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告别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越过缅甸国境界碑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和老卫王凯歌第一次踏上这块中南半岛土地时的情景。
那一刻,心中百感交集,禁不住回头又向着东南方深深的一望。
在新38师到达印度后的基本情况如下:
首先是驻印的英国东方警备军团司令艾尔文中将是位地道的二竿子加自大狂,听说中**队来了,本能地摆出一副瞧不起的面孔,要求中**队缴械,以难民身份入境。
孙立人听了大怒,想想新38师营救了那么多英军官兵,到头来还要被缴械当难民,下令全军作好战斗准备。
正好这时被新38师营救出的斯利姆军团长在英帕尔,他告诉了二杆子艾尔文同学:第一,这帮子中**人不是好惹的,搞毛了就杀人放火;第二,这支中**队在两个月前将英帝国在缅甸最后的主力从仁安羌营救了出来。
艾尔文虽然二,但不傻。他掂量了一下,决定自己去看看这支不好惹的中**队。
看过之后自然不必说了,艾尔文倒吸了口凉气后,堆起满脸的笑容,紧紧握着孙立人的手,操着英国腔的英语说:缘分呐!
然后又说,以前的事情是误会,自然是误会,肯定是误会,怎么能不是误会呢,兵荒马乱的误会总是难免的。
孙立人回敬以美国腔英语,既然误会消除了,中**队现在要求得到给养供应。
艾尔文一拍大腿:没问题!
得到补给的新38师官兵很快恢复了元气,士气高昂,军容肃整。6月14日,11个反法西斯盟国在新德里举行联合阅兵典礼,中国政府命令刚入印一个星期的新38师派一个步兵排代表中**队受阅。这支小分队在分列式比赛中名列第一,被评为“步伐最整齐,精神最饱满,军容最状盛”的部队。英印总督特别宴请中国参阅小分队,并破例批准加尔各答的6000多名华侨集会游行,欢迎来自祖国的军队。
自此,新38师不仅蜚声印度,而且受到各同盟国盛赞。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授予孙立人将军丰功勋章的授勋辞中盛赞:
“孙立人将军以卓越之指挥,击灭强敌,解英军第1师之围。后复掩护盟军转进,于万难中从容殿后,转战经月。至印后,尤复军容整肃,不灭锐气,尤为难能可贵。孙将军之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
就在新38师受到盛赞的时候,噩耗也同时传来:奉令护送伤员归队的副师长齐学启将军在途中遭遇日军突袭,齐将军失踪。消息一至,全师将士哗然,孙立人目眦尽裂,誓言以血洗血。
对于新38师,齐副师长的失踪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对于中国远征军,此刻印度以西数百公里外的野人山区中正在上演着最悲壮惨烈不忍卒读的一幕。
杜聿明率第五军直属部队和新22师自5月13日进入野人山,所经之处崇山峻岭密林蔽空,更为可怕的是雨季到来,山洪不断爆发,道路几乎淹没。杜聿明忍痛下令将所有的大炮车辆焚毁丢弃,部队徒步在蚊虫肆虐毒蛇出没的原始森林中跋涉月旬,官兵饥疲交困,瘟疫流行,伤亡惨重,军队所经的道路上留下的是累累中**人的白骨。
为了拯救这支中国唯一的机械化部队,蒋介石一面命令昆明空军总司令王树铭派飞机入缅甸联络第五军,并空投粮食药物。一面电令杜聿明转向印度境内。

7月25日,第五军直属队和新22师历时两个半月,穿越了纵深五百公里的野人山区,终于抵达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雷多附近。
清点人数,军部共有1205人,而新22师只剩3121人。而军部属下的45名女兵,只有4人幸存。
第五军下属的200师和96师也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撤回云南。以200师为例,师长戴安澜以降,师参谋主任董干、599团团长柳树人、副团长刘杰、600团团长刘吉汉均壮烈殉国。
第五军,作为中国唯一一支机械化部队,出征缅甸时包括三个师及军直属队,合计兵力42000人,现有人数仅20000人——其中战斗减员7300人,而撤退减员竟达14700人!
杜聿明在印度只停留了很短的一端时间,在史迪威对重庆方面的施压下,蒋介石终于决定,命杜带领第五军军部机关回国。而新22师和新38师余部则留在印度,接受美式装备,严格训练,并扩充为中国驻印军,由史迪威指挥,伺机反攻缅甸。
我最后一次见到杜聿明是在列多举行的远征军阵亡将士灵堂上。三个月不见,这个穿着陆军中将军服的陕北汉子更加瘦削憔悴了。作为远征军的直接指挥官,他在灵堂上悼念主祭辞,他带着陕北口音的语音沙哑嘶沉,仿佛一把生锈的罐头刀割在每个中**人的心头:
“痛乎!我远征军烈士诸君也,壮怀激越,奉命远征,别父母,抛妻孥,执干戈卫社稷,挽长弓射天狼。三月赴缅,深入不毛。与日寇初战同古,首战奇勋,为世人瞩目。再战斯瓦河、平满纳、棠吉,众官兵同仇敌忾,奋勇争先,杀敌无算。缅战方酣,不意战局逆转,我远征军官兵转进丛林,身陷绝境。诸烈士也,披荆斩棘,栉风沐雨,茹苦含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蚊蚋袭扰,瘴气侵凌,疾病流行,惨绝人寰。惜我中华健儿,尸殁草莽之中,血洒群峰之颠。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恨难消。
悲夫,精魂忠骨,永昭日月。
兹特临风设祭,聊表寸心。”
三军恸哭,杜聿明亦涕泗滂沱。
祭祀结束后,我看着杜聿明向官兵们挥手告别。此刻我的心情非常矛盾,从心里来说,我对于杜聿明的人品和军事才能是相当敬佩的,尤其是他身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我感到这个陕北汉子的铁骨铮铮。但他处境的无奈和个人的刚愎也正是造成远征军在野人山蒙受巨大损失的一个原因。
我脑海里想起了在电影《开国大典》中的一个镜头:
淮海战役尾声,躺在担架上的杜聿明被解放军俘虏,他虽然穿着一身普通的士兵军装作伤兵,但他的担架还是神差鬼使撞到了陈毅。看着这位昔日黄埔军校老师炯炯的目光,躺在担架上的杜聿明慢慢举起手敬了一个军礼,用沙哑声音道:“败军之将——杜聿明!”
眼下,看着十几米外老杜瘦削的脸庞,我站在人群中,心中竟也说不清是什么感受。
就在杜聿明将要离开的一瞬,他看到了站在人群中的我,略略点了一下头,用他那细长的双目投来深深的一瞥。
在那一刻,我分明看出了这位百战名将心底的愧疚和无奈。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