对强盛期,汉武帝时期更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盛唐的巅峰时期,此后经历汉武帝汉匈之战的汉匈双方国力都明显衰退(汉武帝死时中国的人口较汉武帝初期最多时减少了几乎一半,当然除此之外也有汉武帝暴政大兴土木的原因),中国也由此错失了第一次赶超西方文明的机会(经过汉初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西汉在汉武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当时的罗马帝国,如不是汉匈之战严重消耗了国力,中华文明首次赶超西方文明的时间也许不用等到数百年后的隋代了)。各自的时代背景不同,不可相提并论。同理汉初汉匈之战,刘邦大军曾大败于匈奴,直到汉武帝北征之前,汉帝国在与匈奴的军事对抗中都处于下风。而东汉时期匈奴战败被迫西迁之时,匈奴内部严重分裂,实力已大不如前。同样,匈奴帝国虽然一度横扫欧洲,但最终也被欧洲人击败。
再看看唐帝国击败突厥帝国之战双方的社会背景,此前李渊李世民父子在突厥的支持下基本统一了中国,经历了数年的休养生息,国力明显恢复,胸怀壮志的李世民不想再向突厥称臣纳贡,正积极备战以雪昔日长安城下之耻,尽管当时唐帝国也并非风调雨顺,但并未发生全国性的大灾害;而此时突厥正值内部严重分裂之时,此前突厥早已分裂为东西二部,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击败东突厥,把东突厥赶到漠南,后东突厥因汗位之争又引发内乱,突利、郁射带着部属叛降投唐,东突厥仅剩颉利可汗本部的10多万军队,仅是突厥分裂前兵力的三分之一,又遇上冬季天灾牲畜冻亡无数缺乏给养,士气低落人马饥寒交迫。此消彼涨之下,颉利可汗向李世民请降,希望以和养战再卷土重来;而李世民则希望一劳永逸的斩草除根,于是假意和谈,暗中备战;李靖三千轻骑夜袭阴山,乘东突厥不备一举击败东突厥十万大军,活捉颉利可汗。李世民的做法虽然卑鄙,但此役可算是世界历史上排的进前十的军事壮举,经典程度犹胜朝鲜名将李瞬臣击败丰臣秀吉的日本海军力挽狂澜之战,后者同样被视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壮举。不过客观上说来东突厥汗国的覆灭与其说是唐帝国武力征讨所致,倒不如说是突厥内部矛盾冲突发展的结果,唐军不过起了收拾残局的作用。最终唐帝国以较小的代价消灭了东突厥,避免了类似汉武帝对外用兵打人十分自伤七分的局面(其后的宋帝国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辽帝国内乱之时,宋尚未完全统一;等宋统一了,正是契丹历史上的顶峰时期;最糟糕的是,汉民族原先所控制的马场,都被唐朝统治者和著名的儿皇帝石敬塘送给外族,宋帝国的军队不得不靠步兵和北方的游牧骑兵在华北平原展开较量)。在得到东突厥的骑兵和马场后,唐帝国在此后与突厥的较量中开始占据优势,并最终迫使突厥西迁。此战胜的侥幸,要知道就在不久之前突厥先后击败了杨广(就是传说中的隋二世文武大帝杨广)的隋帝**队和李世民的唐帝**队,兵锋直抵当时中国的国都西安,尽管也有李世民单骑出关只身退敌的英雄壮举,(也算不上什么壮举,装了半天孙子还倾尽国库上缴了许多钱财才退的敌,好在当时突厥也不想灭唐朝,只是那年李世民毁约没有向突厥可汗纳贡于是人家亲自上门取而已,钱到手自然就走人)但毕竟签的是城下之盟,唐帝国和李世民本人也视之为奇耻巨辱;如果不是突厥部落的内乱,当时的唐军要击败突厥是相当困难的,即使获胜也将是惨胜。突厥西迁之后,历经辗转来到西亚,重创了当时已经衰弱的阿拉伯帝国,再被铁木真的蒙古军队赶至小亚细亚半岛,后来建立了地跨三洲威震世界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但即使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顶峰时期,也没能威胁到西欧列强的经济政治中心。唐帝国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在唐玄宗时期国力达到顶峰,同时在西方,阿拉伯帝国也正在向东扩张,最终双方在中亚发生了剧烈的冲突,处于开元盛世鼎盛时期的唐帝国与新兴的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在中亚怛罗斯展开会战,阿拉伯骑兵大败唐代名将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此战之后中亚地区全面爱海都爱中国化(这里说2点,第1新疆地区的全面爱海都爱中国化是蒙古人强迫当地军民信仰爱海都爱中国教造成的,怛罗斯会战本身只是造成了中亚地区的爱海都爱中国化。第2关于怛罗斯会战双方的兵力有多种版本,目前最可信的说法是阿拉伯军3万唐军7万,阿拉伯联军的兵力未必比唐军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双方兵力相差最多1倍左右;国内盛传的3万唐军对战20万阿拉伯联军5天不分胜负的说法纯属胡扯,参与此战的阿拉伯骑兵并非阿拉伯帝国的正规军,而是阿拉伯帝国的一只地方武装,当然作为阿拔斯王朝发源地的地方武装的战斗力未必比阿拉伯帝国的正规军弱;在唐军中的西域雇佣军倒戈之前,唐军在战斗中已经处于下风,西域雇佣军倒戈后唐军则是溃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就不用说了,汉民族历史上最丢人的时代,长安都被人打烂了,还要请回鹘军队帮忙收回,回报是长安的男女财物“尽归可汗所有”。
再说说蒙古帝国西征的西方社会背景,当时蒙古西征之时,欧洲列强和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均处于政治军事经上的衰弱期,只有当时的横跨亚非埃及帝国处于历史上的强盛时期。这个自萨拉丁时代起逐渐复兴辉煌的埃及帝国,在硬碰硬的野战中击败了强大的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如果这事让当时被蒙古骑兵打的晕头转向宋人知道,相信无异于听到一个神话;艾因贾鲁战役令埃及军威大振,在其后与蒙古骑兵的多次较量中,尽管双方各有胜负,但埃及骑兵丝毫不落下风。至于欧洲,当时正处于一个相对衰弱的时代,即使如此,由一群欧洲小国的骑士和农民组成的杂牌军仍然击败了强大的蒙古军队,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毕竟是获得了胜利,阻止了蒙古的西征,令世界三大文明中的西欧文明免遭蒙古的破坏,不久之后便迎来了全盛的大航海时代;而被蒙古军队所破坏的东亚文明和西亚文明此后则陷入低谷直到现在(蒙古军队所遭遇的是欧洲小国和封建领主领导下的军队,并没有与当时的欧洲强**队发生大的战斗)。进攻欧洲和西亚的多为纯正的蒙古骑兵,再加上部分东欧西亚中亚被占领地的游牧民族骑兵,和进攻南宋的蒙古军队战斗力有天壤之别,进攻南宋的蒙古军队多为被蒙古占领的中国北方人和朝鲜人等农耕民族组成。假如蒙古军队早几十年过去,碰上欧洲三大名王时代,估计蒙古军队未必能威风的起来;三名王中的英国狮心王,长弓战术运用的炉火纯青,而英国长弓战术如果运用得当,几乎就是游牧骑兵的克星,狮心王与埃及苏丹萨拉丁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的大战被认为是历次十字军东征战役中的巅峰之战,战术打法与蒙古骑兵相似的萨拉丁骑兵横行亚非所向无敌,却对狮心王的英国长弓阵无可奈何。当然同样,如果铁木真生活在汉民族政治军事经济上鼎盛的时代,估计就没有威震世界的成吉思汗了,上面使用了一些假设,历史没有假设,这里假设只是为了论证。蒙古南下灭宋的战争持续了45年之久,这也许是蒙古强盛时代遇到的众多对手中最难对付的一个。这并非由于南宋军队的强大,而是南宋所处的江淮地区,河渠成网,城镇林立,除蜀口、襄阳、淮河防线外,西段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东段地处淮河下游,水道众多,后方还有长江天堑,都不利于骑兵作战。但蒙古军队能审时度势,避实就虚,发挥特长,以攻占巴蜀为首要目标,同时派忽必烈率军迂回西南攻其腹背,然后北上接应主力东下临安。只是蒙哥汗在实施他的大迂回战略时,却因自己恋战,遇坚必攻,使其主力钝于四川的钓鱼城下,直至自己意外身亡(战亡还是病亡至今不得而知,但大部分国人坚持认为是被宋军击毙),从而影响了整个战略目标的实现。1276年,刚刚结束了汗位争夺内战的蒙古军正式南下,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攻下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迁都福州,而这个被称为有福之州的地方也没能带来他们所希望的福气,1279年南宋政权最后的一支抵抗力量也被蒙古军队消灭;而福州,这个昔日的世界五大城市之一,在经历了蒙古铁骑的洗劫后至今也再没回复往日的辉煌,在南方一个由福州人所建立免遭蒙古军队破坏的城市在不久之后成为了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这是蒙古铁骑横行世界唯一留下的安定之所,甚至这个城市至今所使用的名称泉州就是福州的旧称,当然这是后话了,蒙古军队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摧残并不像教科书上宣传的那么简单。

可见,匈奴和蒙古西征之时都是欧洲相对衰弱的时期,强盛时期的欧洲列强并不会惧怕这些游牧民族,同样的,非强盛时期的中国即使统一在这些强大的游牧民族面前一样只能够被动挨打,在大多数时期,汉民族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较量中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历史上没有永远强大的国家,只有此消彼涨各领风骚。在冷兵器时代,欧洲军队没能像中**队一样将袭扰的游牧民族追击数千里消除其生存空间迫使迁徙,并非由于其军事水平落后,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欧洲历史上没能够出现统一的国家,统一程度最高的罗马帝国鼎盛时期也不过统一了南欧和西欧;冷兵器时代欧洲各个独立的国家无论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都无力完成对远方的游牧民族进行数千公里大纵深打击的战争。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二千多年前的亚历山大东征,这也是冷兵器时代世界历史上农耕民族最大规模的远征,弹丸小国马其顿的几万军队,依靠先进的装备和战阵,先后征服了希腊、埃及和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波斯帝国,一直打到印度直到亚历山大病亡(电影中亚历山大战败于印度象兵而亡的镜头并非历史史实,事实上那场战争亚历山大以损失一千人的微小代价消灭了印度三万人的军队,至于那些印度战象则成为了亚历山大的战利品)。
最后切入主题,如果古代中国和欧洲交战结果会如何呢?历史上没有这样的较量,但我们可以根据中国和欧洲的古代军队兵力、兵种建制和装备战术进行假设。首先假设双方的兵力,中国自古农业发达,加上蒙古利亚人种身材较小对资源的消耗相对较低,所以中国的人口远多于欧洲,但由于欧洲历史上大部分时期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中国(所谓中国有5000年文明史比希腊历史更悠久是四大文明古国和中国自古领先西方的笑话就不要说了,造假丢人啊),因此根据古代欧洲十字军东征和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的兵力,这里假设欧洲联军兵力为15万,中国兵力为30万,中国兵力2倍于欧洲联军。双方的兵种为骑兵和步兵,与欧洲相比,中国战马身材较小,速度和力量均不及欧洲马,耐力2者相当。护甲方面,中国的重骑兵在欧洲人看来就是轻骑兵,轻骑兵几乎等同于没有任何防护,步兵的情况也相类似。
当年蒙古军队能够在与欧洲军队的较量中处于明显的上风,依靠的是闪电袭扰战术,如果正面对抗蒙古骑兵显然不是欧洲重骑兵的对手,但作为农耕民族的汉民族很难成功使用这样的战术(特殊情况例外,战争关键还要看人,同理,欧洲军队的指挥者假如换成了狮心王理查,蒙古军队对欧洲人的战术也可能不顶用)。而汉族军队在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中,即使兵力明显占优的情况下也难以在正面对抗中取得上风。中欧军队的对抗结果会怎样呢?我们可以假设,由于古代英国的长弓射程要远超过古代中国的弓箭且射速相差不大,进入英国长弓射程的中**队只能被动挨打,却无法攻击到对方,双方兵力尚未碰撞中方已经先输一筹。在接下来的骑兵较量中,欧洲的重装骑兵轻而易举地冲破中国骑兵的阵形,而中**队一般情况下几乎难以对欧洲的重骑兵造成严重的杀伤,于是中**队开始出现混乱。接着欧洲步兵压上前,由于欧洲人在护甲和体能上均占有明显的优势,阵形大乱的中**队处于下风并最终溃败。
出于公平以上对战争的假设是建立在正常情况下,特殊情况如某方的将领特别出色某方正处于国力的鼎盛期等情况不予考虑,显然关于古代中**事水平远超西方的说法是不成立的,由于东西方体能上的差异,使得汉族军队无法拥有欧洲那样的重骑兵,农耕民族的生活特性使得汉族无法像匈奴蒙古那样采用骑兵战术击败欧洲军队,这样在对抗中处于下风就是正常的事情了。
猛回头,六十载盛世欢舞赞歌中,北漠南海东岛西疆数百万平方公里国土已沦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