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胜利者的笑声(1)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在创世历1085年的时候,也许对于一些人来说,时间的长脚往往经过得太慢——这其中,既有无力抵抗入侵的平民,也有心急想要早日占领敌人土地的军人。也许身处其中的人,永远都会对时间如此敏感,无法改变。
该年4月,头一天的24小时仍然还没有过完,前线就再次传来噩耗:位于首都以西约四十公里的军事重镇捷卡堡失守,原本驻守在那里的曼尼亚兵和他们的盟军,除了少数侥幸逃脱外,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奥登尼亚军的俘虏,剩下的那部分,则早已在此城的保卫战中牺牲了。奥军第二集团军群集结兵力,朝这个易守难攻的据点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虽然在之前没有预测到敌人竟然会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就行进到这里,守军中有不少人都缺乏准备。而且在敌人高炮与空军轰炸中,曼尼亚军城内的火炮都无力还击,即使如此,留守此处的曼尼亚骑兵部队还是进行了激烈的抵抗。这让负责进攻此处的奥军第7装甲师和第10步兵师、第18步兵师都有不少损失。由于双方都清楚此处乃是曼尼亚首都的门户,一旦失守,其首都亦就此不保,所以双方都不会放弃这里。
为了能早日拿下曼尼亚首都,以达到其政治和军事上的宣传目的,第二集团军群总司令埃希曼上将把其辖下的禁卫军神箭装甲师和刚刚重新借调过来的威廉一世步兵师派往该处,协助进攻。对于第一集团军群的王牌步兵师得以经过调配之后归入他的麾下,埃希曼可着实花费了不少口舌功夫,这才让第一集团军群总司令勉强点头,让它调往北部进行作战。为此,第一集团军群下原本与该步兵师配合默契的第1装甲师师长可是老大不高兴。不过命令已出,他们反对也无用,于是威廉一世步兵师就奔赴捷卡堡,与在那里的部队汇合,力求早日攻下该处,打开通往曼尼亚首都的门户。
当禁卫军装甲师先抵达捷卡堡外围时(没办法,坦克的前进速度确实比没装配多少车辆的步兵师要快得多),三个师团已经损失了超过五百人——这个数字对于他们的总人数来说并不算是大损失,不过相比起之前的一帆风顺,这简直算是蒙羞了——所以他们的师长大为恼火,誓要攻下此城方罢。
由于这座城市在中世纪时就是以堡垒的方式来建造,所以外墙十分坚固,又留有枪眼,正方便里面的守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瞄准打到外边的敌人。而且奥空军的轰炸也无法炸开这些老旧但坚固的城墙,所以曼尼亚兵才能在敌人如此猛烈进攻的形势下,还能守得住。他们也有不少伤亡,不过凭着顽强的决心和对后方的负责,这些曼尼亚人没有退却半步,只是依然在与敌人进行着拉锯战。他们也盼望着不久之后,将会有援军前来这里和他们并肩作战。
在外面强攻不下时,奥军的指挥官开始想办法,在城的四周找出缺口。在经过数天的寻找后,他们发现在城南一角是一座小学,那里的操场开阔,虽然现在已经堆积起沙包,不过比起城墙的其它地方,仍然是薄弱许多。他们在地下指挥所里拟定了计划,决定到第二天就来发起总攻。

到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奥军的坦克就同时开火、万炮齐发,轰向捷卡堡的城墙。趁着敌人无法还击之际,炮兵把口径88毫米的高炮用拖车加人力把这些大个头的家伙拉到了离突破口不远的地方。熟练的炮手装填上比他们手臂还粗的炮弹,让这些大炮给敌人来个“热烈的问候”。那些由沙包堆起来的缺口很快就不堪一击,纷纷被炸开一道道口子。该阵地的曼尼亚骑兵指挥官见势不妙,命令士兵全力还击,同时用无线电通知另一侧的部队前来堵缺口。不过后备部队还没到,奥军的坦克就隆隆地开进了这些缺口里,把那些来不及逃开的曼尼亚兵压在底下或用机枪一扫而光。步兵跟着坦克左右,同时扫清路上的障碍,打得敌人无法不后退。
等到城内另外的守军急忙赶过来想堵缺口时,已经太迟了,那些奥军士兵像滚滚洪流一样,从该处缺口里涌进这个坚固的堡垒内部。在这样的正面交锋下,曼尼亚军完全不是对手,被他们包围到城内一处商场的角落里。奥军指挥官命人用大喇叭对他们喊话:
“放下你们的武器,我军会用公平人道的方法对待战俘。不要再进行这些无谓的抵抗了!”
由于大势已去,曼尼亚军只能选择了按对方的话去做。这一下,奥登尼亚军又再俘获了上万名战俘,并且移交给后面的宪兵部队看守。当在往后方去的路上,曼尼亚的军官看到如此之多的奥军坦克在他们国家的公路上行驶,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懂得使用这些可怕的大家伙,奥登尼亚人又怎么会不赢呢?!”
其实曼尼亚方面的装甲车和坦克数量,不会少于奥登尼亚方面。可惜的是,他们的的创造者却不懂得好好利用这种强力武器,只把它们当成是战场上的配角。如今终于醒悟过来,然而还是迟了。
成功拿下了捷卡堡,表示着接下来通往曼尼亚首都的道路将无险可阻,这当然令第二集团军群的指挥将领们欣喜若狂。接下来的情况也确实如他们所料的那样,一路上,只见奥军坦克与摩托,不见曼尼亚兵的踪影。奥军正全速往敌国的首都而去。
可是就在这时候,远在奥登的最高统帅部又传来命令:首相命令第二集团军群最前锋的三个装甲师,奔赴南部的曼尼亚工业区,夺取该处。这让第二集团军群的人顿时傻了眼。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曼尼亚军已经无法抵抗,正是占领其首都的绝佳时机,要占领其工业区,不必派遣装甲部队,也能让其它部队完成。
首相卡尔·海因茨到底在想些什么?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