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O章 灵鹫论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紫玉妍带着蝶族的翩翩彩蝶向山外飞去,漫天群蝶乱舞,显得是绚烂无比,她频频回头,身影在群蝶的掩映下显得影影绰绰,一袭紫衣仿佛逐渐化为了九天云霞,如此美丽的景象幻神众方的众人恐怕众生难以忘怀——简直是美到了极致。
月冥迟迟的望着紫玉妍的远去的身影,直到于天上云霞灿烂成了一体。须臾月冥感应到远处幻神众方的天都无量紫寰大阵灵力波动起来,知道是有人让大阵开了一个小口,放紫玉妍和众蝶飞出。原来幻神众方的杜鹃花海一甲子一开花,而且幻神众方的空间很是特殊,因此需要每过六十年由蝶族的人来帮助杜鹃延续,否则杜鹃花海的美景就要不复存在了。所以紫玉妍才奋力争取这个机会。
月冥守着,呆着,直到紫玉妍远去……直到看不到了还依旧用灵动九天的神通感应,一直蹙着静待紫玉妍远远离开,最后连灵动九天都无法感应,月冥才逐渐回过神来。他心中不禁暗忖:到底是谁在打我云微派的坏主意呢?但是月冥深知云微派有云华真人那样的超级高手坐镇倒也没有太担心。
不过月冥也不敢大意,暗自下定决心,如有机会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对于紫玉妍,他是更加感激。月冥也因此感觉到了潜伏的危机,修行也更加努力了。月冥更加努力的参悟九黎界的法门,发发觉如此他的灵动九天之法提升很快。
接下来的几年日子,幻神众方又恢复了平静。
这几年最热闹的事无非是有佛门禅宗大德宗贤法师从法门寺来到幻神众方灵鹫山开了禅宗道场,月冥本来佛法修为颇深,曾经也曾在白马寺听慧海大师讲禅,所以去灵鹫山就更勤了,佛法修为也是突飞猛进。
这日灵鹫山西峰的普照殿宗贤法师又开坛讲经,本来普照殿算是不小,一下能容入百多人,这在幻神众方算是中等的大殿,不过因为听经的人很多,一下显得熙熙攘攘起来。只见前台说法台上坐一老僧,神态安详,气定神闲有种让人情平静的气息,此人正是宗贤法师。
宗贤法师乃是一代高僧,佛法修为深厚,乃是禅宗这一派的一代大德,而且精通三藏,融会贯通,据说还曾经到佛门极有威望的那烂陀寺修行,更玄奇的是他还曾经到佛门最神秘竹林精舍修行,因此他讲经来的人的确不少。
宗贤法师将佛门奥义融汇在禅宗的公案之中,犹如虽然透过细缝,却让众多弟子窥探了三千大千世界,让众人陶醉其中,虽然众人不少修行道家法门,但天之道理却是相同,听闻宗贤法师的讲授,众人犹如傲游九天,心中畅快不已。
不过在一前排的幻神众方弟子却有些面露难色,额头汗如雨下,表情甚至有些痛苦,倒不是他不爱听宗贤法师讲经,而是他前日和另外一个幻神众方弟子比试,不料受了重伤,但是他知道宗贤法师开坛讲经,因此顾不得身上的伤匆匆就赶来了。
不料由于劳顿,身上的伤加重了不少,因此他不得不在听经之时运功疗起伤来,须臾之见他头顶冒出白色的烟雾来,可见他内伤不轻,正在拼力医治。忽然他口中一甜,哇~~~的一声呕出一口鲜血来,直直吐到了他面前的佛像上面。
由于动静太大,宗贤法师也不得不停止讲经,全场百十来号人都盯着他,一时全都傻了眼。一旁的纠察师大怒,见他亵渎佛像,拿着执法戒尺就飞了过来。纠察师乃是维护经场秩序的人,不但功力高强,而且公正不阿,眼见那个受伤的弟子恐怕就要挨戒尺打,然后被轰出大
殿去,众人心中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冷气。
“且慢~~~~~”一个洪亮的声音响彻整个大殿。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周月冥,他缓缓站了起来,挡在了那个弟子身前,阻止那纠察师打人。
那纠察师大怒道:“岂有此理!怎么可以把痰吐在佛身上呢?如此亵渎我佛,岂能放过,快快让开,否则我将你们两个一起轰出去!”
月冥笑了笑,环顾四周,向宗贤法师和纠察师都行了个礼,然后对这宗贤法师和纠察师先咳嗽了一番,大家都不知道他葫芦里面卖的什么药,眼睛睁得大大的,人声开始嘈杂起来。只听月冥忽然问道:“请您告诉我,虚空之中那里没有佛?我现在要吐痰,请问那里没有佛?”

这一问犹如黄钟大吕一般,刚刚嘈杂的佛殿一下子听不到一丁点的声音,所有弟子,包括刚才那个发怒的纠察师一下愣了,只有经台上高座的宗贤法师面色依然十分平静。
众人听了月冥的话,这才反应过来禅宗所倡导的:佛性遍满虚空,法身充塞宇宙的道理。如果怪把痰吐在佛身上,自以为对佛尊敬了,其实,这正表示你还不懂什么是佛,佛的法身是遍满虚空,充满法界的,所以月冥说:请您告诉我,那里没有佛?这一句话犹如当头棒喝,让那纠察师恍然大悟。
半晌,那纠察师面色由怒转喜,双手合十向月冥行礼,认真说道:“多谢,受教了!”然后退了回去。
经台上的宗贤法师向月冥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大袖一挥一阵温和的力道传来,将整个大殿清扫得干干净净,而那个受伤的弟子也明显的感觉到宗贤法师发出的神通在给他疗伤,让他瞬息好了大半。
有弟子若有所悟,请示宗贤法师道:“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差别如何?”

宗贤毫不隐藏的回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弟子又再进一步的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会说无差别呢?”

宗贤举喻说明道:“你只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
在佛法中,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如黄金是一,但可制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故金器虽异,实一黄金耳。明乎此,心与性名虽不同,实则皆吾人之本体也。那弟子连连点头称赞。
宗贤法师继续以此为契机,自然讲到了佛门禅宗著名的诗句,自然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两诗对照一番,让众弟子见其优劣。
佛家本来讲究的是体悟自身,所做的行为都是一种领悟世间万物本性为"空性"的一种修行方法.身边的所有一切人和事物都是无常性,随因缘和合变化而变化,根本不可能存在一个固定的、恒常的形态。
只要认真追溯到最根本,自然能领悟到这是因为万事万物具有其最根本的特质“空性”才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既然世间并没有恒常不变的物质,那么“本来无一物”这一句话也正是说到了万物的根本了。只要悟通了这个道理,“何处惹尘埃”这一句自然也就通了。
众弟子不禁想到佛法中的心即自性,和常人的思、想不是一回事,自性是先天的,常人是思想做主,障碍自性,佛家语,万事万物都是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而非自性起用,身也是因心有尘,尘即妄念,牵动自性而起的幻相,当然身的相和前世有关了,尘是妄念,自性是圆满的清净的,妄念非心非自性所发,人若悟得自性,自性做主,再起念,不称作妄念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自性在起作用,自性圆满清净,其性空,缘起缘灭,非常自在,根本没有妄念,有何谈有染!
就常人来讲,如悟道,对于世间的事情,万物,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这一切,就足够了。佛法是让人悟得本性的,从而对万事万物没有迷惑,不是理解,不是文字,执着于文字,用文字猜度佛法,永远找不到本性正当众人沉浸在恍然大悟的时候,唯有月冥面带微笑,宗贤法师见他神情,知道他定有所得,随即让他给大家说说心得。
月冥也不推迟,缓缓站了起来道:“听得此诗,弟子心中犹如醍醐灌顶,亦然略有所得,也作诗一首,在此班门弄斧,请法师和诸位师兄切莫怪罪。”
他随即平心静气,念出诗来:“菩提本是虚,明镜亦是空,本来无一物,何必论虚空!”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