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铸造兵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青风上任的三把火,第一是青风让铁郎和布什成立了一个研发部,专门吸收具有制造特长的人加入,负责各种器具的生产克里斯成立了财政部,由狐族协助主管整个领地内的各项收入支出。里根带着一些猫族的精锐成立了一个暗麒麟部队,将来负责暗杀和情报的收集。
二是青风让三位族长替他大量收购四级魔兽铁甲战牛,这种魔兽青风骑过,皮厚,防御好,有一定的攻击力,速度也不错,耐力更好,是骑兵的好坐骑!本来青风没有考虑过这些,但是自从上次见识到了狼人的骑兵以后,意识到了轻装骑兵防护差的弱点,他就有了建立一支重装甲的骑兵队伍的想法!这铁甲战牛虽然没有三级魔狼跑的快,但是胜在耐力好,牛头人的巨大身躯骑上以后对它的行动也没有什么影响!对上人类的重装甲骑兵也不至于吃亏!
三就是青风现在可以酿酒了,这可是一个可以生财的买卖,精灵族的水果酒是人类国家上层才能享受的奢侈品,牛头人和矮人喜欢烈酒,所以在酿酒上很有造诣,如果能征服火山群,从火山群中开辟出一条走私商道来,将特产运到落基王国去,能换回大量的金银来。
四是青风把中国古代床弩的巨弩设计图给铁郎他们看了,铁郎在震惊之余也提出了几个问题,一个就是制作这种强力的巨弩材料特殊,不能用平常做弓箭木料,需要一种叫胡木的材料,这种木料生长在极寒之地,荒野之地没有,但是在高耸的火山群中可以找到。二是由于这种巨弩力量很大,普通的弩弦根本经不住如此巨大的绷力!最好是用一种五级水系魔兽角蟒的筋,而这种魔兽落基山脉里就有,但是它们是群居动物,经常几十上百只的聚集在一起!普通战士是根本对付不了的,所以青风只好自己动手了,只不过要等到铁郎处理一些这段时间积攒下来的事情后才能成行。
青风闯入落基山脉中已经几天了,制作巨弩的胡木已经砍伐的差不多了,这种木材在外界的价格贵的让青风都觉得吃惊,一方的胡木贵达三十金币!相当于三百个银币,三万个铜币了!而铁甲战牛的收购工作也在各族的帮助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经有二百头左右。平均三百金币一头,一共用掉了六万金币!要不是青风精通制造各种的魔法饰物、卷轴,时不时的制作出一批来补贴,这些足够使青风破产了。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前世李玄雷背后有整个超级大国做后盾,什么时候缺过钱?而战争拼的就是钱粮、人员,处处烧钱啊!
巨弩是青风教给矮人们的,但是当他自己看到实物的时候,一样被吓了一大跳!
足有两米长的弩身上散发着胡木特有的黑色光泽,角蟒的筋被矮人用特殊的手法处理过以后也变成了暗黑色,和胡木弩身搭配在一起显得异常和谐。铁郎拿来了一只长两米五的新型铁箭,在四个牛头人咬牙切齿中安装到了巨弩上了,拉上了弦,对准了百米以外的一块大石!
“嗖”另人头皮发麻的破空声响起,观看床弩的人群根本就没反映过来,百米外的大石就已经被铁箭射穿,穿过大石的铁箭又飞行了近三四十米才力尽落下!
所有人都被这巨弩的巨大威力惊呆了,铁郎做了一辈子兵器,也从没有见过这样的武器啊!那大石可是足有一米厚,并且是质地坚硬的岩石!却被巨弩轻易地射穿,如果目标是人类呢?就算是全副武装的重骑兵,百米的距离也能射穿三个吧!
青风对这效果很满意,巨弩的假象敌是重装甲骑兵和远程集群目标,如果没有大威力,又怎么能给它们造成威胁!有了巨弩,一千米内就是自己说了算!这毕竟是将三张攻城弩的劲力叠加到一只箭上,威力能不大麽?
吩咐铁郎加紧巨弩的制造,做好一个就安装一个!铁郎感觉人手不够用,又从叫来了一千工匠!这样一半人做巨弩,一半人炼铁打造新式武器盔甲!速度立刻比之前快了不少。
七天以后,第一套用新方法铸造的魔法盔甲面世了!这是一套加持了土系魔法的盔甲,墨黑色的甲被一层淡淡的光圈包裹着,看上去威武非常!土系魔法偏重于防御,在青风提供的炒钢的新方法下冶炼出的铁更是坚固非常,所以这套盔甲的最大特点就是防御好,青风叫人试了一下,只有白银中级武士以上的斗气才能破开盔甲自身的防御,如果不使用斗气,那么要在同一个位置砍上数十刀才行!虽然白银中级武士也许不算什么高手,但是别忘了,能够使用斗气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军队里的士兵除了一些将领都是不能使用斗气的!如果碰到穿着这些盔甲的战士,那么就会处于绝对的下风!
青风对这盔甲很满意,矮人虽然自身不能使用魔法,却能够给兵器盔甲进行魔法的永久加持!要知道虽然魔法师也可以进行加持,但是那是有一定时效的,过了一定的时间,加持就会失效!除非你达到了圣魔导的境界,可以凭借着魔法阵进行永久加持!现在见识到了土系盔甲,青风对其他三系更是期待,但是他也知道制作这样一副盔甲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所以也急不来!
可以想象当力大无穷的牛头人身穿防御超强的魔法盔甲,座下是防御超强的四级魔兽铁甲战牛,手持方天画戟杀入敌阵,那是什么样的场景啊!
不过好日子刚刚过了半个月,铁郎就告诉青风一个不好的消息,新开采的一座铜矿现在产量跟不上了。
好大一座铜山,怎么会就跟不上了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青风到了矿场一看,挖矿的工作还在继续,但村子里已经堆积了大堆的粉碎好的矿石,负责冶炼的匠人都比较沮丧,在矿石堆中不停地挑选。
所有的人都被子青风叫停,青风开始调查铜锭停产的原因。
看来还是青风对冶炼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了解不多,就自以为冶炼工作已经上了轨道!没有再深入下去。
村子里的冶炼炉已经多达上百座,却是一座比一座断,旧一点的都没有再用了,底部凝了大量的矿渣。村子中间还堆了一大堆蓝灰色的“铜”,据说就是青风走后冶炼出来的东西。
“那村子里不断供应的铜锭是从哪里来的呢?”青风很好奇。
“诺----是这种东西炼出来的。”一名匠人递了一块紫红色的铜矿石给青风。
青风敲了敲,这东西已经接近纯铜块了,姑且叫它紫铜吧,这样的东西在铜矿石里应该是极少数。
矿场的负责人,见青风凝重的样子,凑上来解释:“我们每建一个炉,都能用来炼出一点铜,再后来就只能炼出那种东西!”他指着那些蓝色的“铜”。
这些东西是炼铜炼出来的?青风好奇地捡起一块来看了看,蓝灰色为主,是铜氧化以后的典型特征,间或有一点点红色,难道这里面不是铜,而是铁?铁锈就是红色的啊。
不对,随便哪一种铁矿都应该比较硬吧,这些铜矿都比较脆啊,一般的石头都比它硬,倒是那些冶炼剩下的炉渣比较像铁矿一些,普遍都有一点点红斑在上面,也比较硬。
而且矿工们毕竟是通过冶炼得到了货真价实的铜啊!
“用坩锅,把这东西化掉,看看是什么东西!”青风指了指蓝色的“铜”。
很快,地面火坑里的碳旺盛地燃烧起来,坩锅里的蓝“铜”逐步开始融化。
但很明显的是,这东西比纯铜块或紫铜块都要难化得多,辛苦了一个小时,拳头大小的大块蓝“铜”仍无动于衷。温度不够!
“抬风箱来!”青风跟这东西卯上了。
好在这段时间矿场里做的风箱实在不少。
终于,在风箱不断将风吹向坩锅边上的木碳后,锅中的“蓝块”开始有了进一步融化的迹象。
不过结果让所有的人大出意外。风箱前伸出的长长的陶管接近坩锅边上的碳火,将碳火吹得发出红中泛白的光,让人不敢一直逼视。
坩锅中的蓝色“铜锭”终于开始软化下来,少量的浮渣从融化的铜液中浮起,铜液已经开始接近以前冶炼出铜锭时的颜色。

让人诧异的是,坩锅中如同也在燃烧一样,不断的发出高温,甚至让青风怀疑锅内的温度比锅外的还高。
更让青风不解的是那些浮渣。难道就这点浮渣,让真正的铜锭变成了蓝色,掩盖了它的本来面目?
那就好办得多了,只要用同样的办法,把蓝色的“铜锭”再炼一次就行了——场中的冶炼匠人们面露喜色。
接下来矿工把坩锅面上的浮渣用陶棒刨去,一锅铜液出现了。
浇模早已经准备好了,矿工小心地将这锅铜液倒了进去,浇出了三块铜锭。
可是最后的结果还是让青风大失所望。三块铜锭里,只有第一块是比较纯的铜,第二块大半还是蓝色的,第三块,也就是从坩锅底部出来的就是原封不动的蓝色“铜锭”了。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回到起点来看问题,为什么新炉就能炼出铜来,而旧炉出来的就是蓝色的铜锭?
从坩锅里浮起渣,铜锭的总重量有所减少这一点来看,浮渣肯定是属于杂质,应该从蓝色的铜锭里面去掉的,但为什么在新炉里就能去掉,在旧炉里就不能去掉呢?
青风让匠人们继续冶炼蓝色的铜锭,自己却开始研究新炉和旧炉的区别。
没有什么区别啊!青风在一个刚造好,还没有投入使用的新炉边上看来看去。除了新炉表面的灰桨比较多一点,旧炉里地炉壁已经烧结或凝上了铜液以外,青风真看不出有什么差异。
呵呵!难道这些作为灰桨的泥沙里,有能够除去杂质的东西?
青风在炉边傻笑了一阵,觉得这个可能性太小。
铜匠们已经够开心了,由于青风带来的新技术,铜的产量绝对已经暴增,不再是需要从巨量的矿石费力搜寻紫铜块或红铜块了。也不需要不停地建新炉。只要把所有的铜矿石先炼成蓝色的铜,再用坩锅炼化一次,就会有一定比例地铜锭产出,这个产量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他们的想像。
但青风还是不知足。从匠人们地实验中,青风知道已经在坩锅中炼化过一次的那些蓝色铜锭不能够再次炼化,或者说不管怎么炼化,得到的还是蓝色铜锭。
这让对三次炼化的希望化为泡影。半个月以后,面对成堆的铜锭,连青风都已经对进一步的探究推动了兴趣。
可就在这关键时候,一名匠人的鲁莽举动让青风再次燃起了希望。炼铜结束后地火是不能用水熄灭的。一般是等它自动燃完为止。有一名匠人心痛这些燃剩的碳,试着用泥沙倒在上面,结果保留下来不少的木碳。
但这一次的匠人动手快了一点,抬坩锅的人还没有将坩锅抬开,半盆沙已经倒了过来,结果有一小半沙子进了坩锅。
铁郎在一边臭骂,让其他匠人赶紧把坩锅重新放到火上,继续冶炼。以图把沙子从铜液中去除。
谁知这些沙子逐步融了一些在铜液中。再也清不出来。
匠人们心痛无已,却舍不得将铜液放弃,只好继续冶炼下去。过了一会,竟然从铜液中浮出大量浮渣。和先前的冶炼结果一样。
等铜液出现先前的颜色,冶炼匠们开心起来,将铜液例入铸模。
“主公!出大事了!”铁郎疯一般地跑来向青风报告“矿工们炼出好铜了!好多好多地好铜!”
“这有什么?我们地铜锭多得都运不完!”青风不以为然。
“不是!——”铁郎都开心得有点喘不过气来“——是——是没有蓝铜了,全是好铜!”
这怎么可能?等青风看到眼前的三块铜锭时,不由得青风不信,大部分的铜锭已经呈黄中泛红的颜色,只有最后地那一块铜锭底部有浅浅的一层蓝色,面上也略浮了一些。
也就是说,只要坩锅底部剩一点铜液倒掉,将得到大量的接近纯铜的铜锭!
青风喜出望外!而且和先前的黄铜不一样,这个铜锭要纯得多,但也比较偏软。上品的铜,的确是上品的铜。
青风可以预料自己这回是发达了!
没过多久新问题又来了,荒野之地地处内陆,距离大海实在太远,以前所要食用的食盐都是从咸水湖中提取的,这个咸水湖方圆十里,湖中的水从来都没有干枯过,据老辈人讲,这个咸水湖通过地下暗河与大海连通,所以从未干枯过。依靠咸水湖,荒野之地的食盐倒也能自给自足,现在随着人口的膨胀,食盐已经供不应求了。
“食盐?”青风念叨着。记得在以前飞机经过沿海地区的时候,看到地面上有一片片的方田,自己脱离社会很久了,也不认识,曾问邻座的人:“海水也能用来种稻?”招来一阵嘲笑,后来才知道,那是盐田,是用来晒海盐的。海水要在这样的盐田里经过长时间的静置,沉降掉杂质,水分蒸发,盐的浓度增加,再析出盐。
这和荒野之地将咸水湖的湖水用麻布过滤以后再煮,有相通之处。
海边制盐,人是用海边岩石上的天然浅石坑晒盐,方法是简单了,但没有过滤,也受天气和石坑大小限制,产量有限,质量也差。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得有较大规模的“坑”,也就是后世的盐田。二是像上次一样,用锅煮。
盐田青风没调查过是怎么样做的,但在距离咸水湖边不远的地方挖一方田还是比较好办的事情,至于效果怎么样,就有待实践检验了。
煮也是必行的办法之一,在盐田工艺没有完善之前,煮是最省事的办法。这就要求得多做几口大一点的锅。
青风让人们立即将几口锅架起来。用洞中的木桶挑来咸水湖的湖水倒入锅中。
这时多数人都猜到青风要煮海盐了。但这一次用的工艺要复杂一点,不仅是煮干而已。
第一锅海水煮到只剩一小半时青风就叫人“釜底抽薪”了,第二锅则直接煮干。第三锅是煮到一半又加入海水继续煮,反复多次。
结果,第一锅冷却后逐渐析出了白色的盐晶粒,但量很少;第二锅很快得到了较多的海盐,但和晒出来的盐一样,杂质较多。不过这也足以让人一阵欢呼,毕竟比他们晒盐快得多了。
第三锅里面,盐的数量更多,而且比较纯地盐和杂质是相对分开的。盐在面上,杂质沉了底,煮干以后可以比较容易地将盐和杂质分开。
比较了一下,最后一种比较可行,这一点其他的人也看出来了。
不用青风交待,七八口锅都架了起来,所有地人都忙开了。挑水的挑水,伐木的伐木。
第二天,一半的骑兵被青风带到稍高一点的坡地上,找了一块土质较松软的地方,开始平整出一方“盐田”。
但这个实验却很快宣告失败。引来的湖水很快就渗干了,田里只剩下一层薄薄的水渍。
青风不甘心,叫来骑兵,骑马踩了一通,将田底踩实,再人工修平了一下。倒入湖水后。青风就蹲在盐田边,一直到看见水基本不渗了才放心。接下来是照葫芦画瓢,在稍低一点的位置也做了一块盐田。
天色渐晚的时候,已经做出了“梯田”式的四块盐田。除了第一块田里放满了海水,大约有10厘米深,其他几块田都只放了不到一半的容量。
初秋地太阳还比较火暴,两天过后,最高处的那块盐田里,海水的总量已经只剩下不到一半,而下面几块田已经基本上干了,土面上有一层明显的盐霜。
青风没让他们去刮那层薄薄的盐霜,而是把最上一层已经澄去多数杂质,浓度大大提高的海水放入下一层的盐田,继续曝晒,最上一层地盐田里,又重新装入新的湖水。
再过两天,在最低层的那块盐田里,终于看到了“白花花”的盐,口感跟后世的还有很大的区别,不知道是不是后世的盐加了碘还是眼前的这个盐多了什么东西。但盐田里厚厚的一层盐已经可以直接装麻袋了。
所有的人看得乐开了花,这个盐不管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比以前的好多了,杂质比煮出来地更少,纯度更高,关键是在不费柴的情况下,产量大大提高了。
请求推荐票
嘟嘟小游戏 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发现!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