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思索(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母亲走后,茂盛又来到父亲亲手种的那棵老榆树下徘徊思考着。他问自己,人生四十年来到底在追求什么?
可是他的矛盾心理却让他无法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自从长大**,就渴望追求生活的伴侣,有的时候这种愿望强烈到了极点。可是每当这种愿望出现时,他会用自己的远大志向来与之抗衡。
这时候他的脑子中总会想起阿爸临终前的教导。阿爸的教导说到底,就是要自己读好圣贤书,踏上仕途路,为皇上和朝廷建功立业,将来也好博得个封妻荫子等等。
他知道阿爸的叮嘱是对的,为自己指出了一条光明的路。虽然走这条路非常艰苦,但它毕竟是自己唯一的路。放眼看这寰宇,空有一腔抱负而郁郁不得志者多矣,所以他也怀疑自己能否走上这条路并走到尽头。
他感慨光阴似箭,一转眼年龄都快到了四十。在这个年龄段上有谁不娶妻生子?可是他的心中却仍然把功名放在第一位。这功名二字与娶妻生子相比实在不可一概而论。他曾经有这样的念头,如果功不成名不就,他宁可一辈子不娶妻生子。他实在不忍心让心中的远大抱负付之东流。
为了功名,他手捧着书本三十年;为了功名,他可以抛弃一切;为了功名,他愿意舍弃幸福。
但是今天早上,他却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
推翻大清朝的起义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发生了,并听说全国各地都在起义。
这就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大清朝完了。
那么,大清朝完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
茂盛感觉到自己一生的梦想被毁灭了,科举仕途功名利碌之梦将伴随着大清朝的灭亡而毁灭。但是另一方面却也给自己带来了一种发自心底的兴奋。
这种兴奋到底是什么?他不知道。
思考了很长时间后,茂盛才想起用“解脱”一词来形容此刻兴奋的心情。
一想到“解脱”,他的脸上露出了苦笑。因为这个词毕竟和他过去的理想相差太远。试问一个饱读圣贤书并以匡世救民为己任的人,怎么会想到“解脱”?
他没有脸红,因为他又想到了“变则通”的道理。
身逢时代变更,不作此想却又当如何?
此刻他想起了“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名言。他扪心自问,自己能做到视富贵权势如粪土,处贫寒困苦而志坚吗?
那么随着心中梦想的逐渐破灭,摆在面前的生活之路究竟该如何走呢?
这时他想到了自己开的“信书室”,想到了自己卖字卖画、替人书写信件的营生。

一想到了这一点,他立刻心安理得了。
他确实有点得意。因为这几年他的营生做得有声有色,他的“信书室”也开始远近闻名。不光是那些不识字的穷苦人上门,就是一些有钱人也常常光临。
他的脸上露出了笑意。因为他在营生中处处表露出一种仁爱之心,积德行善。时逢穷苦人找他写信却拿不出银子之时,他总是一笑了之、分文不取。
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为了履行“仁者爱人”的信条,并不是为了沽名钓誉,留下个好名声……。
转眼又是数月过去了。
随着形势的变化,茂盛的脑子真正清醒了。
在这几个月中,茂盛走出了自己的书屋,开始关心时世的变化。
他每天到外边去打听消息,这才确信统治中国三百年的大清王朝已不存在了。
他听说北京皇宫中的大清皇帝带着朝廷中的大小官员逃到关外,革命军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现在又出了个新皇帝名叫孙中山,不过名称上不叫皇帝,而叫大总统。他还了解到中国的年号已改称民国,统治中国的是国民政府。新的国都设在南京,而不是原来的北京等等。
这些情况摆在面前,让茂盛的科举之梦彻底破灭了。
他终于完全清醒了。
那一天,茂盛把阿妈扶到了堂前的滕椅上坐下,正想和阿妈说说外边的局势。
谁知刘丝却笑着摆了一下手,让茂盛也坐下。
茂盛坐下后,刘丝用手指着堂前案桌上的摆设,问道:“儿啊,你知道大堂案上摆着的这些东西有什么意思?”
茂盛楞了一下,摇着头说道:“阿妈,案上放着钟和花瓶啊,这都是您老人家放的。您将这些东西放在案头,肯定代表着什么意思,但到底是什么意思却从来没和我说过啊。”
刘丝点了一下头,说道:“我的儿啊,家中许多事情,也包括这些小小摆设的意思,都应该让你知道和了解。所以今天阿妈想和你多说一会儿话。”
茂盛感到奇怪,说道:“阿妈,您今天好象有很多的话要和我说。我去给您沏杯茶,您边喝边说好了。”
茂盛起身为阿妈沏好了茶,端到她面前的茶几上,这才坐下。
刘丝却朝门外看了一眼。说道:“儿啊,你再到院里看看,我们家的院门有没有插上门闩。”
茂盛从没有见过阿妈如此小心。见她如此小心,便知道肯定有重要的事情要对自己说。于是便来到院中检查了门闩,才回到堂内坐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