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岁月的记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天,又是中秋了。
我去乡下看望一位朋友,行至途中,儿子累了要休息一会,刚坐下来,就指着面前的红籽丫问:“妈妈!这是什么?”他妈说,那叫“救命粮”。
“为什么叫救命粮?”
“因为红籽可食用,饥饿的时候,能充饥,救活人的细命……”
提起救命粮,我就想起三十年前那个艰难的岁月,这是我心中难以忘记,最深刻的记忆。
一九七六年,家乡受了罕见的旱灾,灾情十分严重,大队的广播天天在喊:“坚持抗旱,排除万难;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但是干旱的时间长了,吃水都成问题,哪里又抗住旱?
秋收到了,队里男工妇女们天天间割“怀胎草”,大家都懒心无肠,怨天尤人,农民辛勤的汗水,都化作了失望与忧愁。
秋收的成果按“人七劳三”分享,我们家七口人,共分得玉米八十斤,秕谷六十斤秕谷,面对杯水车薪的收获,母亲感到生活的艰难。
不久,第一批救济粮和回销粮下来了,大队的口号是:保证群众生产生活正常运行……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有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可是队上贫困大,安排只能是“遍地开花”。
家里十分贫穷的吃救济粮,其余一律吃回销粮(要用适当的钱购买),我们家是救济粮,待队上分下来时,结果仅得三十斤玉米。顿时,那片生活艰难的愁云,又暗淡了母亲的心灵,难关如一块石头,死死压在母亲的心上。
还有一个星期,就是中秋节,母亲叫父亲去赶县城,目的是让他去买粮食,打发无米下锅的日子。
父亲坐到灶头边,十分发难,可是面对母亲的建议,他内心很明白,不去又不行,去又用什么去买?一分钱也没有,母亲从父亲的脸上读出了内心的困惑,叫他老(扛)板子去卖,于是父亲现去砍了一棵柏木树,请幺叔帮忙改板子。
月光透寒,秋露满天。
凌晨,父亲扛着四块板子出发了,母亲的心也跟随父亲上路,她的瞌睡早被寄予买粮食的希望倾洗,无法入睡,随父亲起床,砍猪草、打鞋底、补衣服一直到天亮。
母亲为了父亲赶场回家,做好夜饭,用不到一斛数量的豆子做渣豆腐,名上是渣豆腐,实际全是萝卜菜叶,豆腐还未做好,母亲已经打发我到彬树堡上看了三次,想用父亲买回的粮食,煮一餐好点的夜饭。
夜幕降临了,父亲还没有回家,当母亲再一次听我说,父亲还没有回来时,她失望道:“是板子没有卖?还是……”母亲只有不情愿地将红苕倒在渣豆腐中。
油灯早上,母亲一直在聆听父亲回来的脚步声,屋子在暗淡的灯光中显得格外寂静,等呀,等呀……终于,父亲回来了,母亲面对父亲两手空空的现实,一切希望与他随同带去的粮袋子变成了回首的遗憾!
父亲额上的汗水像浇水一样,不断淹没憔悴的脸,在昏暗的灯光中透出内心的悲凉。
母亲问:“是不是板子没有卖?”
听父亲道来,板子卖了,但卖得特别晚,早些间都无人过问,后来是一个老汉买去的,那老汉也不是有意要买,而是路过时,发现别人都在赶着回家的路,而唯有父亲还在夕阳下守住四块板子。

老汉从父亲口里了解到,家里还在等着买粮食回去下锅,于是处于同情,用六块半钱买下了,父亲揣着夕阳,急忙赶着回家的路,一天水米未进。
民间传说:“中秋不推豆腐,老鼠子要啃**。”我虽然不知道这话的真正含义,但从每一个字符中,是乎也明白了些什么……
中秋节到了,照常理应该吃一顿豆腐。可是那年中秋节彻底打破了常规,不要说豆腐,连米饭都没有吃上。节日夜晚,母亲用干苕籽、秕谷、参合红籽磨面做成了苕粑,另外还煮了一锅无一点油腥的酸菜汤。
月色如银,无酒有汤。
全家人围在院子里吃苕粑,苕粑圆如明月,一口苕粑一口汤,浓浓的酸涩中夹着淡淡的甜味,同时又透出谷糠的清香,吃苕粑偿月亮,喝酸汤饮月华,依然渡过了一个原滋有味的中秋节。
平时,母亲总是想方设法在锅里添加一些辅粮和菜叶,尽量让我们吃饱。为了日子,母亲叫我们上山打红籽,那年算好,山上的红籽较多,我和大哥每天要打三畚箕,红籽晒干以后,混合苕籽磨面做苕粑、擀苕面条、煮粥、参合包谷面煮饭,每天都是红籽的日子。
红籽生熟可以吃,有时在山上饿了,就直接吃生红籽,母亲常常一日两餐忍嘴不吃,让给我们吃,饭后咀嚼一些干红籽就过一顿,红籽真的成了救命粮。
要过年了,季节的改变意味着岁月的轮回,盼望好运来临,想稀饭成为干饭,红籽和苕面成为包谷和大米,当然最渴望还是大米。
最想过年的是我,因为过年能吃上好的生活。一个月前,我就在倒计时,嘴里念着:“还有一个月、二十天、十天,只有五天就过年了。”
最担心我们家过不起年的是外婆家。年前,外婆来接我们去她们家过年,母亲却坚持不去,母亲信守“叫花子有一个年过”的说法,过年后,去拜年,又是另当别论。
外婆放心不下,于除夕前一天,叫外公给我们送来了一些过年的东西。
其实,对于如何过好年,母亲也作了一翻准备,用五斤小麦磨浆炀粉,算作过年的“绿豆粉”,将一个星期前队上分下来的糯高梁磨成汤圆面,另做一些红籽粑,加上上级供应的一斤四两白糖、一斤白酒,以及外公背来的一块肉,七拼八凑,总算熬过了年关。
我们的生活一直在外婆家的照顾中度过,走外婆家,我很喜欢,因为……“初一儿,初二女,初三初四干儿子。”母亲也按照习俗,于正月初二带着我去外婆家拜年,外婆尽量给我们做好吃的饭菜,然而好景不长。
正月初七,外婆生病了,不到十天就去世。那天,我深深地记得,是大雪纷飞的日子,临走前,我像一片孤零零的雪花,飘落在她的床前,她拉着我的手,道:“乖!一定要勤快(勤劳),人要有志气!穷身不穷志……”
外婆永远地走了,在我成长的记忆中,外婆的话一直留在心里,成为人生的精神动力。
透过岁月的记忆,如秋天的红叶,秋越深,叶越红,红叶漫过秋天,一夜寒露收藏,缕缕阳光翻晒,不断折成心灵的希望。
2006年3月30日完稿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