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仙游记》29、白娘子访查后代“大炼钢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白娘子和小青在各处漫游了近一个月,又来到了她子孙繁衍生息的地方——红旗公社许家庄大队所在的县。她俩走访了县、社、队各级干部和社员,了解到当地大炼钢铁的情况:9月17日,县委发布指示《放手发动群众,保证完成钢铁生产任务》,提出当年全县建起炼钢炼铁炉3000个,保证完成生铁4万吨,争取10万吨。
县委何书记为首,成立钢铁技术指挥部。突击建起土高炉3768个,小高炉25座,对外号称5000土炉;建炼焦炉894个;全县80多万人,投入大炼钢铁劳力18万多人,后增至30万大军;炼钢铁需要运矿石、燃料,县委书记挂帅,又成立起7万多人的运输大军;2500名干部投入钢铁生产第一线,对外号称4000干部上火线。县委委员分头坐镇小高炉,其中15人声称成为能装炉、能扯炉风、能配料、能看火色、能看铁水、能治炉病的炼钢能手和专家。
18万多钢铁大军,全部按军事编制,编成师、团、营、连、排、班、集中餐宿,日夜苦战。到10月10日,当地报纸报道:全县已日产烟煤8150吨,炼焦2080吨,产铁300吨等。
日期一天天逼紧,任务拖了一大截,县委领导怕落后挨批,急得火烧眉毛,群众可就遭了罪。10月,县委规定,3000土炉产量定额要翻番,苦战大战,加班加点,拼死也要拿下3000吨。
一声令下,雷厉风行。所有的土高炉一律连轴转,白天干了黑夜干,一天干三班,甚至有一连五天不睡觉,搞连轴大会战的。炼钢前,“钢铁战士”精疲力尽,困得人仰马翻,烤得皮焦肉干,钢钎抬不起,装料举不起,风箱拉不起。钢水,还是滴水不见。
完不成任务,干部急红了眼,皮带抽,绳索捆,大棒打,梁上吊,一时打人成风。
花楼公社的一个小土炉群,一天就有27人被打。双江运输营,完不成任务罚跪、挨打、吐唾沫、脸上抹屎。红旗公社跃进煤矿,全矿不到200工人,挨过打的有60人。

至于“土法上马,就地取材”的小土高炉,作孽更深。
砌炉的砖,靠拆民房,炼铁的原料,是社员的生产、生活用铁器。先是号召大家献“爱国铁”、“跃进铁”,后来干脆组成抄家队伍,见铁器就抄。好端端的铁锅,砸碎了收走,锄头、镰刀、钉子、铁锤、犁头、耙齿,统统仍进炼铁炉。
大炼钢铁,遗祸最大的就是对森林的大破坏了。历朝历代,本县山地、丘陵地区林林茂树密。清代光绪年间有林地317万亩。县西南层峦垒献,弥望青葱,松杉大者可作栋梁,运销靖港、长沙等地。而大炼钢铁来了一个一扫光。土高炉一开火,煤炭坝等小煤矿的煤不能满足供料,县委决定毁林炼钢。1956年,全县有林面积125万亩,覆盖率为28.6%;到1960年,经过大炼钢铁和食堂烧材,砍伐立木160多万立方米,有林面积只有57万多亩,覆盖率下降为13.1%。加上村头路边、房前屋后的树木,各家木料,房料家俱等,全民大炼钢铁,全县18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化为乌有!青山绿水的大地,变得山秃岭光,荒山面积达68.54万亩,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无雨天旱缺水,下雨泥浆滚滚。
花楼公社周家老屋始建于南宋,屋后花苑有一对古茶花树,几百年枝繁叶茂,盘根错节,名传乡里。土高炉要炭,几个人上去就把它砍了。
全县30万青壮劳力“大战钢铁前线”,收秋生产多为妇女、老人、中小学生承担。更因劳力不足,有的红薯烂在土里,有的晚稻在田里过冬。糟蹋粮食很多,丰产没丰收。
小青问一位妇女:“这么多粮食糟蹋在地里,来年怎么办?”
妇女不屑地说:“那有什么!粮食收的多,也被公社给调走了;粮食收的少,公社也会从别村给调来。反正有**食堂,总会有饭吃!”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