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时期的天京城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席卷神州大地。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国正式定都南京,改称天京。4月,太平天国四十多位文臣撰文赞颂天京,他们认为:天京之所在系王气所钟,为历代帝王之都城,虎踞龙蟠,城高池深,滨临长江天堑,形势险要;控扼长江、运河,为水陆交通枢纽;地处东南财赋之区,有充足的战略后备。“金陵真生成一大天京也!”。文臣们屡屡提及的既高且厚的金陵城郭,在天京城防中确实发挥了强大的军事防御作用。
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大清帝国已步入衰败时期,生产力低下,科技落后。太平天国时期,由于攻城兵器没有显著的改进,高厚的城墙仍然是一道坚固的屏障。这时期交战双方对南京城的进攻,战术上主要采用的是点的突破——登城战斗、线的进攻——攻击一段城墙,以及面的包围——封锁。为了使攻城奏效,还采用其他辅助措施,如利用坑道倾覆城墙或坑道爆破造成突破口等。封锁战术则是攻城一方在南京城周围构筑野战工事,使之与外界隔绝,被封锁一方如果不能打破包围,最后弹尽粮绝只能投降。
1853年4月,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负责天京防务,他构建了完整的城防体系。首先,加强了天京城内军事防御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太平军入城后,随即加高矮城,修葺城门,并在今中华门与水西门之间新辟小南门。他们“将各门土袋撤去,城门大开”,派人在城门口稽查出入。“数日后又将城门砌小,仅如寻常大门状,设门一扇,至晚必闭此扇后再闭原有城门。门中安炮两位,司门司炮人住城圈中。数月后复于城圈向里设栅、开门两扇,晚由内上锁。城楼上安炮数位,堞外支板,板上积石,支以木,曳以绳,楼左右席房二,司炮两三人,司更数老人,插旗数竿,夜不用灯火。”在周围城头上派数千士兵驻守,每隔数垛,放一枪炮,设一望楼,各垛口中间设有火药包。挨段有巡守将军日夜巡查。
为使军情军令能够迅速传达各处,太平军在城外各营、城内及城头皆设望楼,它一般高约五丈,共三层,设梯上下,在楼上可了望远处。楼上设大鼓一面,每楼派五人看守,遇有紧急情况便迅速传报。
北王韦昌辉还指挥太平军在各城门外据险筑垒。各营垒“深掘濠沟,环架枪炮,极其坚固。”濠沟中又遍插蒺藜,沟外搭有拦马椿。“以营护城,复以城护营,放手极其严密。”其中,城南聚宝门外雨花台营垒最大,山顶筑有望楼一座,挺立山巅,与报恩寺塔并峙,可以监视敌军动向,指挥南线作战。在城东北,太平军修筑了天堡城和地堡城两个重要的军事营垒。天堡城位于紫金山西峰制高点,与城内富贵山相呼应。地堡城设于紫金山下靠近城墙根的龙脖子险要处,与天堡城相呼应。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就兵分三路,一路北伐,一路西征,一路守卫天京。清王朝则派钦差大臣向荣在天京城外紫金山麓建江南大营,专事“剿江南”,直接威胁天京。钦差大臣琦善在浦口至扬州一带建江北大营,专事“剿江北”,切断南京与江北的联系,遏制太平天国向北发展。由于太平天国派大军北伐西征,天京城中防御力量相对薄弱,各营中至多千人,一般只有数百人。太平军想出各种方法迷惑敌人。“每逢夜战时,贼(清方称太平军)在城隅只点一灯极明亮,又用人在城上擂大鼓,打锣鼓以助军威。有夜战则更鼓尤众盛,平时将神香遍收,每晚在城垛洞内焚烧,烟雾迷离,伪若守城人众,其实城上并无多人。”

1854年1月,翼王石达开接替韦昌辉负责天京城防,他改变单纯依峙城防的防御战术,令将士移驻城外,以上方桥为枢纽,步步立营,分别向雨花台与太平门两翼进扎。清江南大营在南京外城沿佛宁门、观音门、仙鹤门、麒麟门、孝陵卫、高桥门、七桥瓮、上方门一线,内城沿神策门、太平门、朝阳门、洪武门一线设立弧形军事防线。
1856年下半年,天京事变爆发。清军乘机加强了对天京的进攻,太平天国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被断送,开始逐渐走向衰落。
随着太平军“进南攻北”战略的失败,以及天京外围各个根据地的相继丧失,至1863年,太平军除了天京城防外,已基本不占据其他城池。清廷派出曾国藩的湘军直逼天京,开始了对天京的合围攻势,天京进入了最后的危险关头——城防战开始了。
1863年末,天京东、南、西要隘被曾国藩攻陷,仅天堡城、地堡城还在太平军掌握之中。为缓城中粮荒,太平军只能从城北的神策门、太平门偷运粮食进城,但湘军很快便封锁了天京城内与外界联系的这条唯一通道。
湘军攻城,为高厚的城墙所阻,湘军首领曾国荃便集中兵力,在城外挖地道。忠王李秀成则令太平军在城内广挖地窖,在其中置放大缸,借助大缸之内的回声判断湘军所挖地道的方位。太平军或与湘军对挖地道,使填满的炸药不能奏效;或在湘军开完地道的上方用重锤将地道砸塌,阻止湘军攻城。当时,湘军共挖“地道三十余**”,不是被太平军发觉堵死,便是炸了缺口又被堵住,“都已无存”。湘军占领城南、城西要塞后,边集中兵力进攻城东紫金山一带。1864年2月28日,李秀成令太平军出朝阳门进攻紫金山南麓的朱洪章部湘军。湘军左右夹击,切断太平军入城退路。太平军退往天堡城,湘军攀崖仰攻,太平军猝不及防,天堡城失守。
天堡城丢失后,太平军只能依托地堡城山水壕沟的护卫,背靠城墙,继续扼守龙脖子要隘及其附近山麓,阻止清军逼近城东北隅城墙。太平军对地堡城的控制使湘军攻城四个月未能得手。
7月3日,湘军六营三千人分四路偷袭地堡城。四更时分,清总兵朱洪章带队进至龙脖子,乘夜潜入石垒,太平军数百名守卫官兵全部阵亡。地堡城的失守使龙脖子要隘及近城制高点全部被湘军控制,南京失去了最后一道屏障。
湘军居高临下,“架炮数层,炮百余尊”连续十几个昼夜对天京城内猛轰。在此掩护下,总兵李臣典偷偷在太平门龙脖子处重开地道,日夜兼工,仅五日而成。7月19日午刻,总兵李臣典报告安放好火箭引线,曾国荃即刻传令发火,只听“霹雳一声,揭开城垣20余丈,烟尘蔽空,砖石满谷”。湘军“直冲倒口而入”,太平军以死相拼,他们将烧着的火药袋和整盆的火药倒向湘军,湘军大队被迫后退,但太平军最终无法阻挡湘军的进攻。随后,神策门、聚宝门、水西门、旱西门等九处城门均被湘军攻破,建都十一年零四个月之久的天京城最终落入湘军之手。
城墙,其原生价值在于它具备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功能,作为太平天国的重要战场,现存的南京城墙成为这段历史极其重要的物证。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