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地理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们班第一任地理老师是伪满建国大学的学生郝老师。郝老师上课时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建国大学是什么学校?同学们都摇头。郝老师:“那是一所日本鬼子培养汉奸走狗的大学,是培养伪满洲国高级官员的地方。那么,我为什么还要上这样的大学呢?这个大学是公费学校,吃、穿、学费全免,很多念不起大学的学生都考进了这所大学,目的就是想要学知识。很多同学,在学校念几年就借着寒暑假的机会,跑到关里去了。我快毕业了,也光复了。幸运啊!”
郝老师讲中国地理,十分娴熟。山脉、河流、铁路、城市、矿产资源、特产等等的位置、长短、大小、分布,统统在他的掌握之中,他本身就是一本地理教科书。郝老师十分重视画地图在学地理课中的作用。他说,学习地理首先要学会看地图、画地图。他给我们留的作业,主要是画地图。上课时,他在黑板上画地图不用任何范本,信手拈来。他画出的地图,同学们认为绝对正确。受他的教导和熏染,同学们都喜欢画地图。课余时间大家常常在黑板上画地图,比赛谁画的准确。
我最喜欢画铁路。画铁路线是有技巧的,先画两条平行线,平行线中间等分后,每隔一格涂满墨水,画成黑白相间的一条线路。我画的平行线很标准,非常平行,没有“鼓包”或窄瘪的现象;黑白之间界限分明、齐整。遇到城市的时候,铁路线要断开,城市的圆圈里绝对不能让铁路线插进去。
画铁路线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从密山火车站出发,走哪条铁路能够到达哪个城市。脑子里不时地出现郝老师讲过的上海、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的景象幻想着哪一天到那里去看一看。
星期天,我们在校舍南侧的楼座地下室犄角的乱纸堆里捡到一张军用地图。地图上画满了密密麻麻一圈圈黑线。上地理课的时候,同学们问郝老师,一圈圈黑线是什么?郝老师:“这些圈叫等高线。这张地图是地形图。地形图上以海平面为基准,垂直高度相等的各点连在一起的闭合曲线就叫等高线。大家看见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了吗?它是等高线的海拔高度。这几块占地面积较大的圈的线上标的都是200米左右,说明这个地方比较平缓。这张地图的上半部左右两边等高线密集,最里面的等高线标的都是2000多米,这是两座山。左面是一座带尖的逐渐凸起的山,外圈等高线稀疏,向中间,越来越密,表示山的中、下部是缓坡,越往上越陡。右边也是一座山,是一个平顶山,外圈等高线密集,到了2460米,里面没有等高线了,说明是平顶的山。这两座山之间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均匀一致,是漫坡。地图的下面中间偏右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一个标着197米的椭圆形等高线里面的等高线标的数字越来越小,最里面一圈只有166米,这个圈的南面和西面有两条河流,这是一个湖泊,水的最深处有20至30米。
“地形图上的等高线,可以正确地表示地面上各点的海拔高度、坡度的大小以及地形地貌。军事上打仗修工事,国家建设修公路、铁路,建水库等等都必须使用有等高线的地图。”
郝老师讲,“学习中国地理,不仅仅要知道我们国家的位置、面积、山脉、河流,人口、城市、交通、物产等等,同时,还要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明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意义。”当时,我们都以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而自居;茶叶、丝绸、大豆、稻米生产量居世界首位而津津乐道。对于东北地区工业发达更是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诸如沈阳烟囱林立,黑烟滚滚;哈尔滨是东方莫斯科(也称东方巴黎);大连是北方少有的优良不冻港;伊春是新中国最大木材出产地……;煤炭、大豆、苹果在国内、在世界无不占有重要地位,至今记忆犹新。
一天,地理课代表从图书馆阅览室回来,对大家说:“我在阅览室的《人民日报》上看到郝老师写的文章了!”“什么文章?”课代表:“关于兴凯湖的文章。”听了课代表的话之后,同学们纷纷跑进图书馆,争着抢着去看《人民日报》的那个版面。在此之前,我们没有看到有其他老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
郝老师教高中之后,我们班迎来了第二任地理老师。他说,学地理就是讲风景、讲特产。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北京的颐和园,南京的雨花台,厦门的鼓浪屿,青岛的栈桥,天涯海角……,都是那个时候在地理课上知晓的。自那之后,美好的憧憬常常萦绕心中,念念不忘,老是在想:什么时候能够亲临其境呢?有幸在二、三十年之后,假工作制便,实现了中学时期的愿望。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特别是好吃的东西容易记忆。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辽东半岛的苹果,莱阳梨,黄岩的蜜桔,奉化的水蜜桃,泉州龙眼,岭南荔枝,海南岛的椰子,德州的大西瓜……。在那个时代,我们这个边远的地方,一些水果,别说是吃,看都没有看过。听课的时候,唾沫只能往肚里咽。
第二任地理老师上课时,不仅自己讲,他还请一些老师帮助他讲。在讲到钱塘江潮的时候,他请来了家住浙江萧山的物理老师,给我们讲钱塘江潮涌的壮观景象。物理老师说,钱塘江潮势如万马奔腾,观潮的人络绎不绝。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范仲淹等古人都有赞叹钱塘江潮的诗句,我选几句说给大家:“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海阔天空浪若雷,天地黯惨忽异色,钱塘潮涌自天来。”他说,“有一年我站在海塘上观潮,仰头向天上看,帽子都从后脑勺子滑落到地上了。”
讲到四川出产井盐,请来了体育席老师,他是自贡人。席老师说:“自贡在川南,为什么叫自贡?这与井盐有关。自贡这座城市的名字,出于两口著名的盐井——自流井和贡井。位于自贡市的中心城区的自流井早已荡然无存,贡井的天车还在市区内耸立。现在自贡市市里市外天车林立,笕(jiǎn)管密布,蔚为壮观。天车和笕管都是采盐设施。天车是采盐的盐井的木制井架,每一口井有一架天车,自贡一共有一万多口盐井,就有一万多个天车,最高的天车高达一百多米。若不然怎么称得起天车林立,蔚为壮观呢!笕管是用大竹筒做的输水的管子,盐井打上来的卤水就是用笕管输送。从井里提取上来的含盐的水叫卤水,必须经过炼制才能得到井盐。井里打上来的有两种水,一种是黄卤、一种是黑卤,两种卤水按比例勾兑,叫配卤,配好的卤水产生化学反应,生成有害的沉淀物,必须除掉。除掉之后,再使用豆浆来洗卤水,达到去掉渣滓,澄清卤水的目的。之后是煮盐,就是你们学物理时讲的蒸发。煮盐时在卤水中加入已结晶的成盐,叫“母子渣”,有让盐卤加速结晶的作用。最后生产出洁白的井盐。

“你们东北把盐叫咸盐,我们把盐叫盐巴,为什么,因为中国西部只有巴蜀这个地方产盐,所以把盐叫盐巴。为了争夺盐巴,在东周时期,楚国与巴国还打了一场战争。自贡的井盐质量较好,其中贡井地区的井盐洁白纯净,满清的时候作为贡品进贡皇宫,给皇上进贡那口盐井就叫贡井,正因为如此,才有了自贡这个名字。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各省,都吃井盐。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西部各省四、五千万人口更是依靠井盐生活。”
赵老师说,“你们的地理老师心理学学而至用。他掌握了人们都喜欢赞颂自己家乡的倾向,请了相关的老师给你们讲述他们熟悉的家乡的名胜、特产,丰富了你们的地理知识。好!好啊!”
第三任地理老师刘老师是我终身难忘的老师。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给同学们带来快乐。
刘老师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讲述他是如何来到密山的。刘老师是沈阳实验中学的地理老师。他说,“我活了四、五十岁,全国各地几乎走遍了,惟独没有到过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兴凯湖——虽然苏联占了多半半儿——它仍然还是属于中国的一个大湖。人到了岁数,心理想一件事情,如果不能实现,它会日夜缠身,驱之不去。于是乎下了决心:要求调动工作。事有凑巧,我到哈尔滨,松江省教育厅说密山中学正在向省里要地理老师,你去吧。于是乎,我来了!”同学们不知道为什么笑了起来。
地理刘老师和代数李老师一样,喜欢在课程讲完之后,讲一些有趣的、他所经历的故事。
张学良统治东北的时候,上海度量衡学校给东北两个学生入学名额,刘老师有幸被选中。开学不久,一天晚饭后,刘老师在学校传达室,随便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里讲上海话,他听不懂,于是就骂了对方一句东北的脏话。惹了大祸!原来来电话的是度量衡学校的校长孔祥熙!校长十分气愤,要追究那个骂人的东北学生。刘老师说,“吓得我连夜卷起行李卷,上了火车,跑回沈阳。”说完,自己哈哈大笑,同学们也忍俊不禁,笑得前仰后合。
快放暑假了,天气燥热,下午上课犯困难以避免。下午第一堂课是刘老师的地理课。刘老师每次上课都是准时开讲,从不迟到。今天,铃响了之后,仍然没有到教室。课代表趴到窗户往外看,看见刘老师在水房子门前站着,左手攥着地理课本,右手举到头顶上,不断抓挠着仰壳看天的新剃的光头。课代表自言自语:“奇怪!刘老师咋不进教室,站着看天干啥呢?”同学们听到后,靠窗户的同学呼啦一下子都跑到窗户边上去看。班长:“看什么看!都给我回到座位上去!”
刘老师假装匆匆忙忙的样子,右手仍然抓挠着光头,一只脚刚迈过门槛,就大喊一声:“驴!驴!”同学们被刘老师出乎寻常的举动闹得莫名其妙,不知道“驴”什么?呆呆的看着他;刘老师上了讲台,把刚刚剃得明亮可鉴的光头伸过讲桌,故意觑觑着眼睛,左右扫视着同学们,滑稽可笑。同学们不知道刘老师为何作出如此状态,都在发愣。靠北侧墙第三排座坐着的一个平时很少说话的女生,想噎没有噎住,咯咯地笑出了声;这一声引火索作用的笑声,引爆了教室里每一个人,狂笑不止。
笑声停止之后,刘老师拿出手绢,擦了擦额头。说道:“怎么样?还困不困了!”同学们豁然顿悟,感叹老师之用心何其良苦!
这学期刘老师讲的自然地理。这一课讲驴。刘老师:“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有一个驴不慎掉到井里。驴主人舍不得,心疼;但是,井深壁直,弄不上来。驴主人想,衰老的老驴,没用了,就让他死在井中算了。驴听到后十分痛心,哭嚎不止。为了让老驴快点升天,驴主人请来邻居们帮助填井。驴见用土埋它,更是悲痛,驴的嚎叫声更大了。奇怪的是,过一会儿这头驴不哭也不叫了。驴主人探头往井底一看,老驴站到了撮进井底的泥土堆上了。原来是当撒到井里的泥土落在驴背上时,驴将泥土抖落下去,然后站到泥土之上;随着撮进井里泥土的增加,这只老驴便一点一点的升到井口,老驴居然上来了。出了井口,老驴向各位邻居点点头,表示了对邻居们的谢意,跑了。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寓意,我就不讲了,同学们自己去琢磨。”
第二节课,刘老师问大家:“什么地方没有驴?”同学们相互看看,回答不上来。刘老师:“贵州啊!柳宗元《黔之驴》不是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吗!好了,书归正传,我们还讲驴。
“动物学上讲驴,驴是属于奇蹄目马科驴属,是非洲野驴的后裔。公元4000多年前被人类驯化为驮畜。驴的体色一般是灰色或黑色,脊背有一条深色的条纹,鬃毛短、直立,尾巴端部有毛,类似牛尾巴,耳朵长。驴行走的速度比马慢,脚步稳,擅于驮东西负重。地理学是讲驴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特点。中国的驴大体上分三种类型,分布在全国的各个地方。一个地方驴的大小与人们饲养驴的目的有关,陕西、河南、山西地区的驴个头大,有力气,属于大型驴,能干重活;新疆、甘肃、华北等地饲养毛驴,是小型驴,主要是驮人。新媳妇回娘家,骑驴呀!东北、山东中型驴较多,干点农活、拉拉磨。
“驴是家畜。在家驴之外,世界上还广泛分布着野驴。非洲有非洲野驴1种,皮色、叫声、耳朵与家驴相像。亚洲野驴有藏野驴和中亚野驴2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以及蒙古、苏联贝加尔湖、伊朗、阿富汗、叙利亚与阿拉伯半岛等地。亚洲野驴耳朵短,蹄子大,有些像马。世界上最小的驴在意大利西西里岛,身高约60厘米;最大的驴在西班牙的马霍卡岛和美国,身高达1米6以上。”
学校食堂一天中午炒菜猪肉蒜毫,发生了食物中毒,全校多数学生和老师上吐下泻。刘老师也没有幸免。事后,上课时,刘老师发牢骚,说道:“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灾难!折腾的我死去活来。我给在上海的儿子,在安东的女儿都发了紧急电报。告诉他们,我的老命不保了,快来见最后一面。”一个同学故意问他:“来了吗?”“没来!我犯了‘狼来了’的错误。在沈阳我也给他们拍过电报,回来了,啥事没有。请一回假,不容易呀!”说完,哈哈大笑。
刘老师和代数李老师一样,从来不留复习题,考试不列重点。他说,“中学生就是学习知识,掌握常识,课本上的知识都是你们在地理方面的应知应会的学问。”
高考时,刘老师一反常态,出了几道复习题,供同学们参考。我们上一届高考时,刘老师出了两道复习题,高考试卷中全有。我们这一届出三道复习题,高考试卷中有两道。为什么如此准确?原来刘老师在沈阳实验中学时,是高考地理出题组的成员。
(2008年11月2日10:44:03)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