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名(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何谓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
所谓三公,即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西汉末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则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辅助皇帝决策。号称“宰相”。按现在的说话,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军委主席,纪检监察部长。
九卿,实际上并不只是九个,而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称之为“诸卿”或“列卿”,似乎比较妥帖。
太常:为诸卿之首,曾称奉常和秩宗,由战国时期各国所设的宗祝、太卜等官职演变而来,秦朝的时候开始设置。基本职责是掌宗庙礼仪,并兼管教育,负责选拔博士和博士弟子。太常卿多以皇族或外戚充任。按现在的说话,属于教育文化部长
宗正:由周代小宗伯演变而来,秦朝开始设置。职在管理宗族事务。多由宗室和外戚充任。按现在的说话,现在中国不实行帝制,所以无法用国内的职务来解释。相当于日本的宫内省长官。
光禄勋:由战国时期各国所设的郎中之职演变而来,孤秦汉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改名光禄勋。掌管宫殿门户守卫和传达事务。相当于中央警卫局和书记处。
卫尉:战国时的秦国开始设置,秦汉承袭。汉代一度改为中大夫令。职在统领卫士护卫宫阙。相当于中央警卫局。
太仆:秦朝开始设置,汉承袭,王莽时曾更名为太御。其职责主要是掌管国家马政和皇帝乘舆,皇帝出行,太仆要亲自驾车。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长。
大鸿胪:秦朝时设置典客,汉初承袭,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更名为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称大鸿胪,王莽时一度改为典乐。其主要职责是掌管边疆少数民族事物和诸侯王朝聘宴迎之事。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

廷尉:秦朝开始设置,汉景帝时改为大理寺,汉武帝时复旧称,王莽时改为作士,东汉再度恢复旧称。主要职责是掌管刑狱,负责司法事务,所属有监狱。相当于司法部长、高院院长。
执金吾:秦时称为中尉,汉武帝时更名为执金吾,王莽时改奋武,东汉复西汉武帝时旧称。“吾者御也,掌执金革,以御非常”,主要的职责是负责宫殿以外,京城之内的警卫和治安,皇帝出巡时充当护卫和仪仗队,东汉时还出巡地方,考察地方治安。相当于首都卫戍司令。
大司农:秦时为治粟内史,汉景帝更名为大农令,汉武帝时改名为大司农,王莽改名为羲和,又改纳言,东汉复西汉武帝旧称。主要职责是负责国家财政,涉及范围很广,举凡国家收支、军国用度、田租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均归其管辖。相当于现代的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国税部等。
少府:战国时设,主管官办手工业和王家财政,秦汉承袭,王莽时改为共工,东汉恢复旧称。主要职责是主管皇室财政,但也涉及皇家家务。东汉时将少府的部分职权划归大司农,但作为综理国政的尚书台仍隶属于少府。相当于内政部等。
将作大匠: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时改称将作大匠,王莽时改为都匠。东汉时复西汉景帝时旧称。主要负责宫室、陵寝及其土木工程的施工、组织、监督。相当于现在的建筑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