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广陵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风不断地从一个山洞灌进去,无休无止。
这是一个古老的地方,一个因为风沙千年的吹侵而变得没有了任何的棱角,光滑得认人不敢认真地去摸,因为太不真实了。
东落原自从那次的实训回来之后他就进入了这个山洞进行闭关训练。这个仙越族传说中的禁地,一直以来只有仙越族的王才可以进入里面进行修练的,但是现在,为了整个世界,为了不致被外来者占有,被他们**。仙越族的王将这样一个地方交给了一个外族的人使用,因为他是有可能有能力进入那个世界并在那个世界生存下来的人,而且这个人还时分愿意去做这样一件事。原本腾枯就是一个不分彼此种族的人,一直以来他都对这样的制度存在感到非常不满意,而现在,可能也是改变这些制度的最好的时机了。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法。
与腾枯想的不同的是,东落原这次进行闭关的最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茗月。他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但是他不会不管茗月的生死,哪怕一根发丝掉下来东落原也会难过的。他不没想到腾枯会同意让茗月同自己一起去的,他当时答应茗月的时候就是想着通过仙越族的阻力来阻止茗月跟自己一起去异间界的。只是现在一切都变了,茗月是铁定会去的了,现在能做的事就只有好好地在那个地方保护好她,不让她有任何的损伤了。
山洞内。
东落原盘膝座着,双眼微闭,清俊的脸上书写着一丝苍桑,但依然带着一丝莫名其妙的笑容,可能此时的他已不属于世俗了吧。
其实现在只有东落原一个人知道,他正在听着一首乐曲,一首让人感到陌生的乐曲,因为它并不属于这个世界,它可能是因为命运的缘故吧,来到了天寂大陆,并让东落原发现了它,从此他就喜欢上了这些有点怪的声音——广陵散,一首古筝。这是同那曲子一起来到天寂大陆所带来的信息。这首曲子是被人用术语封印在一把小刀上的。
东落原当时只是因为看到那把小刀,觉得很不错,所以就拿从一个荒原里将它捡回来了。在被茗月发现时他还一直以为这只是一把很普通很普通的小刀而已。只是有一天东落原拿出这把小刀来玩,茗月看着这把小刀突然说有种奇怪的感觉。开始东落原以为茗月是因为不喜欢这把刀,不喜欢这种利器所以才会不喜欢的,可是茗月告诉他的却是:
——这把刀有问题,可能藏着什么秘密。我拿回家里去给我妈妈看看吧。
茗月曾发现过她母亲使用一些很奇特的办法去完成一些事,所以她好奇地去问母亲,天蓝告诉她,她会特异功能,有一天茗月也可能会有这样的能力,当时的茗月还为这事好好地高兴了一阵子呢。只是后来她才发现,这并不是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她们与生俱来的仙力。
当茗月兴冲冲地将她从她母亲那里得来的关于这小刀的秘密的时候,东落原惊呆了,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件不属于他所认知的世界,他当时还是一个无神论者。
茗月告诉他,这是一把封印着一首乐曲的弯匕,是一个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里的还有关于这首曲子的一些信息,并有一些奇怪的图片封印在里面,那些图片没有人能够看懂。茗月最后一句话是——这些东西都是某一个仙人封印在里面的,应该有什么重要的信息在里面。
东落原在茗月的母亲——天蓝的帮助下终于听到了那首曲子,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东西。在东落原去参加那场战争的前一天晚上,茗月让母亲将这首曲子移封到了东落原的脑海里了,只要他想听,东落在随时都可以轻松地解开封印来听。天蓝是从事移植科的一个医生,只是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连这些东西也可以移植,东落原当时没有问,只是后来他才明白。
……
音乐在东落原的脑海中轻轻地来回穿绕着……
没有音乐东落原是很难才能静下来练习的,所以在他任由那音乐在脑海中飘流,并不特意去控制它。
勿高勿低的乐声,时而急促,时而低沉。时而如歌舞升平,时而如声声哀泣。只是在这一快一慢,一喜一哀之间,却又是那么地和谐,那么地完美,完全的恰到好处。如同夜深人静是你仰看夜空,你原本以为夜空会让人无限哀思,会让人感到害怕。但是当你真正抬起头来的时候你却发现,原来现在的夜空是这样的美丽,这样的安静,让人心中一片宁静。深穹里那丝丝的光竟是比光芒夺目的太阳还要美上千百陪,那似有似无的黑暗竟让人有种母亲的感觉,一种想抱拥它的感觉。
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叮……
东落原没有在想那些招式,也没有去考虑那些口决,只是在认真地听着这多少年来一直都在听着的乐曲。
开始有点伤感,继而又似乎是喜悦的悠扬,很快,那愤慨的声音在东落原的的脑海不断地回荡,不断地飞舞……
杀气,一股来自乐曲之中的杀气在慢慢蔓延开来,如漫天的风,只要有物质存在的地方,它就不会放过,到处飞扬。
这是怎么回事?东落原的心里一惊,这是一种让人感觉有着一种亲和力的杀气,也就是说,他不是压你,而是如同一个人在温情地劝说你,让你去自杀,而且这个人是你最信任的人。这样的杀气其实已经不能算杀气了,因为它仿佛是有智慧的生物一般,能理解你心中所想,然后让它可以珍机而入。这个世界越来越让东落原感到不解了,越来越迷惑了。
但是很快,东落原心很快就被另一种奇妙的感觉给占据了,那是一种母亲的感觉,一种强大的生命气息。
东落原的灵魂深处被深深地震憾了,一丝丝发自内心的声音飘离自己,飘向那个角落,如一个久未归的孩子在对着母亲诉说着自己的一切一般,没有任何的保留。
东落原将这一首曲子听过已经有千百遍了,可是从来就未曾有过现在这样的感觉,从来就没有,有的只是那乐曲本身的那一种情感,可是现在,一切都不再了。
‘这难道就是那未曾看明白的图所要表达的东西吗?但那幅图好像表达的不止这一点,这么多幅画,应该不是只有这么多东西吧,即使这已经是惊天动地的了,但是以那个封印的人的能力,他应该不会就为了这么一点东西就费那么大的劲的。’
慢慢从那种情感觉中脱离出来后,东落原的思绪也是飞转了起来。但是东落原还是什么都没能想出来,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能力可以,这仅仅只是一种能力的问题吗?
再试一下,一个念头在东落原的脑海不断地浮现。但东落原对那个场面还是有些恐惧,虽然那里面的东西并没有伤害他的意思,但是那实在太诡异了,东落原陷进去进后可能就永远就醒不来了,或者就是醒来也是一个白痴了。
怎么做呢,东落原有点烦恼,有点急了。如果不进入自己的灵识里去虽然不会有任何危险,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这也就意味着他这次的闭关结束了,也意味着,今后如果他还是不敢进入灵识海的话他的功力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现在这个水平了。虽然现在的东落原已经基本上在这个间界中是找不到什么对手了,但这些人并不包括那些来自异界的人,而自己的这次任务却就是要进入异间界去,而且自己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自己是一定要保护的人,不能让她有任何的伤害。
无意神海可以用来试一下吗?
东落原被自己的这个想法吓了一跳,他是清楚这个修心功法的厉害的,上一次就是因为想用这一功法而被朋青白那个老头大骂了一顿。
东落原摇了摇头:还是看看有没有别的什么办法吧。
但是东落原有点绝望了,经他现在的能力,如果再次进入那个灵识海再次与那股绪思相遇的话,那么他可能真的只有变成白旖的份了。但是,自己真的不能逃避。
死就死吧,拼了。
东落原开始慢慢地将自己的心神集中于一点,穿过意识海,慢慢地进入无意神海,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小心,虽然他是在冒险,但这并不代表他想死啊,他还有很多事要做,他还没有完成他这一生的使命。
心神开始慢慢地聚合起那些在各个部位较为分散的灵识。这一步的危险是很小的,因为外面的灵识很少,也就不太可能有那一股绪思的存在了,因为椐东落原的猜测那股绪思是只有在灵识较为强大时才会出现的。东落原由于近来功力大进,灵识也强大了不少,加上他刚才在凝神,收缩身体中的灵识,这才导致了绪思的出现。
果然,一切都如东落原所想的方向发展。终于,东落原将身体各部位分散的灵识收集了起来,围绕在心神所幻化的实身周围,形成与灵识海中的灵识对立的两股灵识。
现在的问题是暂时可以了,那么接下来就是要进入无意神海中,然后想办法将绪思再次印封起来或找到破解它的方法了。
~~~~~~~~~~~~~~~~~~~~~~~~~~~~~~~~~~~~~~~~
[典故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解读
关于古典十大名曲的格律诗解读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名同曲。
据赵西尧等著《三国文化概览》的描述,《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近代琴学家杨时百,在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倍受人们关注。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此人非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这里不是现成有个吕安的案子吗?将他牵连进去,既可杀之,又不会施人以柄,岂不妙哉。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作者
嵇康除在文学,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还在音乐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并对音乐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极高的天赋。《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这与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羁、不受礼法约束有很大关系。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说:"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尝行,去路数十里,有亭名月华。投此亭,由来杀人。中散(嵇康字)心中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中散抚琴而呼之:"君是何人?”答云;“身是故人,幽没于此,闻君弹琴,音曲清和,昔所好,故来听耳。身不幸非理就终,形体残毁,不宜接见君子。然爱君之琴,要当相见,君勿怪恶之。君可更作数曲。”中散复为抚琴击节日:“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乃手击其头曰:“闻之奏琴,不觉心开神悟,况若暂生。”邀与共论音声之趣,辞甚清辨,谓中散曰:“君试以琴见与。”乃弹《广陵散》,便从受之,果悉得。中散先所受引,殊不及。与中散誓:不得教人。天明语中散:“相遇虽一遇于今夕,可以远同千载。于此长绝,不能怅然。”
嵇康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此琴可谓价值连城。有一次,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胁,才使此琴免遭大祸。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
面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嵇康是愤然不平。为表示反抗,他经常逃入山林,与竹林七贤相与邀游。袁颜伯《竹林七贤传》云:“嵇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正因嵇康这种愤世嫉俗的表现,使他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是这一古代名曲经嵇康加工而成的一首曲子,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正象一首民歌一样,凝聚着历代传颂者的心血。据《世说新语•雅量》载:"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但所谓“于今绝矣”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语。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到今天。
正因为嵇康有着很深的音乐功底,所以,他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共同向司马氏要求“请以为师”,但未被允许,使“海内之士,莫不痛之”(《晋书》本传)。因此,嵇康的名字始终与《广陵散》联系在一起。
文献
嵇康除以弹奏《广陵散》闻名外,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这就是其《琴赋》与《声无哀乐论》。《琴赋》主要表现了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声无哀乐论》是作者对儒家“音乐治世”思想直接而集中的批判。其中闪烁着嵇康对音乐的真知灼见。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汉魏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现有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近代琴家杨时百,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勾沉
《七修类稿•续稿•卷五》
○广陵散
《晋书》载:嵇康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忽客至,自称古人,与谈音律,辞致清辨,索琴而弹曰:“此《广陵散》也。”声调绝伦,遂授于康,誓不传人,不言姓而去。及康将刑东市,顾日影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而今绝矣。”海内至今,莫不痛惜。又《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拍,不传于世。惟便康之甥衰孝尼能琴,每从康学而不与,后康静夜鼓之,孝尼窃从外听。至乱声,小有间息。康疑有人,推琴出户,果见孝尼。止得三十三拍。后孝尼会止息之意,续成八拍,共四十一拍。序引在而世亦罕闻焉。予少曾学琴,亦闻其无传也。嘉靖己巳,宿尚书顾东桥书室,见有《神奇秘谱》三卷,乃明瞿仙所纂,首列《广陵散》,共该四十四拍。序其原出隋宫,传唐、宋之御府者,共有六段,段各有题并谱。余曲六十有一,若世所传《颜回双清》之类绝少也。惜谱多难抄,今止录其《广陵》一曲,词名则具,而音谱亦略之也。曲名《广陵散》者,因时晋乘魏际,王陵、毋邱俭、文钦、诸葛诞,继为扬州都督,咸有兴复之谋,俱为司马所杀。扬地名广陵,散言魏散亡自广陵始也。止息名篇者,由音哀伤痛息,客称古人者,乃伶伦也。皆他书所考云耳。
开指一段,小序三段,俱名止息。
大序五段(井里、申诚、顺物、因时、干时)。
正声十八段(取韩、呼幽、亡身、作气、含志、沉思、返魂、狥物、冲冠、长虹、寒风、发怒、烈妇、收人、扬名、含光、沉名、投剑)。
乱声十段(峻迹、守质、归政、仇毕、终思、同志、用事、辞卿、气衔、微行)。
后序八段(会止息意、意绝、悲志、叹息、长吁、伤感、恨愤、亡计)。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词条
参考资料:
1.《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
2.上海古籍出版社《七修类稿》
3.上海书店《七修类稿》]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