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仙游记》13、白娘子采访红旗公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白娘子和小青驾起祥云来到洞庭湖畔,按落云头变成了两个漂亮的女记者,进入了某县城。
县城里街上所有墙壁都用石灰刷得白白的,写了大字标语或画上了漫画,什么“总路线万岁!”“大跃进万岁!”“人民公社万岁!”“十五年赶超英国!”“一天等于二十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标语口号比比皆是;猪比象大,稻穗冲入云天,一条船载着一个大红薯,一个巨人开山挖河、龙王抱头鼠窜等漫画到处涂鸦;高音喇叭时而播放豪言壮语,时而播放、革命歌曲:“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我来了!”“三面红旗万万岁!……”“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五八年那个呼嘿,大跃进那个呼嘿!……”
白娘子和小青来到县城中心的大礼堂,她俩施展隐身术进去一看,这里正在召开“迅速建成**人间天堂”的动员大会。
只见一位官员慷慨激昂地在主席台上讲话:“**就是共产共居,消灭家庭,不分你我,大公无私,有饭大家吃,有钱大家用,有衣大家穿。生产自动化,机械化,各尽其能,各取所需,无限美好。**就是天天鱼肉不断,餐餐大米白面,饭后吃水果,出门坐轿车,生产自动化,吃饭不要钱……。**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公社姓公,公就是共,共就是公。****,不共产,还是什么**;不共产,还能进什么天堂!**是伟大神圣的事业,跑步进入**,早日让全县人民享上**人间天堂的宏福,是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
县委向全县干部群众提出了总动员的“战斗口号”:“人民公社是金桥,**是天堂,金桥越走越宽广,踏上金桥进天堂”。“苦战一月建**民公社,三年进入**”。“人民公社一大二公,越大越公越高级”。“坚决实现公社化,不化不行,非化不可,化得越快越革命”……
一个生产队干部模样的年轻农民走上主席台讲话,他对着话筒喊道:“什么是**呢?**,各取所需。一天到晚,三餐好饭。有酒有肉,满嘴流油。夏凉冬暖,绫罗绸缎。花园楼房,电灯明亮。机械电气,庄稼自长。进出车子,游玩四方。废除家庭,儿子公养。姑娘漂亮,大家共享。**,人间天堂!”
会场响起了一片热烈掌声!
最后,县委公布了《县1958~1972年向**过渡纲要40条(草案)》。它是这样规划从社会主义向**过渡指标的:“到1972年,全县平均亩产粮食3万斤,总产120亿斤,人平粮食产量1.2万斤,大豆100斤,食油120斤,食糖160斤;在生活标准上,实现每人每天有细粮1斤,肉0.5斤,豆制品0.5斤,蔬菜2斤,食油1两,水果1斤,鸡蛋2个,食糖1两;在文教卫生上,实现每50个人口中有一个高级医师看病,全县城乡人民普及高中教育;在体育事业上,要培养运动员20万名,其中1万名要达到国际水平……”
白娘子和小青目瞪口呆。啊!江南的**原来是这样子!
她俩来到县委宣传部,说明要去公社采访。接待她们的宣传部干部介绍说:“你们去红旗人民公社吧。那里是县委搞的试点。”说罢,就写了一封介绍信递给了小青。
姐妹俩来到红旗人民公社,一位副社长热情接待了她们。一听说她们是记者,就眉飞色舞地侃了起来:吃、喝、拉、撒、睡,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所以,我们公社强调要办好食堂,实行供给制。我们公社是每个生产队办一个食堂,食堂是“吃饭不要钱”,只要是食堂的饭菜,社员是各取所需,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爱吃多少就吃多少,敞开肚皮吃。我们公社对每个社员实行“十八包”:包吃,包住,包穿,包工资,包看病,包教育,包养老,包看戏,包丧葬,包婚嫁,包剃头,包洗浴,包接生,包抚养,包来客……。我们公社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生活越过越高,穿衣越穿越俏,工资越拿越多,老婆越娶越好。很快就要进入**社会,嘿!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高楼大厦,用的是电灯电话,坐的是汽车飞机,生产生活全部是自动化……”。
“食堂需要大厨房、大饭厅,哪里来的房子?”小青问道。
“哈哈!记者同志,你们有所不知,我们房子有的是!”这位副社长介绍起房子的来源:搞**,就要废除家庭,彻底消灭私有制,铲除农民一家一户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权,培养**的公有观念。县委提出一句响亮的口号,叫做“兴无灭资,打烂坛坛罐罐,轻装进入**”。
按照“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要求,我们县的社员全体被编入军事化组织,县上设师,公社设团,管理区设营,生产大队设连,小队设排。青壮劳力为“正规军”,赋民兵荣誉称号。老弱病残幼进幸福院、敬老院、幼儿园、托儿所,妇女劳力编入杂牌军,称花木兰,穆桂英连等。这些编入军事化组织的社员,他们按连、排集中居住,统一睡大统铺。男女别营,夫妻分居。社员家庭一律被拆散,家中的房屋财产,统统充公,彻底共产。
社员的财产,社队用得着的,抬着就走充公;派不上用场的,能烧的就烧,烧不了的就打碎,取“打烂坛坛罐罐,轻装进入**”之意。

“社员的房子归公了,办食堂还发愁房子么!”这位副社长有些洋洋得意了,“好一些的大瓦房,被用作社队的办公楼。县委宣布实现“白屋化”。公社、大队、生产队都要有办公楼,并要粉刷成白屋,以便刷标语,搞宣传。此外,**农业大学、福利院、敬老院、幼儿园、临时医院、社办剧团等等新办单位用房,一律挑选好屋。”
“空出来的房子留作何用?”白娘子问。
“哈!剩下的房子都拆掉积肥了。”副社长说得很轻松。
积肥拆茅屋、拆陈年砖瓦屋。“大跃进”农业“以粮为纲”。俗话说:“粮食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县委领导人决定在全县“大打尿湖粪海的人民战争”,社社推广,队队实行。
“什么叫‘尿湖粪海’?”白娘子问。
副社长说:所谓“尿湖粪海”,就是把农民住的茅草屋顶拆下来,浸在堰塘里,泡出酱色的猪牛粪似的臭水来,把人、畜粪尿掺进去,就成了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造肥料”。池塘里的肥水,正好放积肥“卫星”。再打开池塘涵口,把粪水放进田里,或用水车车进田里,又叫做“技术革命结新果”的“自流灌肥”。拆茅屋有个新名词,叫做“茅屋洗澡”。拆顶的茅屋,土墙砖砸碎担往田里作基肥。
“食堂吃饭不要钱,敞开肚皮吃。哪里弄来的东西呢?”小青问道。
“共产了呗!社员家里的粮食蔬菜、猪羊鸡鸭都归公社了,食堂还发愁没有吃的?!”副社长觉得小青问的问题太幼稚可笑。
食堂的一切来自于共产。哪家的房子大,干部看了满意,马上指为食堂,户主往外搬。社员各家各户家中的柴、米、油、盐、存款、积粮,锅、盘、碗、盏、水缸、瓦钵、蔬菜、鸡鸭、猪羊,凡与吃字有关的一切生活用品,统统充公,不准私藏。有抗命藏匿不交者,一律斗争。不交就搜,搜出来就批斗户主。公社出动武装民兵真枪实弹挨门逐户抄家查粮搜物,闹得社员白天心惊肉跳,晚上常惊噩梦。等到彻底实现了“军事化”,拆散了家庭,男女分住“集体宿舍”时,也就免去了进户搜查的麻烦。社员的鸡鸭猪羊分别进了公社、大队、生产队的“万(千、百)只”鸡场鸭场、“万(千、百)头”猪场羊圈,食堂随吃随取。
食堂设管理委员会,由抓生活的队长和食堂会计统管,下设炊事班、种菜组、养殖组等若干生产作业组。一个食堂操忙的劳力,至少占去该食堂劳力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烧火的,拾柴的,煮饭的,种菜的,打杂的,挑水的,管理员,七七八八一大堆,大都是干部家属和亲戚。食堂的人能够多吃多占,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肥差事。
社员一律吃食堂,公社、大队干部吃机关食堂和干部食堂,有的生产队干部在大食堂中开小灶。正所谓:同是一锅**大锅饭,饭分九等,菜分十色。
这时,有人来喊副社长开会。副社长打住话头,说:“我让小王领着你们到‘万头猪场’看看吧。”他叫来一个女青年,吩咐之后,对白娘子和小青说:“参观完了,请把我们公社在报纸上吹吹呀!”
白娘子和小青来到公社的“万头猪场”。猪场占地好大,一排排草草建成的猪舍,猪舍里有各种各样的猪,一群穿着工作服的饲养员在忙碌着。
小王姑娘介绍说:县委下令,全县大办“公社万头、大队千头、生产队百头”的集体化养猪运动。社员家里养的猪全部充公,赶到人民公社的猪栏里。修猪场用的建筑材料,全是民房拆来的砖、瓦、木料。社员私人不准养猪。红旗人民公社从社员家里“共产”赶来300多头猪,拆房圈地,盖起了猪场。在县委领导人亲临指挥下,红旗公社宣布建起了全县第一个“万头猪场”。
白娘子惊羡地说:“哇!好大的猪场啊!”
小王姑娘说:“我们比不上明楼公社,人家明楼公社修建了‘二十五里猪城’,用去劳动日54000多个,拆民房1994间,占用水田和旱土3334亩。方圆几十里,好不威风。这都是县里发的红头文件上写的。那个公社的书记成了大红人。”
小王姑娘介绍说:“大跃进”放“卫星”也放到猪身上,红旗公社的“肥猪卫星”声称一头重量几千斤,叫“牛精猪”,是牛与猪杂交生下来的。报纸以《红旗公社试验培育“牛精猪”成功》为题的文章进行了报导。文章中说,红旗公社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成功地使母猪怀孕受胎,出生的小猪有牛的体型和特点。
小青想要看看“牛精猪”。姑娘说,大猪已经调到省里去了,这里只有小猪。白娘子和小青看了几只“牛精猪”小猪,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原来这“小猪”也有普通的肥猪大,每头约有几百斤。
小王姑娘还悄悄告诉小青:公社和县里一开会,总是向猪场拉猪,杀猪会餐,改善生活。有的公社和大队书记觉得肚里油水不足,找上几个干部,“研究研究工作”,一张二指宽的纸条下去,猪场还得赶紧把猪杀好运来,干部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好不快活。
白娘子和小青参观完“万头猪场”,想到村里采访。小王姑娘说:“你们去许家庄大队吧,那里的食堂办得好,你们正好到那里吃午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