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艰难壮丽的史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广场东侧,公安部大院内的建筑分为“老,中,青”三代。
而“老”的,有清朝建的,“中”的,有20世纪50年代建的,“青”的,有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建的。
高高矮矮新旧不一的“老”“中”“青”均被错落有致的树木花草环绕着,古建与新楼遥对,古树与花草相映。
新楼骤起,旧楼要拆,公安部里的年轻人对旧楼都不甚了解,也就谈不上牵肠挂肚,可那些老公安们心里则依依难舍!
这些建筑承载着他们辉煌而动荡的青春,铭刻着共和国公安事业艰难而壮丽的史诗。
恢宏,雄伟的公安部新办公楼。
设计师们对这座建筑的分析可谓字字珠玑,公安部大楼是广场的组成部分。
大楼建成后,广场地区将自西向东形成文化,政治的格局。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体现国家的政治建筑属于“礼”的范畴,而表达国民同声的建筑则属于“乐”的范畴。
因此,广场的建筑群以广场为中心,构成了礼乐相成的层次关系。
人民大会堂与中国历史博物馆为第一个层次,公安部大楼与国家大剧院为第二个层次。这两个层次既存在地位上的轻重秩序,又共同形成广场整体的建筑和谐统一。
新公安大楼的建筑风格“不仅与广场建筑群平屋檐的风格一脉相承,而且视线上造成围合型立方体的视觉效果”。
“礼乐相成”“和谐统一”,这是建筑师们的设计理念。
无论从现在的效果图上看,还是新公安大楼盖好以后再看,广场建筑群都具有泱泱大中华雄伟博大的气魄!
“从历史上讲,公安部设在此地意义重大,这个位置离中南海比较近,对首都核心部位有保护作用。
公安部在这里机动性强,反应快,有威慑作用。
不在这个位置能这么快速吗?
有谁知道公安部在这里解决了多少问题?”
这座楼从正面看,犹如停泊在陆地上的航空母舰,灰色的长方形楼体,共三层。
大楼正中在三层上又盖有高高的一间平房,人称“小四层”,它俯瞰着两侧的平台。
这个小四层的房顶上还竖着十几米高的天线塔,所以很像军舰的指挥塔。
一楼的大门口有四根粗壮的方形柱子,撑起一方遮雨房檐,檐下是枣红色镶嵌着玻璃的双重木门。
外层门共有三扇,平时只开中间的,内层门与外层门间隔一米多,与外层门大小相当,但只有中间门,两侧是玻璃隔断,这种设计有利于透光。
进门后是一个六十平米的门厅,由于大门高大透光,所以大厅里不但很明亮,而且把暗红色的水磨石地面照得亮堂堂的,给人一种暖意。
二.

高大的乔木和蓬松的灌木丛,把公安部大院掩映在绿阴中。夏天烈日下处处可见绿色,秋天满地金黄色的落叶,冬天一夜大雪后青松傲雪而立,而到了春天,则又是一轮新芽吐绿,期待着盛夏的葱葱翠翠,摇摇曳曳,公安部大院里的大树,古树,构成了令人心旷神怡的一道风景。
鸟儿们把公安部院里的大树当成了自己的天堂。
南大楼东侧有一棵高大的槐树,树上面有个喜鹊窝,窝里一家老小整天地呱呱叫,过去我们也不太注意这个“常住户口”,可是后来有了变化。
家在北京郊区的老部长曾经对身边同志说这叫“抬头见喜”。
这话一传开,同志们走过这棵槐树时,总要禁不住抬头看一眼,侧耳听一听。
大楼约有六七个出入口,但一半的出入口都是关闭的。
有的出入口显然是给国安工作人员的通道,门口的交通指示牌上写着:“止步!
仅限持通行证者入内!”
从入口处仔细观察,看见一辆中型轿车进入楼内竟然要经历三道关卡。
首先在第一道关卡处出示必要的证件,紧接着不到10米远的地方是一个障碍入口,在入口处,车辆停下来,有安全人员牵出一只雄壮的警犬。
警犬随即在车子四周机警而又彻底地“闻”了一遍,如果没有发现任何问题,那辆车子才得以通行。
快到楼内入口时,车辆要再次接受安保人员的检查,才能最终进入大楼。
在实际生活中,间谍特工的任务主要是发展情报人员,搞到情报,而不是把人杀了。
国安工作充满了冒险,也挺风光。
这其中,有多少是国际风云的折射?
有多少反映着真实世界中人们面对的威胁呢?
间谍机构不仅对敌人进行渗透和情报工作,甚至连自己的盟友都要提防。
情报的价值通常不是单独体现的,最终由人来做判断,分析信息得出结果的后期过程只有20%,并且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是斗争,特别是武装斗争形式的复杂化,从而发真正意义上的间谍的出现了提供了契机。
一个国家的重要军事设施,战略要地的位置,地形,结构,都是他国间谍情报机关重点关注的对象。
如对三峡大坝,南京长江大桥等战略目标的保护,除了加强军事防御外,还要防范敌方的目标侦察,定位,以降低被瞄准的准确度。
这些“内鬼”或是向敌方传递情报,或是在已方阵营中暗中破坏。
搜集情报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随着情报工作的需要加深,各国在加强情报工作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反谍报工作,情报搜集和分析的难度也在加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