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再说“勾践故事与变态人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十。再说“勾践故事与变态人格”
我的短文“勾践故事与变态人格”发布后,在贵论坛引起不大不小的讨论。我自己感觉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再说几句话。
作为一名教师,我对学生有一种职业性的关注,总想帮助点什么,总想引导、纠正点什么,也知道是自作多情,多管闲事,可也改不了,这大概已经成了令人讨厌的职业病。
当我看到一个所谓“现代版‘卧薪尝胆’女孩住猪圈十四年励志”的报道时,我的职业本能恨不得叫我马上来到这个学生面前,把她从猪圈里劝出来,让她从这个心理误区中解脱出来,虽然我根本没有成功的把握。
我想起了将近三十年前的一件类似的事。
那时我在北京的远郊“密云师范”教书,当时化纤产品“的确良”刚刚上市,还很时尚,穿一件“的确良”衣服是许多女孩子的追求。一名女生用家里给她买“的确良”衣服的钱买了一些书和学习用具,这事情让学校知道了,要树立 “抵制资产阶级思想”,艰苦奋斗的典型。当时的工宣队让她写总结材料,她写了一遍又一遍,总是通不过,因为思想境界还不够高。最后在工宣队领导的提示下写成:“我要心怀世界,等全世界劳动人民都穿上的确良时,我才能高高兴兴地穿上它。”这个典型讲话在全校一播,学生里议论纷纷,那名学生成了怪人。结果“等全世界劳动人民都穿上的确良”的空头支票当然不必兑现,可在师范学校的几年里,她确实没敢买“的确良”衣服穿,因为怕别人的议论和嘲笑。这种舆论压力在她的心里造成的伤害可能是终生的。
这个有悖常理的高调本来事情并不大,但也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反把自己推到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我就想,这个三岁就“自愿”住进猪圈,发誓高中三年将继续住在猪圈房里,直到自己考上重点大学为止的女学生,是不是也遭遇了同样的,并非出自本意的强迫?而她自己将终生为这个付出代价?
孟子是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腹,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但孟子的意思绝不是矫情地作贱自己,而是特别强调人之常情:
“乃若有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并且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为仁义礼智之端。我怎么能够相信,鼓励“三岁就‘自愿’住进猪圈”的女孩家人乃至周围的人们,还有正常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我相信“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的美好比喻,却难以相信“猪圈励志”能够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

而且,我绝不认为那个越王勾践是现代人学习的榜样。对待历史人物虽不能苛求,但必须扬其糟粕。勾践那种丧失人格尊严的卑劣行径并不可取。听说现在有几个版本的勾践电视剧在计划拍摄;我不知道,当勾践的种种令人恶心的行为出现在荧屏时,将被美化成什么;是“英雄”还是“天下”?反正这类的电视垃圾是太多了。
有人会说,人家已经考上了地区的重点学校,你还瞎操心什么。
其实这正是值得操心的地方。重点学校尖子众多,当她发现别人不用“猪圈励志”,学习成绩也不错甚至还好于她时,她在心理上能够平衡吗?而别的学生将怎样看她?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高中的学习与初中相比,上了很大一个台阶,知识的密度和难度加大,不少初中学习不错的孩子到了高中需要有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卧薪尝胆”是手段,它的心理暗示或心理期待是成功,而且只能是成功。但在实际上,能否成功的变数很多。就拿考重点大学来说,不但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还取决于当地的教学质量,这是不能否认的很严酷的事实。可是“卧薪尝胆”,“猪圈励志”已经把人推上了背水一战的地步,别说是面对失败,恐怕都难以面对不是百分之百的成功(如不是第一名,不是重点大学)。这样的心理状态看似坚强,实际上是很脆弱的。
这是我们教育的误区,重分数而不重视健全人格的培养。而这个“猪圈励志”又把这个错误推到了极至。
我想来想去,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件事是个彻头彻尾的假新闻。或许当地就有猪圈和民房建在一起的风俗,虽然不符合城市的健康标准,在当地也不足为奇。那女孩三岁与父母分开住,与猪圈相邻也是再正常不过。某不良记者到此大惊小怪,硬要将此事和“卧薪尝胆”联系在一起,虚夸拔高之后,“猪圈励志”的报道就编出来了。
要是这样(宁愿是这样),那个孩子没大事,顶多向老师同学解释一下就行了。至于撒谎的记者,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我才不操那份心呢!(好记者莫怪。)
真要是这样,我以上的议论也就成了无的之矢,浪费感情了。但人非草木,岂能无情。尤其对一些有关学生的事我不想糊涂,总想说几句老师的老生常谈。虽是人微言轻,改变不了什么,但我想起圣经里的一句话:
我说了,我拯救了我的灵魂。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