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度日(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刘丝的记忆中,一个女人所应该有的东西她都有了。但让她最不能忘的就是和丈夫一起生活时那种相爱的感情,她认为这种感情才是天上人间至深至爱的感情。人的一生有过这样的感情,她感到知足了。
可是刘丝也时常感到悲哀。她所悲哀的就是朝廷审讯杨乃武一案所带来的灾难。一想到那个悄然无声突然而至的灾难,她就感到无比的痛心。
刘丝在心痛之余时常扪心自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灾难,为什么这个灾难来得如此迅猛?但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和贤妻良母,实在是无法解释这个问题。于是她只有怪自己的命,怪自己的运,怪那个纠缠着自己的晦气。
每当想到自己的命自己的运和那纠缠着自己的晦气,刘丝的内心深处就会出现一种无可明状的痛苦。这种痛苦能够让她好长一段时间无法思考,无法集中精力。
但是生活总是要过下去的。
刘丝始终认为自己有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力量,而这个力量就是自己的儿子。每当看到儿子茂盛,她就自然而然地把所有的苦和泪都咽进了肚子。
在她的眼里,儿子就是她最大的希望,也是许家的希望。有了这一希望,那些痛苦、无助和贫穷都是渺小的。刘氏咬紧牙关省下每一个铜板供茂盛读书。
既是这样,家中的银子还是用完了。在情急之下刘丝想到了自己住的宅子。于是她将宅子一分为二,前院住人而后院出租,用租金来养活自己和儿子。
生活虽然清苦,有时勉强度日。但看着儿子茂盛志向远大奋发读书,她感到心中无比踏实。
为了实现丈夫的遗言,刘氏对墙壁中的秘密始终保密,在儿子的面前也不敢有半点透露。
细心的刘丝通过几次试探,发现茂盛并不记得小时候所发生的这件事情。所以在茂盛的面前她从不提这件事,因为她怕茂盛知道这事后会产生一种占有**。在刘氏的观念中,任何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都是败家的行为。
刘丝读书不多,但她的头脑中却始终记得一句老话,就是“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刘丝虽然是个妇道人家,但却明白许多男人也不一定明白的事情。她通过看戏、交谈和观察,也明白江山代有才人出的道理。知道真正有出息的人才不一定都来自富家子弟,而富家出的最多的却是纨绔子弟。她也亲眼所见那些纨绔子弟大都不学无术、吹牛撒谎、挥霍无度。一旦将家产挥霍完后就会贫穷潦倒。富家子弟一旦到了贫穷潦倒之时,倒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家的子弟。所以刘氏实在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纨绔子弟。
茂盛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他从小读书练字,到长大**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而且字画的功底也为人称颂。
**后的茂盛看到家中贫困,于是便想出了个主意。
一天,他找来了几个工匠,在自己家的院门口建造了一间小小的店面,然后在店门上挂上了“信书室”的招牌。
从那天开始,他每天总用半天的时间坐在店里,替别人代写书信或对联什么的,有时还为别人画画。
别看店铺小,由于茂盛为人诚恳老实,收费也很低。所以上门来的顾客还是不少,生意也还过得去。
茂盛本不是营生方面的人才,对如何多赚银子并没有多大的理念。不过他看到自己的才华能在这间小小的店铺中得以舒展,同时又能赚进银子养家糊口,这样一举两得的好事让他乐此不彼。
从这个时候开始,刘丝就不再为家中缺少银子而烦恼了。不过她却要为茂盛的年龄一天比一天大而担心。因为茂盛和他阿爸年轻时一样,长着死脑子和一根经。他认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是走科举仕途之路,而没有其他的选择。
茂盛从小心存雄心壮志,读书自然很认真刻苦。可是每次到了乡试,他就闯不过这一关。虽然屡战屡败,但他咬紧牙关不放弃,认住目标不回头。

有时候,刘丝也想劝劝儿子,让他暂时停止读书。因为她看到茂盛的年纪都快到四十了,盼望儿子早点娶门媳妇成个家。可是每一次话到口边,她的脑海中总会出现原先住在隔壁院子中的董老秀才。那老秀才不是年纪已过五十时才考上了进士,做上朝廷的大官。
刘丝一个人呆呆地想着这些陈年往事,想着自己的心事。不知不觉中太阳已高高的挂在了半空中,那强烈与柔和同存的光线照在她的眼睛上,这才把她从回忆和思考中拉了回来。
她站起来朝儿子住的房间看了看,见那门还紧闭着。估计茂盛还没有起床,于是她便拿起了扫帚打扫着庭院。
扫着扫着,刘丝突然听到院子的门轻轻地响了一下。她转眼看去,却见茂盛从门外悄悄地走了进来。
茂盛轻轻地关上院门,走到母亲的身边小声地问道:“阿妈,昨天晚上您老人家可听见什么了?”
刘丝摇着头说道:“没有,阿妈什么也没听到啊。阿妈耳朵背了,平时你说话声音小一点,我就听不见。”
说到这里,她的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问道:“怎么了?昨天晚上发生什么事了?”
茂盛搀着母亲进了屋,将她扶到椅子上坐下。说道:“昨天夜里我被街面上‘乒乒乓乓’的枪声和喊杀声惊醒了,那枪声和喊杀声好一阵子才过去。后来又听到一阵阵的脚步声和吆喝声,好象有大队人马朝北面开过去。”
刘丝心中一惊。问道:“儿啊,你当时就没有到门后偷偷瞧瞧,看看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茂盛摇了摇头。说道:“我没有这个胆量啊。现在打仗用的都是枪,子弹可不长眼睛。我们家的木头门又如何挡得住子弹呢?为了看上一眼而冒挨枪子的风险,我看犯不着。”
刘丝说道:“我儿说得对,还是小心为妙。”
茂盛又说道:“这些向北开去的大队的人马整整折腾到五更才走完。今天一早我听大街上还平静,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就偷偷溜出去瞧了瞧。”
刘丝问道:“儿啊,你都瞧见些什么?”
茂盛说道:“我出门没几步就瞧见了地上有几滩子血,那血又浓又黑,看了一眼就想吐。”
刘丝说道:“看来昨晚那街上是真打过仗了。”
茂盛说道:“我见街上除了几滩血迹外,并没有其他的痕迹,于是就跑到吴山脚下。那地方人多,都是些锻炼身体的老人。听他们议论说世道要变了,昨天晚上进城的兵是一支起义的军队,他们已经占领了杭州。”
刘丝听了吓了一跳,脸色都发白了。说道:“这不是造大清朝的反吗?那可是死罪,要杀头的啊。”
茂盛说道:“听那些老人说,昨天晚上清朝的那些官兵打不过起义军队,所以城里的文武官员都带着自己的人,在五更时候出了城门向北面逃去了。”
刘丝想了想,问道:“如此说来,现在的杭州城已经落到了起义军的手中。”
茂盛说道:“听那个长着长胡须的老人说,天刚亮时他从杭州巡抚衙门前走过,看见那杭州府衙门口站着的都是身穿土黄色军服的兵,这些人的头上都戴着帽子,没有辫子。”
刘丝笑了起来,说道:“那些新军头上戴着帽子,又如何能看到辫子呢?”
茂盛摇着头说道:“阿妈,你不明白。那有辫子的,就是戴着帽子也看得出来。听那老人说,这些起义军都剪着短发,而且……。看样子,他们是真得要和大清朝干上了……。听说那武昌、广州、福州等全国大城市,都出现了推翻清朝的起义军,”……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