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轮金刚神通法(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皈依敬礼
现在我们开始讲五加行里面的前三支了。内前行。其中第一支呢皈依敬礼。一般来说我们显教里面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在这里呢修时轮法的时候我们这里呢是不共的皈依。这个不共的皈依是皈依三宝和皈依三根本。三根本一个是指的上师,上师是加持的根本,第二是本尊,本尊是成就的根本,然后是空行护法,空行护法是事业的根本。这个事业是指的修学佛法和弘扬佛法的事业。我们在皈依的时候首先是观想,观想什么呢。我们在皈依境里,就是皈依和礼拜的地方我们不要想成是目前这样一个房子,下面铺了瓷砖,上面吊了顶怎么的,我们要把这个地方观想成七宝所成的越量宫。这个越量不是太阳月亮的月亮,越是超越的越,量是限量的量,超越限量超越量度。怎么叫超越量度呢怎么叫越量呢就是说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不是我们世俗的心态想象的空间而能记述他。但是在这个越量宫当中我们想的是非常的宽阔广大。无边无际。然后都是七宝所成,这个建筑材料也不是说我们沙子石头水泥钢筋弄的了,是七宝所成。然后在我们的正前方有一棵如意宝树,大家看着皈依境。皈依境上面的如意宝树。这个如意宝树啊非常非常大,我们可以观想到几千由旬那么大。什么叫一由旬呢,在印度的一个长度单位,二十里为一小由旬,三十里为一中由旬,四十里是一大由旬。几千由旬那就是十万或者几十万里那么大。一棵如意宝树。那在如意宝树上面安住着三宝三根本。其中呢,大家看,这皈依境呢你看这皈依境上面有很多的佛菩萨像,这就是三宝三根本。我们刚开始容易看不明白,这样我仔细讲一讲啊。你们看这皈依境上面有四个大连轴。上面一个大连轴,中间一个大连轴,下面左右各有一个大连轴。是四个大连轴。先看上面这个大连轴。这个大边轴上头分成了三段,第一段有很多佛菩萨像,第二段中间一段是一排,下面一段也是一排。上面一段呢有很多排佛菩萨像呢这是上师,代表的上师。其中靠近树尖这里有一尊蓝色的根本上师金刚持像,还是蓝色的金刚持佛像代表的是根本上师,他的姿势是左手持铃右手持杵,胸前交叉,然后呢其他是三十五位戴班智达帽的法王,这些呢是代表的是历代传承上师所以这是代表上师。那么下面两段就是下面两排,是本尊。其中上面一排是无上瑜伽部的本尊,下面一排是下三部的本尊。上面一排无上瑜伽部的本尊当中最中间一尊是时轮金刚。他有四个头,二十四支手,你看有红色,黄色蓝色白色很多颜色。所是最上面一个大连轴是上师和本尊。中间一个大连轴上面画了十几二十尊佛像。但是我们观想呢不能观想成一二十尊佛。观想这个连轴是非常非常的大,因为几千由旬的大小在一张图上画起来肯定是比较省略一些,我们观想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好象是普贤行愿品里面讲到的十方一切世界的一切佛那么无量无边那么多的佛。世界无边哪,众生无尽哪。所以诸佛也是无量无边的。中间呢,大家在看中间这个莲台最后面一尊有一尊女菩萨,最后面一尊从图上画起来是最上面一尊,因为平台要把他画出来能看最后面一尊像就画成最上面一尊像了。这尊女菩萨是般若佛母。也叫般若波罗密多菩萨。我们经常念诵那个心经,心经最后有一个般若波罗密多咒,就是般若佛母的心咒。我们一般念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按照藏音念是。。。般若佛母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母,本身代表般若波罗密多,是代表法宝。般若佛母的身后大家看有一黄色白色相间的隔子,这是书架,经书架子,里面放的是贝叶经,在古代印度的时候经典都是用当时没有纸,是用一种树叫贝多罗树的树叶把它裁掉边成一长条形然后在上面书写经文,以后呢我们虽然是有了纸张了,但是呢传统上也经常把纸张印制成贝叶的形式,就象这样的。这叫做贝叶经。那么般若佛母和贝叶经就是代表的法宝。那么下面两个莲台是代表僧宝,其中这一个莲台上面画了一些穿喇嘛装的出家师父。这是以大智舍利弗尊者为上首的声闻缘觉僧,最上面站的是画的大智舍利弗尊者。这边这个莲台又画了很多穿在家衣的菩萨。这是以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为上首的菩萨僧。最上面一尊是文殊菩萨。右手持着宝剑,智慧剑,左手拿着乌巴拉花,这四个连轴上面就是上师本尊和三宝。那么树下是空行护法。其中空行护法当中中间的最上面一尊,你看也是有四个头二十四支手,红白黄蓝好些颜色,这是我们主要的护法菩萨金刚力。金刚力俗称是愤怒时轮,他是时轮金刚所显现的愤怒相。所显现的威猛相护法相。金刚力呢,他本身就是护法菩萨的本尊,象我们修行以时轮金刚为本尊。护法菩萨们修行是以金刚力为本尊。金刚力部下有六十神将,象十大冥王,十大龙王,太阳神,月亮神,梵天,帝释,玉皇大帝,阎罗王这些,统统都是金刚力部下的六十神将之一,金刚力下面的这尊黑黑的这一尊呢,是大黑天尊,叫宝藏怙主,俗称是二臂嘛哈嘎拉,他是一切护法菩萨的总首领,其他的护法菩萨还有六臂嘛哈嘎拉,财神,丹坚曲杰这些其他护法菩萨,还画了五部空行母,本来是很多,这画了五尊,作为代表。因为几千由旬大的如意宝树,那么在一张皈依境上要表现出来的话总是比较省略一些,但是大家就按照这个图作为一个参考来观想。我们就这样观想皈依境。
然后呢观想自己对着这个皈依境,自己的右手边是自己的父亲,还有无数生无数劫多生多世的父亲,左边是自己的母亲,和多生多劫无量无数的母亲,前面是自己的亲友眷属,和无量劫无量无数的亲友眷属。背后是自己的怨家债主仇人,和多生多世无量无数的怨家债主仇人。实际上三界之中一切众生,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都和我们有这四种关系。每个众生过去世都作过我们的母亲,也都作过我们的父亲,你不管他现在是男的是女的,曾经都作过我们的母亲,都作过我们的父亲,也都作过我们的亲友眷属,也都作过我们的怨家债主仇人。就是所有的这些一切的父母怨亲就已经包括了一切众生。然后呢我们对着皈依境礼拜的时候呢,也就要观想所有这些无量无数的父母怨亲都跟着自己一起对着皈依境礼拜。所以说你看皈依境那一段前面是“我及量等虚空诸有情”,那么礼拜三宝三根本不仅仅是自己,是自己和量等虚空一切有情从现在一直到成佛都至心恭敬,皈依敬礼,皈依顶礼是这样观想的。
我们顶礼的时候呢,动作稍微有一点不同,顶礼的时候呢,首先大家看合掌,合掌有两种,一种叫做双手合掌之后呢,中间不要空,这叫坚实心合掌。还有一种呢就是中间空一点,叫空性合掌,坚实心合掌代表是信心坚固,空性合掌代表空性和成就。空性合掌的动作是这样的。大部分显宗的道场是用的坚实心合掌,在密宗道场大多数更多用的是空性合掌。我们这里用空性合掌。然后呢空性合掌之后呢,自己在眉心,喉间,心间印三下,表示身口意三业皈依敬礼三宝三根本。印了三下之后呢,直接就是双手到地,双膝到地头到地,不翻掌。直接起来。这叫五体投地嘛,双膝双手和头,额头。我们不说要头顶心,额头到地就行了。不翻掌。显宗他们这样翻掌代表什么呢,代表的是莲花开敷,好象自己的手是莲花开放一样的用莲花托住自己要顶礼的佛菩萨或者师父的脚。然后碰那个手呢,额头碰那个手上好象是顶礼诸佛顶礼师父的莲足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也是非常好的。我们这里不翻掌也有他的作用,这个后面我们讲到其中后面的观想的时候我们会讲到。然后呢这就是一拜接着又是这样,就这样反复地拜。到最后一拜的时候,到最后不管你拜三百拜也好一百拜也好,五百拜也好,最后休息不拜的时候呢,不合十问讯,一般呢显宗是合十问讯,弯腰,然后问讯一下结束了。这个是不是合十问讯而是仍然是空性合掌,在眉心喉间心间印三下之后直接散掌就是不拜了就行了,这样就结束了。因为这里呢没有拜的示范动作所以说大家能不能够听清楚理解清楚这个意思。中间我们开始讲的时候呢就有人没有听清楚,我们最开始讲的时候,双手到地,双脚到地不翻掌直接起来。然后呢,因为是双膝到地才对,我当时第一次讲的双脚到地了,就有一个居士回去之后他就按这个动作双手到地头到地双脚到地他膝盖没下去,然后不翻掌这样起来,他觉得这样特别累,很辛苦,然后后来他来问我,我说唉呀这错了,应该讲双膝到地,然后呢还有一个居士,他当时就是说,我后面讲了我们在这样顶礼的时候呢,同时还要观想,观想什么呢,观想就是说我们一边顶礼的时候一边观想什么呢。皈依境上三宝三根本放出加持的光明到我们身上,我们双手从印三下然后到地的时候,就想到我们身上的种种的罪业,种种的业障,以那种黑水,黑气,毒虫,蝎子,那种污垢,脓血这么一些形态存在,然后我们顶礼的时候双手合十,在眉心,喉间心间印三下,然后双手再到地的时候呢,那么这些业障垢污啊也就向下然后呢就排到地底下,进入地底深处了。同时呢就是那个皈依境上三宝三根本就放出加持光明进入我们身体。最开始呢有居士他就观想先观想黑水黑气这些下去,再观想加持的光明再进来,这样的话就觉得好象挺慢的,后来我说不是这么回事,要同时观的,为了讲清楚同时观,我就手给他们做了个动作,示范一下。我说呢,这样黑水下去这边呢白光进来,然后呢可能有个居士没听清楚,他回去每拜一拜就把手这样比划一下,到后来他自己觉得这是不是有点不必要了,他来问,他说可不可以我心里想就行了,手不要这么比。我说实际上手就是不用这么比的。所以这个呢,皈依敬礼啊,就是。。。要不然谁来做一下示范动作。谁来示范一下。
我们现在看这个法本啊。每次我们拜佛的时候,不管是你是拜多少拜,拜一百拜也好,三百拜也好,五百拜也好,前面一段都只念一遍,哪一段呢?“我及量等虚空诸有情,从今直至成就菩提间,谨对总摄十方与三世,一切如来身语意,功德事业之体性,八万四千法蕴之生处,一切贤圣僧众之主尊,至尊法主,根本及传承具德上师诸尊前,至心恭敬皈命礼。”
这都是念一遍。
然后后面呢有六句,分别是皈依敬礼三宝三根本,这六句每句开头都是南无的。这六个南无都是念一句拜一拜。反复念反复拜,你要拜一百遍三百遍五百遍你就这样反复念。
南无皈依法主具德上师诸尊,
南无皈依如海本尊坛城圣众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南无皈依具智慧眼空行护法神将圣众
就这样反复的念,反复地拜,一句南无一拜,一边念一边拜,如果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呢可以不出声,嘴里嘟哝嘟哝,心里面想着观想就行,如果大家人多的时候可以一边念一边拜。到最后一句呢就是南无皈依具智慧眼空行护法神将圣众。这样呢就是无论你念一百三百五百就这样反复拜就对了。
那最后还有四句,最后一个颂子呢,是念三遍,不管你拜多少拜,最后这都是三遍。
恭请上师三宝尊,虔敬顶礼而皈依。
至诚恳祈此诸尊,加持入我心相续。
这个是念三遍。在这个时候呢,还有一种观想,就是说拜佛拜完了的时候,还有观想。观想什么呢,观想整个越量宫都化为光明融入这个如意宝树,如意宝树和如意宝树上的三宝三根本也都化为光明融入什么呢,融入快到树尖那儿,蓝色的金刚持身体里面,蓝色的金刚持代表的是根本上师,这是什么含义呢,这其中的密义就是说根本上师总摄,就是总的包含了,包括了三宝三根本。所以说呢是整个化光融入根本上师金刚持身上,而根本上师金刚持呢,本来是很大的,这个时候呢,这些化光融入之后呢,接着根本上师金刚持呢观想缩小,缩小,变得越来越小,但是越来越亮,变得非常明亮耀眼,然后呢最后是缩到这么大,半个大拇指头也就是大拇指头一个指节那么大,然后我们祈请之后呢,但是他是非常的明亮非常的耀眼,然后呢就到了我们头顶上方,然后从我们头顶心,就是梵**这里,进入我们的身体,顺着中脉这样降下来,降下来到我们的心间,我们心间好象是一朵八瓣莲花一样就开放了,然后呢根本上师金刚持就安住在我们的心间,每一次呢就是这样观修。
那么我们修这种皈依敬礼要修多少呢,要修十万拜。十万拜就是说我们每拜一拜算一拜啊,你一遍是六个南无就是六拜,这样拜满了十万拜才算完。才算初步完成。这十万拜呢并不多,我们当初在上师那儿修的时候呢,是三十五天完成,每天是拜三千拜。早晨拜五百,晚上拜五百,上午拜一千,下午拜一千,但是现在呢,我们居士有的好多学法现在都年纪比较大,体力不行,身体还不好,还有一些居士呢虽然年轻,但是有工作,有家庭,有的有小孩,没有时间那么多,那么呢可以每天拜三百拜,如果每天能坚持拜三百的话,一年就能完成十万,三百拜的时间,我们在藏地拜的时候一个小时能拜四百拜。三百拜的时间也就四五十分钟吧。我们现在呢在寺院里面呢,是初学的人是要求是冬天夏天没有安排拜佛,春秋两季每天早上拜七百拜,本来春秋两季每天六百拜的话就能一年完成十万,那么拜七百的是怕有的时候有点耽误,所以多加一百拜。这个呢如果比较精进的就是一年可以完成。如果说确实体力不好,确实是时间紧张,那你一天拜一百零八拜是可以吧,一百零八拜算一百拜,一百零八拜就十来分钟时间就行,这样呢也是总能完成的。这个不难,当十万拜完成之后,每天还要坚持拜,十万拜完成之后,每天坚持拜多少呢,每天三十六拜,早十八晚十八,早上起来之后先拜十八拜,也就是六皈依,三宝三根本,各礼拜三拜,就是十八拜,早十八拜晚十八拜,每天三十六拜,这样应当坚持。这就是我们第一支的修法。就是五加行里面的第一支,内前行的第一支皈依敬礼。
六、发菩提心
那么内前行的第二支就是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呢,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所以菩提心就是觉心,觉悟了的心。这个菩提心呢如果讲得详细他可以分成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我们这里主要讲一讲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胜是殊胜的胜,义是社会主义道义的义,胜义菩提心是真实的菩提心,在大日经里面解释胜义菩提心是如实知自心,就是说你确确实实了解了自心的体性,确实明心见性了这叫菩提心,心就觉悟。那么世俗菩提心呢他不是已经觉悟的心,而是一种求觉悟的心,世俗菩提心本身又分成两种,一种叫愿菩提心,一种叫行菩提心。就是行愿菩提心称为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他是心里面发起来的一种愿望,愿望是希望成佛度众生,求觉悟求成佛道,这样的心称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是由愿入行,是在愿菩提心的基础上再发起实际的修行,希望成佛而修菩萨行,发起菩萨行来,这叫做行菩提心。行菩提心愿菩提心合称是行愿菩提心,也就是世俗菩提心了。那么我们这里讲的发菩提心,最主要是指的发起真实的世俗愿菩提心。
这个世俗的愿菩提心哪,非常非常难得,功德也是非常非常殊胜,经中讲,这个是成佛的因。修行成佛是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所以说这个是成佛的因和成佛的种子,如果你要得到。。讲因果的话,如果你要得到成佛的果,没有这个成佛的因,你这佛道是不能够修成的。一旦是我们发起了真实的世俗愿菩提心,那么就入菩萨数,就算是一个菩萨,一切众生,他的真实愿菩提心生起,就算是菩萨。不管他是人道的众生,天道的众生,甚至畜生道的众生,不管他没有别的成就,只要他真实的世俗愿菩提心生起,就算菩萨,这叫意生菩萨。意生菩萨就是凡夫位的菩萨,但是他已经是菩萨了,入佛子数。你就算是一个阿罗汉,只要没有生起菩提心,还不是菩萨,不是真正的大乘的修行人,所以大乘和小乘,菩萨和声闻,那么中间从哪儿分界呢,就是看有没有发菩提心。菩萨就称为佛子啊,这就是什么呢,就好象是什么呢,真正是诸佛的弟子,真正是诸佛的儿子一样。所以说呢这个是非常不同的。有一个比喻就是说,我们把菩萨,凡夫位一个凡夫,凡夫位的菩萨,意生菩萨,一个凡夫发了菩提心,比喻成是一块浑金璞玉,没有经过雕琢,没有经过冶炼,或者就是说没有做成器皿的一块金子,如果一个没有发菩提心的一个阿罗汉,比喻就是一个瓦罐,这个瓦罐子他已经成器了,他可以装水,可以起作用,这一块金子没有做成金罐子啊,没有做成金盘子啊,没有做成任何的器皿,他不起什么作用,你说是瓦罐的价值大,还是这块金子的价值大。虽然他没有成器,但是他本质和瓦不同。还有一个比喻就是说明那个意生菩萨就是凡夫位的菩萨特别的珍贵,就在哪里呢,就是说有一句话叫做”王子处胎,贵压群臣”。经书里面是这样比喻的。小王子还没生下来,还在母亲的肚子里面,你说他能有什么用呢,他能治理国家吗,能抵御外敌吗,他甚至于本身都需要人护持,他什么能力都没有。那么呢那些将军大臣宰相他们能够治理国家能够抵御外敌,能够做种种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比较这些将军宰相大臣的地位和这个王子的地位,不一样,种姓不同。王子是今后的国王,而大臣始终只能是大臣。所以呢这叫王子触胎,贵压群臣,他在王后的肚子里面,在胎中,但是他地位的尊贵已经压过了这所有的大臣。所以说这是凡夫位的菩萨和已经证得圣果的声闻缘觉的区别就在这个地方。所以说一旦发起真实的菩提心,就成为佛子。就诸佛都护念,诸佛都摄受。
而且发起菩提心,发起了真实的菩提心他的功德也是非常大的。一旦菩提心真实生起,那么福德无量无边。这就好象是什么呢,我们做善事,做功德,不管多么好,这好象是黄金,那么菩提心好象是什么呢,好象是点金石,你说黄金的价值大还是点金石的价值大呢,黄金的价值根本没有办法同能点石成金的点金石能够比呀。我们说一个人同样做一件善事,如果说没有菩提心人,他的功德是有限的,如果说有菩提心的人,已经发起了菩提心的菩萨,在做这个善事的时候,如果他的心是为菩提心所摄持,那么这差异就非常大了。什么叫为菩提心摄持呢,就是说他的心态呀这个时候同他的菩提心是相应的。因为发起菩提心的人,他并不一定,也不一定就是说他每个时候他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心态都和自己的菩提愿心是相应的。他有妄念妄识的时候,如果说他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他的心与菩提心相应,同时要在菩提心就是度众生成佛这样的菩提心的状态下,做的那件善事,那么哪怕一件小小的善事,功德是无边无际,不可衡量,所以我们把他比喻为点金石。菩提心一旦生起,多生多劫的业障,如果真实生起的时候,多生多劫的业障,如同冰销瓦解,一下就消除了。以前有一个无著菩萨,无著菩萨他修行的时候呢,当时是到鸡足山去修行,想要见弥勒菩萨。因为说弥勒菩萨因为当时是大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是拿着佛的衣钵,在鸡足山入定,等到弥勒菩萨降生成佛的时候呢,大迦叶尊者出定,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交给弥勒佛。所以他就到鸡足山去想见弥勒菩萨。他当时修,求见弥勒,专修了三年,没有见到,没有见到之后呢然后呢,他就当时觉得,唉呀,可能是没那么大的福报了,准备下山,下山的时候呢,见到一个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棒,在那磨,她要把铁棒磨成针,然后呢,无著菩萨就得到启示了,他就说人家世间上的人为了得到一根针,为了这么小小的一个目的能够那么精进能够那么不退心,那么我怎么能够为了求见弥勒菩萨三年没见到就退心呢。他就又回山了。然后呢过了三年还是不行,又准备下山,然后又遇到了另外一种启示,就这样,他反复九年他都没有下山。第一个三年第二个三年第三个三年三次下山都遇到了三种启示,最后都回山继续修了。最后呢他修满十二年之后,还是没见到弥勒菩萨,他这次准备真的要回去了。等他下山的时候呢,就见到了一只母狗,这只狗当时快死了,好象身上生了疮,然后有很多小虫爬在它身上,吃它的肉。当时他心里面一下生起了真实的慈悲心,想要救这条狗。可是如果清除这些小虫,又会伤害其他的生命,当时没有什么办法的时候,他就用刀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用这些肉把这些小虫引过来。这个时候他见到这一只狗变成了弥勒菩萨。他当时就说,菩萨呀,我修了十二年,你都不肯现身,为什么现在我才见到你。弥勒菩萨说,你修行很精进,很虔诚,所以说呢我在你身边,但是由于你的业障没有消,所以你见不到我。因为你修了十二年,业障已经消了很多了,所以你才见到我,但是你见到我呢,由于你的心没有完全清净,所以见到是一只狗的形象。这个时候由于你真实的菩提心的力量,使你最后的业障又消除了,那么你才见到我的本身。后来无著菩萨把弥勒菩萨顶戴在头顶上,然后进入城里面,一问,其他人都见不到他头上有弥勒菩萨,只有一个老太太,见到他头顶上有一只狗,就这个老太太的业障比较轻一些。所以说一旦真实的菩提心生起的时候,那个业障消得也特别快,种种的魔障也不容易起来。所以说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是非常非常殊胜的。

但是呢我们这个菩提心是不是这么容易生起呢,可能好多人都说,我们是修大乘的,我们发菩提心,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修行成佛,为了度众生,这算不算菩提心,这当然要算是菩提心,但是呢我们看,这往往大部分我们说是修大乘的人,这个菩提心都是一种相似的菩提心,还不是真实的菩提心。就是说你说不是菩提心吧,他有点象,你说是真实的菩提心吧他还有些地方不很真实。就是我们心面里想的是我们自己要修行成佛,要修行成佛就必须要度众生,所以就这样发愿,或者是虽然也真实的怜悯众生,想要度众生,但是心没有真正地平等,没有真正地不偏私,他还是有一个对谁好,对谁不好。自己亲人,或者普通的人,可怜的人,可能他有真正的那种慈悲心,有那种度他成佛这样的心,可是对有些坏人,就是坏蛋很坏的,比如一些恶人,或者对一些魔,可能他心态就不是这种心态了。大家有没有这种情形,自己觉得有些人太坏,坏得来都不行,甚至于就是说你对他很好了,他还反过来整你,一点余地都不留,还有一些就是说精神状态很不正常,整个就是疯狂的,好象是要恼害众生的一些魔,那么往往有的时候他心里是一种气愤,他这个人应该遭报应应该下地狱,这是菩提心吗,菩提心就是慈悲救度一切众生的那个心啊,是要遍及是对一切众生的,我说我都度所有的众生,就是那个张三不行,我除了他之外我其他我都要度,那这是不是菩提心,那就不成了啊。所以说呀,这个真实的菩提心很难发起。而且呢,这个真实的菩提心不但是说对所有的众生没有偏私,而且首先是你成佛的目的是为了度众生,为了利益其他众生,为了救度他们必须让他们成佛,为了让他们成佛能度他们的话自己得要修行成佛,虽然说是自利利他但是利他的心更重。否则你自利的心很重的话,那么这个菩提心是不是很真实呢。所以说菩提心修起来是挺难的。这个呢,在那个黄教里面,有一个菩提道次第论,在这个菩提道次第的修法里面,就把发菩提心列为两道铁门槛之一,就是说修行的过程中最难跨越的两个难关。两道铁门槛一个是亲近善知识,如法亲近善知识,第二个就是真实发起菩提心。
但是这个菩提心虽然说生起比较难,但是只要我们真正去修,菩提心是能生起的。修菩提心的方法有很多,比方说,十门发心法,自他相换法,七支因果法。在这些修法当中,现在最普遍最被提倡的是七支因果法。七支因果法呢他好在什么地方呢,他是由因入果,他七支就是分成七个部分,七个阶段来修,每后面一个阶段是果,前面一个阶段是因。那么你有了第一支有了因,必然会产生第二支这个果,有了第二支以他为因必定产生第三支这个果,所以说你只要这样修,菩提心必然生起,不得不生起。所以说这个七支因果教授对我们初修菩提心的人来说特别的切用。这个法门是印度的阿底峡尊者他从金洲大师那儿求来的。阿底峡尊者有很多上师,但是特别尊重金洲大师。他每次提到金洲大师的名字的时候,他必定是先要做一个四句的偈颂来赞叹金洲大师的功德,然后完了才敢说金洲大师的名号。他对他这么恭敬,超过对其他的任何上师,所以其他人就问,是不是金洲大师在你的上师当中成就最大,功德最殊胜,他说其他很多上师他亲近的其他上师成就是是非常大,那么为什么特别恭敬金洲大师呢,就是说,我之所以生起一点真实的菩提心,是因为金洲大师。所以他的恩德是最大。
那么我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七支因果。七支因果呢第一支是知母,就是说你要知道一切众生过去世都是你的母亲,都做过你的母亲,你要知道谁是你的妈妈,就是说我们往往是多生多世的轮回当中忘记了,我们前面讲到,一切众生过去世都做过我们的母亲,都做过我们父亲,为什么不提父亲不提爸爸要提母亲呢,这是因为在佛教里面说母恩重于父恩。所以说特别提母亲。就是说你要知道过去世都是你的母亲所以你见到一切众生的时候,比方说见到一只羊,你不要想到是一只羊,你要想到是这是你过去世的母亲。他现在沦落在畜生道当中,目前在这个状态之下,要这样看。那么你对这只羊对其他一些众生的感情就不一样。第二支就是念恩。也就是说那么你知道你的母亲之后,应该想想你母亲对你的恩德。母亲对子女的恩德啊,在世间讲了很多,佛在经中也讲得很多。就是往往是母亲对自己的子女有的时候那种操心甚至于就是说舍弃生命也要保护自己的子女。这种呢就是我们见到包括不但是人道的众生,连畜生道的众生里面都有这样一种感情。这个呢,大家可以多看包括文学作品,包括世俗上的真实的事情,包括我们的那些因果感应,或者是放生这些故事里面讲到的畜生道之间的母子的感情。都要自己看。而且呢我们有一点,往往做子女的,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感情,所以说在我们四川有一句话,养子才报父母恩。就是说为人子女的时候他往往不知道父母是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他,只有他自己做父母了之后,这个时候呢才知道父母是怎么回事,这个时候呢才知道怎么对待父母,才知道报答父母的恩情。第三支呢报恩,从念恩心为因,就要生起一种报恩的心。那么我们人不是草木啊,不是无情啊,那么总要报答这个恩的。这个真实的报恩心生起之后,然后第四支是慈心,第五支是悲心,慈心就是说心里面想给予他快乐,给予他幸福想他好,他好了,我们心里也就舒服,我们心里也愉快,悲心呢就是说当他处在那种不好的状态的时候,想要拔除他的痛苦。也就是他有沾染的心了要救他,想要把他从那个不好的境地里面解救出来。就象我们刚才讲到见到一只羊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是,你心里面会怎么想。悲心啊,就是要生起解救它苦难的心。悲心之后第六支叫做增上意乐,增上意乐呢就是说把我们的慈悲心,慈心和悲心转化一下转化成一种真正想要把他付诸于行动的这么一种决定,就是说慈悲心是一种心态,希望他离苦得乐的心态,那么增上意乐呢是一种决定,决定要怎么做,决定要让他离苦得乐,要为这个事情去努力,那么增上意乐之后呢第七支是菩提心。就是说那你就要考虑怎么样才能使他真正得到究竟的利益安乐呢,这个时候啊我们发菩提心这里就强调要以出离心为基础,因为我们先修了出离心,在这个时候,在增上意乐转化为菩提心的时候这里就要起作用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看到整个生死轮回无边无际的痛苦,三界不安犹如火宅,要真正使他们从痛苦中出来,得到究竟的利益安乐,是要他们获得生死解脱,是要让他们究竟成佛。那么要让众生能够成佛怎么样才能做得到呢,那么我们要引导他们修行成佛的话,自己得要修行成佛。就好象是我们要把他从这个地方给**来的话,我们自己要知道这条路是怎么走的,才能带着他走,才能做为导师,引导着走。所以说呢,为了救度一切众生,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呢要发愿自己修行成佛。所以说菩提心,真实的愿菩提心用一句话简单讲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说第一个是利益有情的心要遍及一切众生,普遍没有偏私,第二个呢是要知道要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成佛的话,誓要让他们修行成佛,才是真正的究竟的利益。第三个呢就是说要让他们能够成佛,那么自己必须要修行成佛。所以修行成佛是自利利他,但是利他的心更要重。这就是真实的菩提心。所以说呢,我们这里讲的这个菩提心呢,就是什么呢,就是普通的发世俗愿菩提心。
但是我们这个前行里面这里讲的还有一点不共的地方,就是殊胜的一个发心,大家看着法本。法本里面:
为利一切有情故,圆净佛陀宝位应速登,
那么这是普通的发菩提心,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希望早日成佛,后面一句,
为即成就佛道故,甚深金刚瑜伽愿修证。
这是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的一个不共的发心。就是说我们不但是为了利益众生要修行成佛,而且为了早一点利益众生为了早度众生那么我们必须要求早成佛道,迅速成佛。所以为即成就佛道就是为了快速成佛那么要怎么办呢,甚深金刚瑜伽愿修证,那么我们愿意发心修密,修时轮金刚法。因为这是一个成佛最快的法。所以说呢,就是说要依止时轮金刚的甚深道金刚瑜伽的修法来求成佛道。这结合起来就是我们不共的殊胜的发心。
所以我们这个修菩提心呢大家就是说明白这个发心的道理,然后呢大家反复地就念诵这个发菩提心文。一边念诵不仅仅是念了,你仅仅是念有什么用呢,你不如录了音打开让他放就行了,我们一边在念诵的时候一边要依文作观,就是一边念一边观修。这样才让真实的菩提心生起来。所以七支因果教授他是修菩提心来说是最稳当的。我们以这个修行为因,必然会产生发起菩提心这个果。有因就会有果的,我们的心态就能转变。但是一般的情况下要修多久,才能够真实生起菩提心呢,阿底峡尊者依止金洲大师修菩提心的时候呢,每日六次修发菩提心,六次他就是说那个时候修行是很精进的,他是白天三次,晚上三次,就是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初夜分中夜分后夜分。他就是六次就每天六次修这个发菩提心。三年之后真实的菩提心生起,因为阿底峡尊者呢自称是属于中等根器,所以说他说中等根器的人精进修三年,真实的菩提心能够如量生起。如量的意思不是数量的意思,那个量是标准,能够按照标准真正能够达到。又修九年,真实的菩提心能够坚固,所以说阿底峡尊者是三年发心,九年坚固。
这个九年坚固菩提心,怎么叫菩提心坚固呢,就是说如果菩提心不坚固对一些初发心的菩萨的话,如果菩提心不坚固一个是出现退失菩提心,就是重新退掉那个心了,这个愿他不再发了。主要呢就是说最主要就是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众生太顽劣,他为了利益他为了度他,他不但不顺从跟着你的度化,反过来还恼害菩萨。所以说呢就:“唉,算了我不管了我管自己了。”这就退菩提心了。这叫做退失菩提心。舍利弗尊者在前世也曾经是发过菩提心,但是呢发了菩提心刚发起来呢很快就退了菩提心。当时呢是因为有一个人,他得了一个病,然后呢有个医生说,这个药要以发菩提心的人的眼睛来做药引,然后按这个药方才治得好,然后呢他听说他是发了菩提心,所以就找他要他布施眼睛。然后呢舍利弗尊者呢,他前生不是舍利弗尊者啊,前生他因为菩提心很真实,当时也很猛利。就把左眼挖出来给他了,然后左眼已经挖出来之后这个人才说不对呀,医生说的是要右眼。然后呢舍利弗尊者的前生又把右眼挖出来给他。他拿在手上的时候一闻,他说怎么这么臭,就扔了,然后当时“唉,这个众生实在要利益他们也很难”,就退了菩提心。所以说菩萨退失菩提心,大部分的因缘都是由于众生特别顽劣。不但不受度,而且恼害菩萨行人。
另外一种情况叫忘失菩提心。忘失菩提心就是他真正没有退菩提心,他发这个菩提愿他并没有退心,但是呢他这个心并不能每个时候呢都同菩提心相应,他每做一件事的时候,做善事,做其他普通的事情的时候,他不一定是那个心都同菩提心相应。也就是说他的行为他的心在做某一件事的时候没有为菩提心所摄持,也就是说没有为菩提心所摄受,没有保持在菩提心的状态,这叫做忘失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不算退失菩提心,退失菩提心就不再算菩萨了,忘失菩提心呢还是算,他是某一件事情上念头没有保持好,心态没有保持好。那么什么叫菩提心坚固呢就是说菩提心不会退失了。很少忘失,这就叫做菩提心坚固,所以这个更难。阿底峡呢是修了九年。那么我们,当然我们现在是讲发菩提心,但同时也要讲坚固菩提心。
怎么样坚固菩提心呢,最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个方面呢就是继续串修,就是说你最初发菩提心,是怎么样发起来的,那么你现在继续这样修,这就是菩提心坚固。就象刚才说的阿底峡尊者修七支因果教授三年,菩提心生起,又修九年菩提心坚固,这个就是串修继续修,让他把他那个力量增强,我们平时修菩提心的时候,坐中是念诵,或者按照七支因果来观察来发心,我们观的时候比方说知母,真正要我们看到一切众生的时候,无论是人道天道畜生道甚至饿鬼道甚至于魔,都要想到他就是我们过去世的母亲,他只不过现在忘记了,我现在也忘记了,不是说回忆得起那种状态了,那么念恩的时候呢真正要想到自己母亲的恩德,自己母亲对自己的恩德,自己对子女的感情,或者身边的其他人那样,真正是投入去修,每一支每一支他都让他如量的生起,这样呢菩提心就能发起。发起来之后继续这样修,菩提心就坚固。包括我们在平时,生活当中观察都是我们修菩提心的时候。第二个呢就是说要经常亲近善知识,亲近已经发起菩提心,菩提心已经坚固的其他善知识,经中说,菩萨常得近佛,不退菩提心。所以菩萨如果经常亲近佛,那么呢他菩提心就不会退。常得见佛就不会退菩提心,那么我们现在呢,我们就要经常亲近已经先发菩提心,菩提心已经坚固的善知识,由善知识摄受的力量使我们的菩提心就不容易退失。第三个就是在有些时候有些众生特别顽劣,我们没有力量能够度化他的时候,那么呢暂时远离。刚才讲了嘛,菩萨退菩提心,大部分都是这种因缘,那么呢我们就要看看自己的力量有多大。自己能担得起多重的担子。如果说自己的心力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摄受力不足以度化他的时候,而他的那个烦恼还可能感染你的时候,那么这个时候暂时远离,这个远离并不是说舍弃菩提心,刚才我们说的菩提心要遍及于一切众生,哪怕是对魔都是要怀着菩提心,所以说并不是说我舍弃他,不利益他不度他,而是说度他的因缘没成熟,度他能力不具备,那么呢暂时远离等待机缘成熟的时候,一有机会一有条件的时候都要度化他。以这种心态暂时疏远,而不是从心里面舍弃对众生不救度,那么呢没有退失菩提心的过失,没有菩提心不真实菩提心虚伪的过失,但是呢使我们退菩提心的危险就消除了。所以说呢还有我们对待恶人怎么看,就是说除了对那些特别顽劣的众生暂时远离之外,我们还要纠正一个心态,第四个说是要纠正一个心态,对对此顽劣的众生,比方说对那些魔,怎么看待。一个呢就是说如果说我们心里对他生起嗔恨心他那么坏,这么不懂道理,这么不讲那个,唉呀简直给自己都一点余地不留,他就非要把自己地狱造那么坚固,然后就气他,气他就是生起嗔恨心嘛,然后呢这个我们的菩提心就要有问题了,所以说呢,我们要怎么样看待呢,打个比方,如果你的母亲得了精神病,你怎么看待,你会因为他。。就是说最慈爱你的母亲,她今天得了精神病的时候,对你的恩德特别重的母亲,她得了精神病的时候,你生她的气吗,你会因为她病态的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而和她计较吗?你和她计较你也成精神病了,你只会想到怎么想办法让她的精神病好。所以我们见到众生那个愚痴顽劣的时候,要这样看。好象他是一种精神病的状态,唉呀,他糟贱自己,糟蹋自己,那么呢是可怜他,是以这种方式来对待,比方说我们见到恶业的众生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见到恶业的众生,我们要想到,比方说我们刚才讲到,见到一只羊的时候想到,唉呀,这是过去世的母亲,她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了嘛,怎么堕落到畜生道里面了嘛,唉,这可能是前世为了我的原因,因为有时候父母为了子女呀,他都不惜造作恶业,只要认为对子女有好处,他说,可能是因为当时为了疼爱我为了利益我所以不顾一切造作了恶业,堕入恶道到现在还没有出来,我们现在的话怎么样才能帮他,比方说我们见到魔的时候,他非常的那种。。。就是说,他实际上他是被自己心态所困扰,想要,想要去那个,被自己的心态所困扰,想要去阻碍佛的事业,想要去恼害众生,这个时候我们就想到,唉,好象这个是自己的母亲,她精神失态了,她疯狂了,用这种心态去对待她,另外一个呢,就是说,我们要从果报上,造作恶业的果报上对他们生起怜悯的心,一般来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对一般的众生来说的话,那么是害怕苦果出现,造作恶因呢,那么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没看到因一定要成熟为果,那么作为菩萨来说的话,那么果报,苦乐的果报,他不畏惧,因为那是过去的因带来的,那么呢现在是能够消除业障,就消除业障,如果是定业难于转变,那么受报之后,它也就不再有了。而一旦造作了恶因,必然会产生恶果,产生苦果,所以说呢,对因是非常畏惧的。所以我们既然发起了菩提心,在坚固修菩提心的时候呢,我们就要以菩萨的心态看重这个因,当看见众生造作恶因的时候,我们要感到这个因是非常可怕,非常值得畏惧,想到他们现在这样肆无忌惮,恶业深渊今后是苦报无边无际,为他们今后的苦报而生起同情怜悯的心,我们普通人的心态都是什么呢,看见可怜的人的时候容易对他生起慈悲心,这个时候容易就是说不计较他为什么原因会遭到这样的罪,但是呢,只要他现在那么可怜,我们心里的同情心慈悲心很自然就容易生起,我们现在还没有,果报没有现前的时候,当他们心里不悔悟,固执地肆无忌惮地造作恶因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就以这种同情的心态来对待他,看待他,这样呢就能够使我们不起嗔心,而是怜悯心,慈悲心保持这个菩提心。另外呢,就是说修菩提心哪,可以多念诵一些经文。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