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圣诞节里说“洋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日就是“圣诞节”了。“圣诞节”的热闹气氛实际上已经持续了有半个多月,连北海这样的小城市也不例外;各个商场超市酒店都立着光彩夺目的圣诞树,圣诞礼品更是花样繁多,仅是圣诞老人的玩具,帽子,卡片就不下几十种。
“圣诞节”被有的人称为“洋节”。“洋节”在中国如此出风头,是让人带点情绪。于是最近有国内几所大学的十名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他们在倡议书中指出:“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最为直接和集中的体现,莫过于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号召国人“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这十位博士的爱国之心拳拳,让人感动;但说“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还是有些过,而且仅由“圣诞节在中国的悄然兴起与日趋流行”就做出如此的断言也缺乏根据。“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文学逻辑是合理的,作为实际判断的依据却极不可靠,因为没有一位果农在苹果树掉了一片叶子后就摘苹果。
其实,“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事近年来做了不少。祭孔,祭黄帝,读四书五经,演泰山封禅大典,等等,等等;自家努力做去就是,不必非跟“洋节”叫板。自己的端午节、中秋节“挺立”不起来,自家找原因,拿“洋节”出气也没用。
的确,“洋节”源自西洋,“圣诞节”本是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由于耶稣诞生的日子并不易确定,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罗马教廷规定每年的12月25日为圣诞节。因为传说耶稣是在夜间诞生的,所以24日晚又称为“平安夜”,而耶稣诞生的年份即为公元元年。大家都知道,公元常以A.D.表示(AnnoDomini的缩写,意为“主的生年”)。公元前则以B.C.表示(BeforeChrist的缩写,意为“基督以前”)。
1949年,我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决议就有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我国的记年就是这样与“洋年”接轨的,说起来新年元旦也是个“洋节”。如彻底“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是否也要屏弃“洋年”,以“孔子诞辰”记年;或效仿“中华民国”的方式,采用“共和国”记年才行呢?(如:今年是共和国57年。)

现今,在我国,圣诞节的宗教含义已经非常的淡化。俗话说,“懒人盼年,谗人盼节”。年轻人和孩子盼望有个热闹、开心、解谗的日子而已,难道博士们真的担心过“圣诞节”的人都被西洋文化的“狂风骤雨”席卷而去,皈依了基督教不成?
说起基督教,我还真佩服西洋传教士的执着。前些日子,我在博客里发过广西北海市老街的照片,其中就有一座百年历史的教堂。本月初我又去了北海南部的涠洲岛,没想到,在这个偏远的小岛上居然也有一座建于1863年的老教堂。你说说,这洋人的“文化侵略”够厉害的了吧?我问当地的居民,现在这儿还有信基督教的吗?他们说一个也没有了,这个教堂只是作为文物景点保留着,但岛上的“关帝庙”、“妈祖庙”却一直香火鼎盛。难道是有人对他们讲过“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我看没有,也根本不需要。
“不破不立”的思维方式有时是对的,有时就未必。我国五六十年代时可谓“禁了”西装,可唐装、马褂、旗袍也没有“挺立”;而韩国日本的民族服装一直“挺立”,西装也照样流行。所以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多下气力做自家的“立”的文章,少打一些“破主意”,才是正路。
所以我说,过个“圣诞节”没什么大不了的;就是商家有炒作的成分,也怪不得商家;因为这是“上帝”的意思,商家能不忙活吗?笔者虽年过花甲,今晚也打算去商场逛逛,和年轻人一起凑个热闹。在此也敬祝各位朋友们平安夜、圣诞节快乐!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