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青海马老板(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从黄姐的店里出来,已经是晚上十点多。黄姐解了围裙换了鞋子,将他们送到街口。孙杨有点儿意犹未尽的样子,黄玉珍自然看得出来,含笑说:“这次找到了我这里,以后有空就要常常来看看你姐。”
孙杨说:“只要黄姐你不嫌烦,我就常来。”
“说什么呢!”黄姐嗔怪地说,“只要你常来,我就高兴。”
告别黄姐,两个人仍然是走着回去。夜色中,稀稀拉拉的路灯照着已经清冷下来的街道,行人和车辆已经极少,这里并不是黄州的繁华区,所以十点多就已经没有什么人了。
孙杨还在想着黄姐说的话,想着那些早就想过无数遍的创业想法,只是不知道哪一天才有机会开始,又是哪一天才能成功?
张文定这小子也在回味黄姐,不过他想的却大不一样。他揽住孙杨的肩膀笑嘻嘻地说:“你这个老乡还真是漂亮。”
对这位一起打工的伙伴,孙杨其实并不是感觉那么好,也就是说关系一般,并没有把他当什么无话不谈的知交。原因在于张文定平时总是有意无意间表现出“我是黄州城里人”的某种优越感,这使孙杨常常感到不悦。不过,总的说来,张文定还不失为一个可交之人,平日两个人还是处的不错。这时候听他这么说,便笑着说:“黄姐是漂亮,去年第一次遇见她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黄州人呢。”
张文定这次说了老实话:“就是在黄州,这样的漂亮姑娘也是不多呢。”
这一点孙杨也有同感,两给人就这么谈论着黄姐和她的两个徒弟,嘻嘻哈哈地一路回去。
随着孙杨在柜台促销时对美娜袜子的特殊“关照”,美娜的产品销量在节节的上升,比起以前,每天总能多批发出几十上百双去,算起来,一个月多销出两千双看来问题不大,想到自己这个月可能会增加的一百多元的收入,孙杨的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随着季节的变化,丁东林的摊位上陆续的撤下了秋冬的棉毛袜,新上的货基本上全都是比较薄的腈纶袜或者是薄薄的尼龙袜子。
这一天来了一个熟客,去年的时候孙杨接待过一次,是个青海人,孙杨还记得他上次的要货量不算少,只是他来的次数不多。这个顾客这次要的还是比较厚实的腈纶袜子,听孙杨说手里的货不多,很是失望,想了想说:“那我还是上别处再看看吧。”
看他要走,孙杨忙说:“你先等一等,我问一下老板娘。”
老板娘赵映梅刚刚接待了一个黄州本市的熟客,孙杨赶紧把这个青海客人的事情说了,赵映梅听说要五千双袜子和三千双手套,知道是一个大买卖,连忙过来亲自招呼。只是无奈她手中的哪一个品牌的棉袜,也没有五千双的存货。这时候打电话发电报让小姑子从浙江发货过来,最少也要十天时间,唯一的办法是拿几个牌子的货凑一下。
这位青海客户听她的建议,显然不满意,再看看老板娘举出的几种不同牌子的厚袜子,明显在颜色和款式上都差别很大,就说:“这样吧,我先去别家看一看,如果别家也没有,我们再谈好不好?”
赵映梅也只好同意。
孙杨想起美娜的章育民说过他那里好像还有冬天积压的好几千双腈纶棉线袜,但是在这里又不方便说出来,心里暗暗的着急。
看这个青海人转往别处,孙杨悄悄地往裤兜里塞了一双美娜的腈纶棉线袜,装出一副痛苦的表情对赵映梅说:“赵姐,我肚子疼,去个厕所。”
赵映梅没做成这笔大生意,心里正烦着呢,也没有在意真伪,看看他的表情说:“没事吧?”
孙杨蹙着眉,用手捂着肚子,说:“没事,可能是中午我买的杏皮不干净,吃出了问题。”

“你呀,”赵映梅没好气地说,“买什么小摊上的东西?要不去市场外那个诊所看一看!”
孙杨正等着她的这句话呢,顺坡下驴,说:“我先去个厕所,如果还不好,就去看看大夫。”
正好张文定也在,暂时不缺人手,赵映梅说:“快去吧。”
出来摊档,孙杨走出赵映梅的视线,赶紧向青海人走开的方向找去。
那个青海人找了一圈,也没有找到一家合意的批发户,心里也烦着呢,孙杨看他从一个同行的摊档前走开。忙加快脚步跟上去,叫道:“老板,你好。”
青海人狐疑地看着他,认出他是丁东林摊档上的小伙计:“什么事?”
孙杨问:“老板要的货找到了吗?”
“还没有。”
孙杨掏出美娜的样品递给他:“你看看这个货怎么样。”
“怎么,”青海人边接过袜子边问,“你们老板又有货了?”
孙杨笑道:“你先看货。”
青海人摸摸厚度,看看长度,又拉一拉试试弹性,说:“这个还行,有货吗?”
孙杨说:“我们老板没货,可是我有货。”
青海人诧异的盯着面前的这个半大小子,明白似的笑了:“行啊,你都有自己的生意了?”
孙杨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反正我有货就是了。”
“货在哪里?”
孙样想了想,拿定了主意,说:“货在我的一个朋友那里,今天我没有时间,明天带你去取,看完货,一手交钱,一手拿货,怎么样?”
“你的朋友在哪里?”
看出对方狐疑的样子,孙杨笑了。他想的是不能让这个青海人接触到美娜的章育民,所以不能让他到章育民那里去提货,但是在东郊市场提货显然也不行,所以他想到了一个地点,就是黄玉珍的服装店,那里是孙杨唯一放心的地方,也正好可以让黄姐作担保,这样也可以让章育民放心。算起来她那里也不算远,上次去因为是第一次,连走路带找门店,花了差不多将近半个小时,其实就是个十来分钟的路程。这件事情只要事先给黄姐打了招呼,她那里想必是没有问题的。所以就大大方方的说了黄姐的大体地址:“她的店在前边的南河街,也不远。我们谈好价格和数量,我在那里备好货,明天我和你一起去取货。”
这个青海人还是有点不放心,问:“在这里交货不好吗?”
孙杨只好耐心解释:“这次的货不是我们老板的,是我自己的生意,肯定不能让我们老板知道。你是知道的,我在这里打工,同时也做一点自己的生意,大家都是为了多赚点钱嘛。”
这个青海人倒是能够理解。但是看他的样子,显然还是不太放心。孙杨只好豁出去了,说:“其实就是我姐的铺子,我平时有些货就放在她那里的。”
这下青海人才大体上信了。无论怎么说,中国人还是把亲情看的比友情重。友情可以分和,亲情则是割不断的。尤其是姐姐,是个女的,又加重了一层说服力。他想了想说:“我们明天先看了货再说。”
孙杨见他放下心来,自己也松了口气。他看看身边川流不息的人流,问这位青海客户:“老板你看,我们是不是找个地方谈谈价格?”
青海人看看周围,也这觉得里不是谈谈事情的地方。这时候他已经基本相信了孙杨的话,但是也不能说是没有保留,毕竟面前的这个要和自己“谈生意”的人不过是个最多十七八岁的半大小子,他还是怕谈不出个什么来只是耽误了时间。他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卖汽水的小卖部说:“我们到那边谈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