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高风险的作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
国安特种部队采用卫星定位,今天的特种部队不再是小米加步枪,也不再单凭原始的指南针和地图确定方向和位置,而是用当今最新的GPS卫星定位系统。
科技的发展使卫星定位系统缩小到一个移动电话般大小,而新组建的地面"接收"站,使特种部队在全中国,包括侦察台湾在内的卫星定位精度达到13米的惊人水平。
如今,国安特种部队用无人驾驶飞机协助侦察,使方圆几百里的军情可以立的显示在指挥部的电规屏幕上,中国特种部队中,不仅有矫捷的男子汉,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军人,她们在训练和作战技艺上,一点也不次于男子汉。
空中飞翔的国安特种部队为保证远程高速作战的需要,特种部队无论是用于陆军的,还是属于海军,空军的,都可上天飞行。
如今的特种部队不再像其前辈那样,单凭两条腿在山地与河川中跋涉,他们从此具备了越山跨海,远程突袭的能力。中国特种部队的空中运动方式有多种,有乘运输机空运空降的,也有乘直升机机降的,还有乘翼伞、动力伞渗透的。
翼伞和常规的方形或圆形伞兵伞不同,翼伞是长方形的,使用翼伞的伞兵在跳离运输机后并不是被动的随风下降,而是可以在伞兵的操纵下无声地飘飞很远,可用于远距离突袭目标。
所谓动力伞基本就是带有动力的翼伞,由于它自有动力,所以不必依赖运输机,可以从地面自行起飞袭击数十公里外的目标。
在一次演习中,国安特种部队乘翼伞成功袭击了“敌”指挥,通信系统,在极短时间内将其变成一片火海。
和其它国家一样,国安特种部队是严格保密的。
近年来中国非常重视特种部队的发展,并积极加以宣传,中国特种部队的大门上终于打开了一条细缝,人们首次可以看到一些有关的消息和图片。
特种部队在突出实战传统的同时,更特别加强了现代高科技武器的装备与训练,使其战斗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同时随著中国陆上边界安全形势的根本改善,特种部队前所未有的加强了空中,水上和水中作战能力。
如今特种部队同无人驾驶飞机部队和电子部队等友邻部队协同,具备了侦察和破袭方圆几百里范围内军事目标的能力。
他们的任务独特,虽然处於和平时期,却要求他们随时准备出动,翻山,渡河,跨海,空降,和其它部队配合,悄无声息的侦察数百上千公里外的敌情,刺杀关键目标,有时又要将严密设防的目标区炸成一片火海,消灭或夺取敌最先进的电子设备。
特种战士的装备独特,和三军的任何部队都不同,中国特种部队同时配备有各种最先进的车,船,直升飞机和潜水装备,俨然是一个微缩的三军部队。
装甲车和飞机摆在同一个训练场,成为奇特的景致。

特种战士训练独特,保证他们个个能熟练操作国内外各种轻重武器,驾驶各种装备在地面,空中,海上及水中和高速机动和作战。
在和平时期,只有他们还坚持高难度,高风险,高度接近实战的训练。
二.
国安特种部队的斩首战略是指,攻击敌方关键人物和指挥中枢,使敌人处于群龙无首以及无法沟通的状态。
她们已经进行了众多军事演习,在演习中将特种部队通过众多投送工具部署到战区进攻敌人的指挥中心,如使用直升机以及带有动力装置的降落伞等。
骚扰行动用于阻碍敌人的行动能力,包括破坏敌方设备,系统,攻击敌人重要民用基础设施以及伏击敌军等。
心理战在整个骚扰战略中也占重要的位置,因为特种部队实施突袭本身就会在敌方阵营中造成恐惧与混乱。
在不被发觉的情况下渗入敌人战线是特种部队的首要技能。
据称,特种部队训练“在多种复杂地形中,实施高强度,全方面,多科目训练,包括在敌后深度渗透和秘密侦察”。
国安特种部队采用一种叫作“三维度”,“全天候”渗透策略,包括海基渗透,空基渗透和陆基渗透。
执行任务时,陈静,东方闻华,凌双,方文岚,杜玉枚她们可以在较充裕的时间内,集中优势力量,围攻围捕处于被动的少数暴力犯罪分子,对国安特种部队的唯一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减小民众和自身的损失,在可能的情况下活捉犯罪分子。
因此,国安特种部队行动较为复杂,同时多注重城市作战,战斗中自身伤亡比例很小,甚至无一伤亡。
她们的任务是战时在敌人心脏实施短促而高风险的作战,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因此他们所受到的军事和心理压力都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在充满悬念和危险的人质解救作战中,特种部队是独一无二的骄子。
在一个几乎不允许发出声音的险恶环境中,战友之间的交流成为战斗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此时各种手势的变换就起到特殊作用。
为完成艰难而关键的任务,她们经常不得不以命相拼,实施近似自杀性的攻击,因此经常是任务完成的同时自身全军覆没。
新一代特种战士只有传统技艺和不怕死的精神是绝对不够的。
据介绍完成上述基础训练而没有被淘汰的军官和士兵还要送到军事院校去学习,掌握现代高科技知识。
目前国安特种部队多数达到大本以上水平。
许多人都自己买了电脑,他们对目前国内外新一代高科技装备极其熟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避开敌方重重发达的高技术侦察网,不知不觉地渗入敌方腹地,同时在袭击敌方指挥,通讯及电子设备时打中要害,一击致命。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