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开服装作坊(中)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些日子,黄姐也没有闲着,除了继续接着自己的活之外,又给孙杨做了几件样品,都是从东郊市场或者各大百货大楼看来的样子,有的很成功,有的就效果不是那么好,所以也没有开始批量做出来。
孙杨回来后,将从广州进来的货先整理挂在店里,勉强挂满了店面,孙杨的“风信”服装店总算是在9月14日这一天开始试营业,而正式开张的日期则定在了18日这个吉利的日子。这是孙杨在广州跟昆叔闲聊听来的讲究,回来后他就把正式开业的日期推迟了三天。广州进来的货,品种虽多,备货却不足,再加上是新开的店,生意就不算多,反倒是零售占了主流。
孙杨一回来,主要精力就放在了黄姐的店里,每天拿着几件广州进的货去找黄姐研究,同时满市场满黄州的寻找采购仿制所需要的布料和辅料。黄姐每天大多数时间就用来制作这些新款式所需要的样板并且试制这些新款的衣服。黄姐既然决定和孙杨合作,同时也就让孙杨开始注意寻找合适的出租院落,好把自己的裁缝铺扩大为一个服装加工作坊。孙杨也很着急,因为九月份正是服装批发的旺季,自己的货还不能大量的上市,眼睁睁的看着别家的生意红红火火,赚钱的机会就在身边溜走的感觉催着他加快脚步。这时候,黄姐就基本上停止了自己的裁缝零活,她店里的三个徒弟和雇工都开始转做孙杨的活,将一些孙杨和黄姐选定的款式小批量的投产。
还真给他找到了一处不错的出租院子,离东郊市场不算太远,还不到一公里,一圈儿四栋平房大概有150个平方,房东刚翻修了一半多,还没有来得及租出去。这个院子房东自己住了三分之一左右的旧房,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新房要租出去,100个平方左右,房租也不高,一个月250元,正好符合孙杨的需要。虽然新房子还有点潮,但是位置和面积都非常好,和黄姐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租下来。
这次的合作,按照孙杨的意见,是采取了比较全面的方式,黄姐的所有裁缝铺的东西和孙杨的“风信”服装店都算了进去,除了孙杨这次从广州进的上万的货以外,他又拿出了一万,黄姐拿出了三千,作为开设加工作坊的设备款和流动资金。不采用加工作坊属于黄姐门面属于孙杨的合作方式,是因为孙杨觉得如果只是以付给黄姐加工费的方式合作的话,因为自己的计划中将有大量的新款推出,并且为了在东郊市场独树一帜打出名气,肯定会对质量的要求比较严格,这就使参照市场周围别家浙江加工户的加工费标准成为不可能,而付多少也将是个难题,质量控制也难免会造成矛盾,所以他索性将自己和黄姐合而为一,绑到一起。孙杨提出两个人五五分成,可是黄姐觉得自己出的本钱还不到20%,最多接受三七开,只肯拿三成。孙杨却觉得生意的成败全在于黄姐主持的加工作坊拿出什么样的产品,最后在孙杨的坚持之下,黄姐才接受了四六开,同意拿四成。
商量定了之后孙杨才想到,黄姐似乎自始至终都只是同意自己的一切设计,除了认为给她的分成太多之外,没有提出过任何的反对意见,也对自己负责销售掌握所有的资金没有提出反对,好像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有在销售价格上隐瞒的可能。这种无条件的信任无疑使得孙杨非常的感动,也决心一定不能辜负了黄姐的信任。
后来孙杨也问过黄姐为什么那么信任自己,黄姐就笑着说:“反正说好以后要是分开的话,车间是我的,店是你的,要是上你的当,没有挣着钱,就当我半年白干了呗!你的损失可就大了,流动资金不全是你的吗!”

新作坊(后来大家把那里叫做车间)添置了6台脚踏缝纫机和黄姐原来的4台一共凑了10台机子,把其中的一半又改装了小型的电机;还买了一台电剪(裁剪机)、四把熨斗以及一些凳子床板等东西,刚刚花了3000元左右,看起来,正好是黄姐的钱支起的摊子,所以孙杨为了防止黄姐吃亏,倒是说过假如办不下去,这个车间就归黄姐的话。
新租的房子有两个30平方米的大间和三个十平米左右的小间,大间就做了工人的工作间兼住房,一个小间成了库房,黄姐住了一个小间,还有一个小间就给孙杨搬过来占了。周国栋自有住处,和他的一个亲戚住在一起,不用孙杨操心。从9月中旬开始黄姐就陆续开始招工,到了月底,人数基本上就招够了,缝纫工、烫衣工和裁剪工加起来有十二三个人。比起一般的裁缝铺,也算是人多势众的大摊场。
9月份就在混乱和激动、新奇中过去了。到了月底,黄姐的车间逐步走上了正规,产量在慢慢的增长,款式也在试制中完善、成熟,有三个款式已经投入了小批量的生产,加上之前黄姐做的样品,黄姐车间的产品占到了“风信”店里的几乎一半。黄姐的车间生产还没有完全展开,而且试生产的样品比较多,孙杨和黄姐还比较重视质量,所以成本暂时还有点高,批发就没有太大的价格优势,开业半个月来的销售额并不能让孙杨满意,只是刚刚超过“美娜”袜子的摊位。
美娜袜业摊位9月份的销售额比之8月份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美娜的知名度和营业额主要来自夏季丝袜,其优势也主要来自这里,但是进入九月以后,夏季的丝袜销量萎缩得厉害,美娜的棉袜比其他品牌虽然不差,但是也没有太明显的优势,销售额就这么落了下来。
孙杨最怕的是伴随着9月销量不理想而来即将面临的压货现象。
黄姐的车间刚刚开始量产的几款服装都是秋装,马上转产并不容易,最典型的冬装无非是呢大衣或者是棉衣之类的,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新款板型,如果十月份车间的秋装产量随着技术、管理的捋顺而增长,但是门店的秋装销售却因为冬天的来临而下降的话,那问题可就大了。
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尽快开发冬装的板型,转产棉衣之类的产品,但是问题在于这次孙杨在广州进的货里面,恰恰就缺少棉衣的新款。孙杨这次从广州带来的不同款式的样品,包括占了一半的“大包”款式,一共有七十余种,其中算得上冬装的只有六七种,而这其中,由于面料辅料的采购以及技术和设备等方面的限制,黄姐判断,能够仿制的款式,不到其中的一半,这里面,呢子面料的短大衣倒是有两件,真正的棉衣却一件都没有。
还有一个大问题就是,孙杨投入的两万多的流动资金,虽然开一个小店算宽裕的了,但是要做批发生意就难免显得捉襟见肘,最怕的就是压货。要加快资金的回笼,只有在店里努力地促销。以前卖美娜丝袜利用电视台的广告一下子做了起来,那是因为长筒丝袜作为一个新生时髦的产品,孙杨在黄州抢先推出,本身就抢占了天时,现在的“风信”服装却没有这样的先天优势,要想复制当初打开美娜丝袜销路的做法是不可能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