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儒学大师谈人生一:人生信念(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梁启超在《论自由》一文中说,人有"真自由",有"伪自由"。什么是真自由?心灵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身体能够自主,心灵却不得自由,只是"伪自由"。梁启超认为,"辱莫大于心奴",别人奴役我,不值得害怕,更可痛心的是主动受人奴役。但是,主动受人奴役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奴役我。别人奴役我,如果我不乐意,可以奋起反抗,这就有挣脱枷锁的可能;我主动受人奴役,别人或者出于慈悲心,或者出于正义感,还可能解救我。如果是我奴役我自己,那么,我不会想到反抗,别人也无从拯救,这才是最可怕的。
所以,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释放心灵的奴隶。其要点有四:
其一,"勿为古人之奴隶"。这一点不用梁启超提醒,现代中国人都不会把古人太当回事。自从"砸烂孔家店"后,古代圣贤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是太高,而是太低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有助于自身成长。梁启超说:"其于古人也,吾时而师之,时而友之,时而敌之。"这也许是对待古人的比较恰当的尺度。
其二,"勿为世俗之奴隶"。中国人好随大流的毛病,不知始于何时,至今未衰。别人一身名牌,我也不能天天"休闲";别人染了头发,我也要赶紧改掉黄种人的老形象;别人出入豪华场所,我勒紧裤带也要跟着上;别人买了私车,我砸锅卖铁借高利贷也得补上这个缺憾;别人利欲熏心捞黑钱,我不干几件坏事就冤得慌;别人红杏出墙包二奶,我不搞出一点风流韵事,这辈子就算白活了……正如梁启超所说:俯仰随人,不自由耳!梁启超还说,这种现象,就像耍猴戏,"跳焉则群猴跳,掷焉则群猴掷,舞焉则群猴舞,笑焉则群猴笑,哄焉则群猴阋,怒焉则群猴骂"。
一个人要想获得心灵的自由,必须有自己的主见,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去追求自己认为好的东西。
其三,"勿为境遇之奴隶"。人生有顺境逆境,这是正常现象,当以理智承受之。在顺境时得意洋洋,不知防微杜渐;在逆境时灰气丧气,不敢锐意进取,这就难免为境遇所左右而不得自由。梁启超说:"战境遇而胜之者则立,不战而为境遇所压者则亡。"只有超乎境遇之外,心灵才能自由。

孔子是大圣人,一生遇到的逆境却多于常人。他都能淡然处之。有一年,他率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陷入困境,一连七天只能靠吃野菜度日。孔子没有任何怨言,仍然一如既往地在屋子里弹琴唱歌。
子路、子贡和颜回一起在野外采集野菜。子路对子贡说:"我跟随先生这么久,他先是在鲁国被逐,后来被迫在卫国隐居,再后来在宋国的大树下习礼时被人砍倒了树。现在又在陈蔡之间陷入了困境。先生遭遇了这么多的羞辱,虽然凌辱先生的人从来没有受到过惩罚,但先生的歌声却没有中止过。难道君子对所有的事都不感到羞耻吗?"
他们回来后,颜回将子路的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
孔子很不高兴地推开琴,让颜回将子路和子贡叫进来,严厉地说:"你们知道吗?君子在道义上通达,叫做通达;在道义上困窘,才是困窘。现在我固守仁义的原则,遭受了乱世的祸患,这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做困窘呢?我反省自己,在道义上不感到内疚,在灾难面前不丧失自己的品格。严寒到来,松柏在霜雪降落以后,还不凋落,我们因此知道松柏的生命力旺盛。从前,齐桓公因为流亡莒国而萌生复国称霸之心,晋文公因为逃亡曹国而萌生复国称霸之心,越王勾践因为受会稽之耻而萌生复国称霸之心。现在我们在陈蔡之间陷入困境,对我来说大概是幸运吧!"
获得心灵的自由,需要借助信念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目前的处境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无论好坏,都不是长久停留的地方。尤其遇到逆境时,更不可在其中流连忘返。不妨以乐观的心情设想明天,然后大踏步向前迈进。
其四,"勿为**之奴隶"。从古到今,多少英雄豪杰为**所坏。无论男女,遇到**困挠,智商马上降低一百,能力马上减退二十年,能做好的事做不好,能办成的事办不成,甚至彻底改变了人生方向。西方哲人有谓:一个人的成功程度,在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将**转移到了更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上。而一个人的自由程度,在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克服了**的困挠。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