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夏州之战(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十二章夏州之战(二)
嵬名阿吴的对手正是童贯,陕西六路宣抚使
自从当初在杭州试图结交并扶植蔡京上位失败后,他曾消沉了一段时间。
当他返回汴梁后,却惊讶地发现宫里的一切都已大变模样……那个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小太子,居然掌控了宫中最庞大的内侍势力!
了解此事的童贯,脑袋里面一下就想到了向赵佶告密,但是当他亲眼看见赵佶对赵桓的信任、溺爱后,却又放弃了这个打算。他很清楚自己也许能让赵佶猜忌赵桓,但自己却经不起赵桓的一击。在自己尚未得到皇帝信任时就招惹太子,那等于找死。
于是童贯携带着从杭州搜刮的字画,亲自跑到东宫求见赵桓,见了面便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投靠之意。
令他惊讶的是赵桓很爽快地接纳了他的效忠,并承诺帮助他前往西北监军。
这让童贯惊喜的同时,也暗自庆幸没有选择与赵桓为敌。于是他便成了赵桓伸向军队的一只手……凭借赵桓的支持和他本人的能力,他在短短五年间一跃成为了秦凤路宣抚使,成为大宋西军第一人。
而这一次,更是凭借自己立下的战功和赵桓在朝堂上的支持,成了西夏战役的总指挥官,身兼六路宣抚使。
这可不是之前碉堡之间的小打小闹,也不是与那些尚未开化的吐蕃蛮夷作战,而是要挑战拥兵五十万,西北霸主西夏啊!一想到自己将领兵十五万,去和西夏大战,童贯便兴奋无比。但是,临行前赵桓却在他热得快发懵的头上浇了盆冷水。赵桓竟然把韩世忠硬是塞给自己做了个武节郎,不仅如此,赵桓甚至还让了这个年轻人每十天密封一份战况报告送回汴梁!
这不分明就是不信任俺童贯么!
原本就看不起韩世忠这个小兵出生的军官得到赵桓的信任,如今更是把他恨到了骨子里。但是无奈,谁让他得到了可以直接密报赵桓的权利,也只能忍耐了。
在童贯的一声令下,十五万大宋西军,带着二十万民夫号称五十万大军分两路大举伐夏,一路势如破竹,沿途县寨纷纷被攻克。不过半个月的功夫,宋军东路十万人便已深入西夏腹地二百里,渐渐逼近夏州……
大帐内,早已站满了军人,他们围绕在地图旁,仔细地观察着地形。上首童贯魁梧的身材披挂着战袍,好不威风!
在他下方,则集结了大宋西军的精华;能征善战的宿将除了姚古、王厚、高永年率领西路军从秦凤路出兵外,基本上全部云集在了童贯帐内。这是自神宗五路伐夏失败后大宋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
“诸君请看!”
童贯把手指向夏州:
“此处便是叛贼之必守处,也是其腹心之地!此城乃叛贼少有之坚城,诸君可细想如何破之。”
“太尉,我军出兵至今,却至今不见夏人主力……若我军顿挫于坚城下,而敌军大队出现在我侧翼,则恐有被两面夹击之危险,太宗高梁河之败便是前鉴!”一名莫约六十多岁的将领疑虑道。此人便是以稳重老成著称的西军名将种师道。
“彝叔多虑了……这夏人已经畏惧我军威,某家估计叛军必然驻重兵于城内,绝不敢出城野战!”
一路的顺利让童贯冲昏了脑子,他不以为然道。
“莫将认为,彝叔所言有理。这夏人向来凶横善战,素来瞧不起我大宋,又怎会避而不战?此事必有阴谋。”另一名老将站了出来支持种师道,他便是西军骨干刘延庆。
见两名老将都反对自己,童贯不禁有些生气了:

“此事不必再议,诸君只要想好如何攻城便可以了!”
说罢,又温声安慰了几句。
眼见主帅如此,诸将只得遵命,抱拳之后纷纷离开了大帐。童贯有些扫兴地看了看那些离开时议论纷纷的将领,却发现还有一人没有离开。
“良臣,还有事么?”
此人便是童贯非常厌恶的韩世忠。若是往常童贯理都不会理,但无奈他这一次却得了赵桓的钦命,实在得罪不得。童贯不是一个喜形于色的人,他表面装作和善地问道。
“是的太尉……末将认为,种将军与刘将军所言未必无理……我军已深入敌境二百余里,后勤漫长。万一顿挫坚城下,又被截了粮道恐有崩溃之危啊!”
韩世忠有些焦急地看着童贯,他心中对接下来的战事非常不看好;一切都太顺了,一点都不像西夏军的作战风格……事有反常必为妖,这西夏人绝对会借用夏州做一些动作。
童贯一听还是劝告自己的话,脸色便是一沉。他略带责怪地看着韩世忠,道:
“良臣太过谨慎了,沿途所见叛军大都不堪一击,可见夏主李乾顺之改革已经不得人心,况且自从察哥吞没右厢军后,已经惹得叛军大族仁多部不满,正是我军速攻的大好时机啊!”
“而且……”
童贯把脸悄悄凑到韩世忠的耳旁,轻声道:
“某已得到夏州城内隶属仁多部的大户人家联名写的降书,一旦天朝兵临城下,他们就会主动献城!”
原来这夏主李乾顺自十六岁亲政后,便大力推行汉化,推崇儒教。这一政策在得到儒生支持的同时,也得罪了不少党项贵族。而李乾顺的异母同父弟弟察哥更是通过种种手段,以‘通宋’的罪名逼迫军中大将仁多保忠引退。这仁多族在西夏乃是和嵬名、梁氏齐名的大族,百年来更是牢牢地控制着右厢军。这一次家主被迫引退已经让西夏军不稳了,正是因为看中了这一点,赵佶才同意了赵桓发兵西夏的建议。
(西夏军制,将全国部队除却中央侍卫军外分为左、右厢军;也就是说在徽宗朝初期,仁多族掌握了西夏三分之一的部队。)
见童贯说的有声有色,韩世忠不禁对自己的判断感到动摇了……然而,他随即却想到这必然是圈套!
“太尉,此事绝不可轻信!”
“良臣不必再说了,某家心意已决!”童贯见韩世忠还是不开窍,心中大怒。
眼见童贯动怒了,韩世忠知道想劝说他回头是没用了。他暗叹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若是如此……太尉既然认定必然面对攻城战,可否调拨马军五千人与我?”
“所为何事?”
“末将自出征后便待在中军,尚未领兵……既然攻城,所需自然是步军。这马军嘛,还望借用,也好让末将攻略些村寨,讨些功劳。”
韩世忠的解释让童贯暗地笑了笑。原来是看没有立功,心痒了!不过一张口就是五千骑兵,这韩世忠好大的口气!要知道整个东路军骑兵也不过一万人,他一下子就打算要走一半?
“五千骑着实多了些,某家看二千骑正好了。”
“如此,便谢过太尉了!”
韩世忠也只得作罢。他朝童贯行了军礼,转身便离开了大帐。看着韩世忠的背影,童贯冷笑了一下;韩世忠呀韩世忠,这可是你自己拒绝了攻克夏州的泼天大功,可就别怪我不给你在功劳簿上记功了~
(由于西夏向宋朝称臣,所以在宋人眼里西夏是‘叛军’。)
(宋代尊称高级武将为‘太尉’)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