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城简介(凑字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雅典卫城,也称为雅典的阿克罗波利斯,希腊语为“阿克罗波利斯”,原意为“高处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雅典卫城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造在海拔150米(此数据据中文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2004年8月号,另一资料为156米)的石灰岩山冈上,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建筑群建设的总负责人是雕刻家菲迪亚斯。卫城,原意是奴隶主统治者的圣地,古代在此建有神庙,同时又是城市防卫要塞。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时期,雅典卫城遂成为国家的宗教活动中心,自希腊联合各城邦战胜波斯入侵后,更被视为国家的象征。每逢宗教节日或国家庆典,公民列队上山进行祭神活动。
在希腊古代遗址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均建造于雅典黄金时期的雅典卫城。作为古希腊建筑的的代表作,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这些古建筑无可非议的堪称人类遗产和建筑精品,在建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的珍贵遗迹,集中展示了希腊的古代文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编号为545-003,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为:“文明、神话、宗教在希腊兴盛了一千多年。阿克罗波利斯包含四个古希腊艺术最大的杰作——巴特农神庙、通廊、厄瑞克修姆庙和雅典娜胜利神庙——被认为是世界传统观念的象征。”
【建设背景】
公元前5世纪,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邦里,从平民中产生了工商奴隶主。他们代表着当时先进的生产方式。他们联合了以小农和小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平民群众,进一步战胜了经营农业的贵族奴隶主,建立了城邦范围内的自由民民主制度。这时候奴隶制并没有普及到生产的多数领域,小自耕农经济与独立手工业是古典社会全盛时期的经济基础。小农和小手工业者在这些城邦里获得更加多的政治权利。
自由民民主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大繁荣与平民文化中健康、积极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希腊人以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在一场生死攸关的艰险战争中(公元前500~前449年),打败了实行**制度的波斯的侵略,进入了古典主义时期。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光辉的高峰。希腊建筑也在这时结出了最完美的果实。作为全希腊的盟主,雅典城邦在古雅典全盛期领土面积约1600k㎡,有25万人口。而同时期的科林斯有9万人口,阿各斯(Argos)约45000人,有些城邦只有5000人或更少,雅典在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城市类型丰富了许多,建造了元老院、议事厅、剧场、俱乐部、画廊、旅馆、商场、作坊、船埠、体育场等公共建筑物。而建设的重点是卫城。
【建设目的】
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第一,赞美雅典,纪念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炫耀它的霸主地位;第二,把卫城建设成为全希腊的最重要的圣地,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各地的人前来,以繁荣雅典;第三,给各行各业的自由民工匠以就业的机会,建设中限定使用奴隶的数量不得超过工人总数的25%;第四,感谢守护神雅典娜保佑雅典在坚苦卓绝的反波斯入侵战争中赢得的辉煌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自由工匠的积极性很高。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普鲁塔克(Pluttarch,约46~120年)写到卫城建设时说:“大厦巍然耸立,宏伟卓越,轮廓秀丽,无与伦比,因为匠师各尽其技,各逞其能,彼此竞赛,不甘落后。
【卫城布局】
卫城坐落在雅典城中央一个不大的孤立的山冈上,山冈面积约为4平方千米,山顶石灰石裸露,大致平坦,高于四周平地70~80m。东西长约280m,南北最宽处130m。
古代希腊城市具有战时市民避难之处的功能,是由坚固的防护墙壁拱卫着的山冈城市。坚固的城墙筑在四周。自然的山体使人们只能从西侧登上卫城。高地东面、南面和北面都是悬崖绝壁,地形十分险峻。公元前1500年,这里是王宫所在地,从公元前800年开始,人们在这里兴建神庙等祭祀用的建筑物,使之成为雅典宗教活动的中心,并且逐渐于高地下形成城市。
雅典作为最民主的城邦国家,卫城发展了民间自然神圣地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物的安排顺应地势。为了同时照顾山上山下的观赏,主要建筑物贴近西、北、南三个边沿。供奉雅典娜的大庙帕提农(Parthenon)从前在山顶中央,重建时移到南边,人工垫高它的地坪。
波斯人曾在希波战争中破坏了雅典卫城。人们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希波战争结束之后,修筑了一条“长墙”,长65千米,连结雅典与比雷埃夫斯港。此外,卫城内的神庙也进行了重建。公元前4世纪以后,雅典人在山下建起了一整套建筑物,体现了雅典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如竞技场、会堂、扩建的狄奥尼索斯露天剧场、大柱廊等。17世纪阿克罗波利斯遭受破坏,变成一片废墟。1833年希腊建立王国后,逐渐进行修复。
【主要建筑】
雅典卫城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现存的主要建筑有卫城山门、雅典娜女神庙、帕提农神庙(雅典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伊瑞克先神庙)、胜利神庙等,另有一座现代建筑卫城博物馆。
〖卫城山门(Propylea,Athens)〗
雅典卫城的山门译名为普罗彼拉伊阿,建于公元前437~432年,建筑师穆尼西克里(Mnesicles),位于卫城西端陡坡上,是卫城的入口,为了因地制宜,做成不对称形式。正面高18米,侧面高13米。主体建筑为多立克柱式,当中一跨特别大,净宽3.85米,突出了大门。屋顶由于地面倾斜分两段处理,以使前后两个立面造型一致。内部采用爱奥尼柱式,装饰华丽。外观简洁朴素、庄重。北翼是展览室,南翼是敞廊。两翼体量较小,使山门更加壮观。从山门口就可以看到雅典卫城的中心-雅典娜女神铜像。另外,山门左侧的画廊内收藏着许多精美的绘画。
〖雅典娜女神庙〗
雅典娜女神庙在山门右前方,全由蓬泰利克大理石建成,蓬泰利克大理石的产地就在雅典附近。18英尺长、12英尺宽的神庙内有一个爱奥尼亚式门厅和一个约呈方形的内庙组成。一条饰以高凸浮雕、宽18英寸的中楣饰带,围绕在建筑物外部。神庙分前庙、正庙和后庙,在神庙东面有一个执盾的雅典娜神像浮雕。
〖帕提农神庙(Parthenon)〗
帕提农神庙(又称雅典娜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坐落山上的最高处,在雅典的任何一处都可望见,始建于公元前447年,前438年完工并完成圣堂中的雅典娜像,前431年完成山花雕刻,主要设计人是伊克底努(Iktinus),卡里克里特(Callicrates)也参加了设计,雕刻则由菲迪亚斯和他的弟子创作。其形制是希腊神庙中最典型的,即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它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纪念碑,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被称为“神庙中的神庙”。
顾名思义,雅典娜神庙是祭奉雅典娜女神的神庙,“雅典”之名即源于此。相传希腊古时候,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海神为争夺雅典的保护神地位,相持不下。后来,主神宙斯决定:谁能给人类一件有用的东西,城就归谁。海神波赛东赐给人类一匹象征战争的壮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献给人类一颗枝叶繁茂、果实累累、象征和平的油橄榄树。人们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结果这座城归了女神雅典娜。从此,她成了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因之得名。后来人们就把雅典视为“酷爱和平之城”。
帕提农神庙呈长方形,除屋顶用木外,全部用晶莹洁白的大理石砌成,还用了大量镀金饰件。建筑在一个三级台基上,神庙基座长69.54米、宽30.89米(另一资料:长约69.49米,宽约30.78米),其建筑材料为石灰岩,外部由46根高10.43米、底径1.905米的大理石柱环绕,巨大的圆柱在东、西各设置8根,南北各有17根。两坡顶,东西两端形成三角形山花,这种格式被认为是古典建筑风格的基本形式。神殿外围的多立克柱式被誉为此种柱式的典范。神庙里安放着雕刻家菲迪亚斯的作品—雅典娜神像。神庙全部是用雕刻和浮雕装饰起来的。从雅典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位于卫城顶端的神庙。该庙尺度合宜,饱满挺拔,风格开朗,各部分比例匀称,雕刻精致,并应用了视差校正手法以加强效果,即每根巨柱均向内微斜,被认为现存建筑最具均衡美感的伟大建筑。
有资料称“帕提农神庙是纪念希波战争胜利、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场所。”但希腊国家旅游局也称“最近考古学家的发现完全推翻了这个说法”。
帕提农神庙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也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之一,有“希腊国宝”之誉,已有约4,000年历史。神庙的内部分成两个大厅,正厅又叫东厅,内有双层叠柱式的三面回廊,加强了置放神像的空间的中央轴线感。厅内原本供奉着菲迪亚斯雕刻的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神像,神像据说高12米,由黄金、象牙制成,眼睛的瞳孔也宝石镶成,在昏暗的庙中金光闪烁。古代末期,此雕像被罗马皇帝带往君士坦丁堡,从此下落不明。后面是国库和档案馆,内有四根爱奥尼式柱子。几经战火的破坏和两千多年风雨的侵蚀,现在的神庙遗址大多已是断墙残垣了,神庙中雅典娜的巨大金像也早已不知所踪。这一艺术珍品只剩下西边保留着的一些石柱和其他建筑了。

帕提农神庙相传是诸神从奥林匹斯山游曳到雅典的聚会地。帕提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的上首右侧。人们从入口处看不见它的正面,只能在一旁的角落发现它。在这长70米,宽30米的空间里,46根环列圆柱构成的柱廊直挺向天,昭示着希腊文明的蓬勃向上永不凋谢。它是如此的残缺又异常的华丽,那多立克式的圆柱,大理石的凹槽质感仍然冰凉高贵,那列柱逐渐细小,到达顶端时无任何装饰的弧形柱更显得优美均衡,岁月虽然令许多石柱倒塌,但那简约庄严的美却依然鲜活。
帕提农神庙的雕刻装饰是由著名的建筑师和雕刻家菲迪亚斯承担的。从神庙西山墙中央的人像到最引人注目的排档间饰上都可以领略大师的伟大。由92块白色大理石饰板装饰而成的中楣饰带(另一资料的叙述为:柱间是92堵刻着各种神话故事的庙墙)。有描述希腊神话内容的连环浮雕,浮雕所表现的紧张的搏斗,人与怪兽的撕扯生动逼真。天神们或威武或飘逸或闲散的姿态巧妙地贯穿在一起,那肌肉的弯曲、战袍的飘扬、眼神的哀喜无不透露出雕刻者对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理性的思索。
〖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ion)〗
伊瑞克提翁神庙位于埃雷赫修神庙的南面,传说这里是雅典娜女神和海神波塞东为争做雅典保护神而斗智的地方,建于公元前421年~前405年之间,本为放置八圣徒遗骨的石殿,是雅典卫城建筑中爱奥尼亚样式的典型代表,建在高低不平的高地上,建筑设计非常精巧。它是培里克里斯制订的重建卫城计划中最后完成的一座重要建筑。
神庙东区是传统的6柱门面,向南采取虚厅形式。南端用6根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少女像柱代替石柱顶起石顶,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智慧,她们长裙束胸,轻盈飘忽,头顶千斤,亭亭玉立。由于石顶的份量很重,而6位少女为了顶起沉重的石顶,颈部必须设计得足够粗,但是这将影响其美观。于是建筑师给每位少女颈后保留了一缕浓厚的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成功地解决了建筑美学上的难题,因而举世驰名。现在真品收藏于博物馆,已用复制品顶替。庙中的雅典娜雕像直立戎装,是所有雅典娜雕像所依据的形象。像前有金灯,一年只需加油一次,另有棕榈树形的烟囱和木雕神像。神庙建筑历经沧桑,如今也只能依据这6根少女像柱想象当年的繁华了。
〖胜利神庙(TempleofNikeApteros)〗
建于公元前449~前421年,是爱奥尼式的,很小,台基面积5.38m×8.15m,前后各根柱子,大约是为了适合于它所奉的神灵,也为了和多立克的山门调和,柱子比较粗壮(1:7.68),是爱奥尼中少有的。檐壁上一圈全长26m,高43cm的浮雕和基墙上沿1m高的女儿墙外侧的浮雕题材都取自反波斯侵略战争的场面。胜利神庙是波希战争后第一个着手设计的建筑物,它的命意、它的选址、它的构图、它的装饰都是为了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的主题,把这种纪念永恒的保存下去。
〖卫城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主要收藏了雅典卫城及附近挖掘的历史文物,陈列品中以雅典鼎盛时期,即帕提农神庙建造时期的文物最多。雅典娜古神庙的遗物也多有保留,由此可见昔日雅典娜古神庙的英姿。
【历史局限】
雅典卫城建筑群毕竟是在生产力相当低的奴隶制社会建造的,打着时代鲜明的烙印。它的成就主要在艺术和工艺上,而在功能和结构上十分幼稚,建筑物仅仅是雕刻品,建设资金的来源包括国有的奴隶矿场和作坊的收益,以及同盟国的岁贡。但为了建造那些建筑物,经济上几乎没有限制。
所以,即使雅典卫城建筑群反映着自由民民主制度,表现了平民世界观中先进的、积极健康的因素,它仍然体现着阶级社会中建筑发展的片面性和矛盾。
【参观指南】
门票:12欧元。希腊学生、导游、新闻工作者、为满18岁的未成年人等人员免费;超过65岁的欧盟国家老人、欧盟国家学生可享受半价优惠,票价为6欧元。
此外,国庆日、3月6日、4月18日、5月18日、6月5日、每年9月最后一个周末、除7、8、9月之外的每个月第一个星期日、11月1日到3月31日间每个星期天,对全部游客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08:00~19:30,10月到3月变为08:30~14:30。
到达方式:可乘坐地铁二号线,在Akropoli站即可到达。
什么是夸克?
20世纪6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默里•盖尔曼和G.茨威格各自独立提出了中子、质子这一类强子是由更基本的单元——夸克(quark)组成的,很多中国物理学家称其为“层子”。它们具有分数电荷,是电子电量的2/3或-1/3倍,自旋为1/2。“夸克”一词是由默里•盖尔曼改编自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芬尼根彻夜祭》(Finnegan‘sWake)中的诗句。最初解释强相互作用粒子的理论需要三种夸克,叫做夸克的三种味,它们分别是上夸克(up,u)、下夸克(down,d)和奇异夸克(strange,s)。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要求引入第四种夸克粲夸克(魅夸克)(charm,c)。1977年发现了Υ粒子,要求引入第五种夸克底夸克(bottom,b)。1994年发现第六种夸克顶夸克(top,t),人们相信这是最后一种夸克。
夸克理论认为,所有的重子都是由三个夸克组成的,反重子则是由三个相应的反夸克组成的。比如质子(uud),中子(udd)。夸克理论还预言了存在一种由三个奇异夸克组成的粒子(sss),这种粒子于1964年在氢气泡室中观测到,叫做负ω粒子。
夸克按其特性分为三代,如下表所示:
符号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电荷(e)质量(GeV/c^2)
u上夸克up+2/30.004
d下夸克down-1/30.008
c粲(魅)夸克charm+2/31.5
s奇夸克strange-1/30.15
t顶夸克top+2/3176
b底夸克bottom-1/34.7
在量子色动力学中,夸克除了具有“味”的特性外,还具有三种“色”的特性,分别是红、绿和蓝。这里“色”并非指夸克真的具有颜色,而是借“色”这一词形象地比喻夸克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量子色动力学认为,一般物质是没有“色”的,组成重子的三种夸克的“颜色”分别为红、绿和蓝,因此叠加在一起就成了无色的。因此计入6种味和3种色的属性,共有18种夸克,另有它们对应的18种反夸克。
夸克理论还认为,介子是由同色的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的束缚态。例如,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预言的[[π+介子]]是由一个上夸克和一个反下夸克组成的,π-介子则是由一个反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的,它们都是无色的。
除顶夸克外的五种夸克已经通过实验发现它们的存在,华裔科学家丁肇中便因发现粲夸克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近十年来高能粒子物理学家的主攻方向之一是顶夸克(t)。
至于1994年最新发现的第六种“顶夸克”,相信是最后一种,它的发现令科学家得出有关夸克子的完整图像,有助研究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少于一秒之内宇宙如何演化,因为大爆炸最初产生的高热,会产生顶夸粒子。
研究显示,有些恒星在演化末期可能会变成“夸克星”。当星体抵受不住自身的万有引力不断收缩时,密度大增会把夸克挤出来,最终一个太阳大小的星体可能会萎缩到只有七、八公里那么大,但仍会发光。
夸克理论认为,夸克都是被囚禁在粒子内部的,不存在单独的夸克。一些人据此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夸克不是真实存在的。然而夸克理论做出的几乎所有预言都与实验测量符合的很好,因此大部分研究者相信夸克理论是正确的。
1997年,俄国物理学家戴阿科诺夫等人预测,存在一种由五个夸克组成的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50%。2001年,日本物理学家在SP环-8加速器上用伽马射线轰击一片塑料时,发现了五夸克粒子存在的证据。随后得到了美国托马斯•杰裴逊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莫斯科理论和实验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们的证实。这种五夸克粒子是由2个上夸克、2个下夸克和一个反奇异夸克组成的,它并不违背粒子物理的标准模型。这是第一次发现多于3个夸克组成的粒子。研究人员认为,这种粒子可能仅是“五夸克”粒子家族中第一个被发现的成员,还有可能存在由4个或6个夸克组成的粒子。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