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长城——中国坦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59式中型坦克车族
中国于五十年代引进前苏联T-54A坦克生产技术研制生产了59
式中型坦克。从58年生产出第一辆,59年定型生产开始,经过30多年改造和完善,衍生
出其改进型系列,在其用途的扩展中又研制出几种变型车,形成了以59式坦克为基型车的
一个车族。
59式坦克在诞生的年月,其水平与当时服役的如美国M48、日本61式等坦克比较,
在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从防护和机动性方面分析,也优于英国
的逊邱伦坦克。
59式坦克战斗全重36吨,乘员4人,采用前苏联式传统的圆炮塔式结构和总体布置
方式。
整车总体结构分三大部分,即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传动舱。驾驶舱位于整车的左前
侧,战斗舱位于驾驶员座椅后方的坦克中部位置,动力传动舱位于坦克的后部,发动机横
置,用隔板与战斗舱隔开。
该车装甲防护以结构防护为主,车体用轧制装甲钢焊接而成,具有一定的倾角,车体前
倾斜装甲板厚约100毫米。装甲炮塔为不等厚截面的铸造件和轧制钢板焊接而成,其前部装
甲厚约220毫米,外廓呈流线形,具有良好的防弹能力。火炮为一门100mm线膛坦克炮,在
身管前端装有抽气装置,可发射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为34发。辅助武器有一
挺12.7mm高平两用机枪(枪弹500发)、一挺7.62mm并列机枪(枪弹3000发)和一挺由
驾驶员操纵的7.62mm航向机枪。
火炮的直射距离为1070米,最大射程为16千米,高低射界为-5-~+18-,战斗射
速为7发/分,装有液压式单向(高低向)稳定器,借助瞄准镜分划测距,炮长通过瞄准镜
和火炮控制系统的操纵台完成对目标的瞄准和射击。乘员靠昼间光学仪器向外观察,驾驶员
可用红外夜视仪进行夜间驾驶。
该坦克采用12150L柴油机作动力装置,为V型69度夹角,12缸,强制水冷压力循环
润滑、四冲程直滑、四冲程直喷式柴油机。额定功率520马力,额定转速每分钟2000转。
有空气起动和电起动两种起动方式,并备有冬季起动的加温系统。
传动装置和操纵装置为机械式,采用直齿轮式传动箱、摩擦式离合器和固定轴式变速
箱,变速箱两侧各有一个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带式制动器和单对直齿轮式侧减速器。
行动部分采用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每侧各有5个双轮缘大直径负重轮,1个诱导轮和
1个主动轮,在第一、五负重轮处装有叶片式液力减振器等。履带为单销式金属履带。
该坦克的通信设备为A-220型或A-220A型调频电台,频率范围A-220型为20~
22.375兆周,A-220A型为20~27.175兆周,最大通信距离16公里。
该车配有灭火装置,由半自动灭火系统和手提式灭火瓶组成。
在坦克的尾部还有产生烟幕伪装用的两个烟幕筒,一般只在临战状态才安装使用。
59式坦克先后经过几次改进,研制出59-1式、59-2式和59-2A式坦克。
59-1式坦克的主要改进项目是在59式基础上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系统,
推进系统的转向操纵由机械式改为液压助力式,半自动灭火系统改进为自动灭火系统。另
外,还在车体两侧加装了侧屏蔽裙板等项改进项目。
59-2式坦克是在59式和59-1式坦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除继承59-1式坦克
的改进项目以外,还安装了105毫米线膛炮,配用了新型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在战斗
室还安装了自动灭火抑爆系统以及新型电台。
59-2A式坦克是在上述两种改进型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主要是用带热护套的105毫米
线膛炮取代了100毫米线膛炮,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式简易火控系统。另外还加装
了能形成热烟幕的烟幕弹发射器、工程作业装置等。使其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都比5
9式坦克有了较大提高。
59式坦克还发展了变型车。主要有59-2A式扫雷坦克和73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
车。
59-2A式扫雷坦克用59-2A式坦克的底盘,在其车前部安装了挖掘式扫雷器。可扫
除两车辙间的触发杆式反坦克地雷。战时可用以在地雷区为坦克开辟车辙式通路。它适用于
在一、二、三级较平坦的可耕地或生荒地上进行扫雷作业。
73式中型坦克抢救牵引车采用59式坦克底盘,在其上安装了绞盘、吊具、驻锄等装
置。
用于对战场上战伤或淤陷的车辆进行拖救。还可完成其它有关的训练和技术保障任务。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全重36吨
乘员4人
车全长(炮向前)9米
车宽3.27米
车高(至炮塔顶)2.4米
车底距地高0.42米
火炮口径/类型100毫米/线膛
火炮稳定器单向(高低向)
最大速度(公路)50公里/小时
平均速度(公路)30~33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440公里
最大爬坡度30度
最大侧坡行驶度30度
越壕宽2.7米
通过垂直墙高0.8米
涉水深1.4米
潜水深5.5米
69式主战坦克车族
69式主战坦克是中国首次独立设计的主战坦克。该车于六十年代
开始研制,七十年代初设计定型。以后经过几次改进,其型号不断扩展,从而形成了69式
坦克车族。
69式主战坦克与国外同类坦克比较,其性能明显优于日本的61式,在防护和机动性
方面超国了美国的M60,各项技术指标与前苏联的T-55式相当。
69式主战坦克,战斗全重36.5吨,乘员4人(车长、驾驶员、炮长和装填手),车
体和炮塔结构与59式基本相同。其总体结构也与59式基本相同。主要不同及改进之处
是:
安装了新设计的100毫米滑膛坦克炮,其身管的中段偏前处装有抽气装置。配用的弹种
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为44发。使用穿甲弹时直射距离为1736
米,最大射程11847米。与59式坦克线膛炮相比,不需要滑动弹带技术就能发射长杆尾翼
稳定脱壳穿甲弹。但发射尾翼稳定榴弹时射程较近。
火炮配有双向稳定器,高低向采用液压式控制和驱动,水平向采用电力机械式控制和驱
动。
增加了夜视夜瞄装置,包括车长配用的昼夜(红外)指挥观察镜和炮长的夜间红外瞄准
镜,并在火炮防盾上安装了激光测距仪,提高了测距精度,从而提高了首发命中率和夜战能
力。
为方便装填手装填炮弹,战斗舱底改为旋转底板。
改进了冷却和供油燃烧系统,强化了发动机,增大了发动机功率。采用的12150L-7型
12缸V型水冷柴油机,功率由原来的520马力提高到580马力,从而提高了坦克的机动性
能。
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69式坦克的作战能力,通过采用新技术对其进行了几次改进,使
其型号得以扩展。最主要的改进型是69-Ⅱ式和69-Ⅲ式(即79式)主战坦克,此外还
有69-ⅡB、69-ⅡC和69-ⅡC1型指挥坦克及653式(84式)坦克抢救车、84式坦
克架桥车等变形车。
69-Ⅱ式主战坦克与69式基型坦克比较,其改进重点是提高火力系统和防护系统的
性能。主要改进项目如下:
把100毫米滑膛炮改为100毫米线膛炮,配用的弹种中,除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外,
还增加了旋转稳定超速脱壳穿甲弹。
安装了坦克自动装表式简易火控系统。该系统包括TLRLA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测距仪
(作用距离300~3000米)、BCLA弹道计算机、TGSA坦克炮瞄准镜和双向稳定器四个部分
组成。手动自动装表功能并存,转换方便。自动装表时,弹道计算机根据激光测距机所测得
距离和选定弹种,自动解算出火炮射角,控制步进电机,通过传动机构自动装定表尺,同时
火炮通过稳定器实现自动俯仰。该系统还可对炮膛磨损、药温、气温变化及弹丸初速的变化
进行综合修正。对瞄准镜装表的机械空回,通过调零开关进行补偿。
增加了压气和液压两个系统。发动机采用空气式电起动,提高了工作的可靠性。主离合
器操纵与转向操纵设有液压助力装置,有效地减轻了乘员的劳动强度。
安装了889型电台和与之配用的车内通话器,最大通信距离为25公里。
车上增设了全套三防系统以及自动灭火系统,采用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保护设施,具有
通过原子爆炸区和生物、化学毒剂沾染区的能力。
车体行动部分增设了侧裙板,侧裙板的上面采用铰接,便于保养时接触履带和悬挂。
车上除了炮塔两侧有烟幕弹抛射装置外,必要时可往坦克的排气系统内喷入燃料施放热
烟幕;坦克上还涂有一层减弱红外征兆的涂层以加强防护。
加装了发动机机油压力失压报警装置、摩托小时计和可快速开启的安全门。
69-Ⅲ式(79式)主战坦克是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于八十年代在69-Ⅱ式基础上改进
而衍生出的新型号。其总体布置与前几型坦克基本相同。其主要改进项目是:
火炮改为带热护套的105毫米线膛炮,威力大,精度高,身管寿命长且更换方便。其中
所配用的钨合金弹芯脱壳穿甲弹可在常规距离上击穿较大厚度的均质或复合装甲。身管热护
套有薄铝板、硅橡胶带及卡箍组成,可减小冷热不均造成的身管弯曲,提高火炮命中率。
安装了带计算机的简易火控系统。计算机为数字式。系统反应时间不超过10秒。这种
火控系统可用于昼间或夜间短停对运动目标精确瞄准射击,在千余米距离上的首发命中率达
80%以上。
炮长配装了微光夜视瞄准镜,车长配装了微光夜视观察镜,驾驶员配装了微光夜视仪。
微光夜视仪为第二代被动式夜视仪器,提高了坦克的夜战能力。
在防护方面仍以结构防护为主,增装了集体防护系统和自动抑爆灭火系统,集体防护系
统的探测警报器探测到γ射线或毒剂时,能立即输出信号,并自动关闭坦克上的所有门窗,
增压风扇开始工作,使车内形成超压,阻止污染空气进入车内;自动抑爆灭火系统能够在
10毫秒内探测出火源,并能在60毫秒内扑灭火点,避免‘二次杀伤效应‘发生,提高了坦克
特种防护能力。
653式坦克抢救车是以69-Ⅱ式坦克底盘为基础改装设计而成的。在其上装有绞盘、
液压起吊架和驻锄等。主要用于战场上对战伤、淤陷及因故障失去自行能力的坦克装甲车实
施抢救和牵引后送,或实行现场换件修理。也用于平时训练中完成类似的技术保障任务。另
外,还可以为主战坦克或其它战斗车辆构筑掩体和开辟通路。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69式69-Ⅱ式69-Ⅲ式
全重36.5吨36.5吨37~37.5吨
乘员4人4人4人
车全长(炮向前)9.125米9.22米
车宽(不带裙板)3.27米3.27米
车高(至炮塔顶)2.40米2.40米2.40米
发动机功率580马力580马力580马力
火炮口径/类型100毫米/滑膛100毫米/线膛105毫米/线膛
火炮稳定器双向双向双向
最大速度(公路)50公里/小时50公里/小时50公里/小时
平均速度(公路)32~35公里/小时32~35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440公里420~440公里360~400公里
最大爬坡度32度32度32度
最大侧坡行驶度30度30度30度
越壕宽2.7米2.7米2.7米
通过垂直墙高0.8米0.8米0.8米
涉水深1.4米1.4米1.4米
80式主战坦克车族
80式主战坦克是中国研制的第二代主战坦克,于1974年开始部
件研制,1980年开始整车研制,1988年设计定型。与59式、69式相比,该坦克在总体
结构和技术特点方面有较大创新和发展;与外军同类坦克相比较,在火力与火控方面与日本
的74式相当,而防护性能方面优于后者,在三大性能方面优于美国的M60坦克,火力方
面与美国M1坦克相当,机动性与前苏联的T-64相当,而防护优于后者。
80式坦克仍采用传统的总体布置方式和常规炮塔式结构。驾驶室位于车辆左前侧;战
斗室位于坦克中部,战斗室内车长位于炮塔左侧可360度旋转的指挥塔下方,炮长位于车长
前下方,装填手位于炮塔右侧;动力传动室位于坦克后部,内部各大部件是分别安装后通过
联接装置构成一体,这种分别组装的形式有利于维修和保养。
80式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门83式105毫米线膛炮,炮管采用特种冶炼工艺织造及自
紧处理,膛压高、初速大、使用寿命长,可发国产和北约同口径的所有弹种。最大仰角为

18度,最大俯角达-4.5度。身管中部装有抽气装置,炮管上装有热护套,身管可从防盾口
抽出,便于战时抢修。该炮配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初速分别为
1455、1173.5和731.5米/秒,最大射程分别为6000、8200和9500米,射速为每分钟7
发。此外还配用有榴弹。弹药基数为44发。
辅助武器为火炮右侧的7.62毫米并列机枪一挺,备弹2250发,装填手门上装有一挺
12.7毫米高射机枪,弹药基数为500发。
80式坦克采用的是GM-09型简易火控系统,这是一种光点投射式简易火控系统,该系
统包括:带光点注入的炮长瞄准镜、光点驱动器、激光测距机、数字式微型弹道计算机及
控制面板、光点电源、目标角速度和角位移传感器、炮耳轴倾斜传感器以及复合双向控制稳
定器等部件。该系统修正弹道的各种参数,有的是通过传感器自动地输入计算机,有的是用
人工方式输入计算机。火炮和炮塔的稳定装置,其高低向为液压式,水平向为电力式。该系
统从发现目标到射击击发的全过程约需要10秒,同时具备短停射击活动目标或行进间对付
固定目标的能力。观瞄装置方面,采用了一代或二代微光像增强器观瞄仪。炮长微光夜间瞄
准镜与昼间瞄准镜是分置的,车长观察镜为昼夜互换式,驾驶员用的是TDPN-2型驾驶员微
光夜视仪。车长发现射击目标后,可以超越炮长调转火炮的方位,并迅速给炮长指示目标。
80式坦克发动机是一台12150ZL型V型12缸水冷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额定功率为
730马力,额定转速为2000转/分。传动装置包括直齿轮式传动箱、摩擦式主离合器和固定
轴式机械变速箱(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变速箱两侧各有一个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带式
制动器和单对直齿轮式侧减速器。主离合器和转向机的操纵为机械液压助力式,一旦液压系
统失灵能立即换成机械操纵。变速箱的变速则采用机械式操纵。行动装置采用不等刚性扭杆
式独立悬挂和摩擦式减振器。
采用了6对中等直径的双轮缘胶胎负重轮、后置主动轮、前置诱导轮及3对托带轮,第
1、2、5和6对负重轮装有液力减震器。履带为单销式金属履带,也可装用橡胶块双销履
带。
80式坦克的炮塔为铸造件,以结构防护为主,炮塔周围增加了栅栏屏蔽,增大了防破
甲弹的能力。车体由轧制钢板焊接而成,可在首上甲板批挂复合装甲以加强正面防护能力。
车体两侧装有橡胶屏蔽裙板,能有效地穿甲弹和破甲弹击穿车体侧装甲。坦克战斗室内安装
有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动力室内装有自动灭火系统。车内装有个人式三防装置。炮塔外前部
两侧各装有76毫米烟幕弹抛射器4具,抛射距离为100米,8发齐射时能形成弧度为120
度,正面总长度120~150米的烟幕,烟幕持续可达2分钟。坦克外表还涂有防红外迷彩
漆。
坦克采用一台889电台和与之配套的车内通话器。
80式坦克备有全套潜渡装置,包括密封进排气窗用的布盖,进气筒,排气单向阀,航
向仪,排水泵及呼吸救生器等。潜渡前单车准备时间为20~30分钟。潜水深5米,潜水距
离600米,潜渡后可立即投入战斗。此外,车尾还增装了两个辅助油箱,使燃料储备增到
1300升。
80式主战坦克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随着新技术发展而发展新车型的可能性,因此在
80式设计定型后又研制了一系列新车型,有80-Ⅰ式,80-Ⅱ式,85-Ⅱ式,85-
ⅡA式和85-ⅡM式等,从而形成了以80式为基型车的车族。
80-Ⅰ式主战坦克80式与相比,主要改进了火控系统、观瞄装置和三防装置。
80-Ⅰ式坦克在火控系统中用潜望式微扰动简易火控系统取代了80式的光点投射式
简易火控系统。其主要特点是:把昼夜瞄准和测距三者合为一体,使坦克在昼夜均能对静止
或运动目标进行射击;具有较完备的自检能力,能及时显示本系统出现的故障;瞄准线与火
炮轴线采用电同步,传递精度高。
在观瞄系统中的夜视夜瞄镜均用二代微光管取代一代微光管。
三防装置中除保留80式坦克个体防护装置外,还增加了增压风扇、滤毒罐等集体三防
装置。
80-Ⅱ式主战坦克继承了80式主战坦克的基本结构,主要改进了观瞄系统,增设了
较多的特种设备,改进后车重略有增加,为38.5吨。其主要改进部分有:
将80式的炮塔后部屏蔽栅栏改为圆周式炮塔栅栏,不仅增大了防破甲弹能力,还可放
置蓬布及各种随车物品。
把80式的以电起动为主改为以空气起动为主,为此在变速箱上安装了空气压缩机,用
以对高压空气系统不断充气,保证发动机空气起动系统可靠工作。
在驾驶员潜望镜处增装了吹洗装置。保证了镜面的清晰度,有利于观察。
增加了热烟幕装置,在车体右侧有两个环形排气孔,将柴油喷入排气孔可施放热烟幕。
必要时可同时或分别施放热烟幕和抛射烟幕罐,提高车辆的隐蔽生存能力。其中热烟幕的有
效长度为200米,烟幕持续时间为2~4分钟,施放系统工作时间可达10分钟,燃油消耗量
为10升/分钟。
用集体三防装置取代了原来的个体防护装置。该装置由自动关闭机、防原子自动报警剂
量仪、防化学毒气自动报警器、增压风扇、滤毒罐和继电控制盒等组成。
观瞄系统的夜视夜瞄镜均采用二代微光管,提高了夜间观瞄能力。
通信设备采用乐带保密机的VRC-83型电台和配套的车内通话器。
在乘员处增装了橡胶叶片风扇,既安全又凉爽,提高了乘员的工作舒适性。
85-Ⅱ式主战坦克是以80-Ⅱ式主战坦克为基础改进而成的。该坦克战斗全重39.5
吨,弹药基数为48发。主要改进有:
炮塔由铸造改为焊接结构并采用了复合装甲,防护能力进一步提高。
传动装置方面,采用了新型液压换挡的行星式变速箱,并将转向操纵机构的操纵杆改为
方向盘,操纵轻便灵活。
装备了新型的稳像式火控系统,从而使坦克具有了行进间射击运动目标的能力。该
ISFCS-212型稳像式火控系统采用瞄准线独立稳定原理,由独立稳定测距瞄准镜、数字式弹
道计算机、复合双向稳定器、控制盒及侧倾斜、横风、炮塔角速度等传感器等组成,并设置
允许射击门。从发现目标到击中目标约需6秒钟。
火炮的身管加长,火炮威力进一步提高。发射的长杆式尾翼稳定高密度合金穿甲弹能击
穿1000米距离上北约三层重型靶或150毫米/65度均质靶;发射的空心装药破甲弹可穿透
178毫米/60度均质靶;碎甲弹可使50~6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内表面产生5公斤重的崩落碎
片;榴弹的杀伤半径大于20米。
发动机功率加大为800马力,发动机辅助系统也作了相应的改进。
85-ⅡM式主战坦克是80式车族的最新型号。装有先进的125毫米口径滑膛炮,配
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炮管上装有轻质合金热护套。坦克上装有性能可靠
的自动装弹机,可自动选择弹种,完成输弹、装填、发射一系列动作,以提高装弹速度。
坦克的火控系统为稳像式,具有行进间射击运动目标的能力,并具有较高的首发命中
率。另外,还装有性能先进的像增强器观瞄仪,具有良好的夜战能力。
坦克战斗全重41吨。设计过程中,每一辆坦克的防护/重量比与坦克的全重都采用了优
化设计,因此坦克具有较高的防护力。动力装置为730马力的水冷式涡轮增压V-12柴油发
动机,坦克最大速度为57.25公里/小时,能在高原、沙漠、寒冷地区战斗。
悬挂系统采用扭杆式并辅以高性能减震器,负重轮为6对,履带为可挂胶的高强度金属
履带。
坦克还装有三防、浮渡、潜渡、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和设备。电台为889B型,通信距离
为20~25公里。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80式80-Ⅱ式85-Ⅱ/ⅡA式85-ⅡM式
战斗全重38吨38.5吨39/39.5吨41吨
乘员4人4人4人3人
车全长(炮向前)9.328米9.336米9.336/9.070米10.28米
车宽(带裙板)3.372米3.372米3.372米3.45米
车高(至炮塔顶)2.29米2.29米2.29米2.30米
车底距地高0.48米0.48米0.48米
发动机功率730马力730马力800马力730马力
弹药基数44发44发48/44发40发
火炮口径/类型105毫米/线膛105毫米/线膛105毫米/线膛125毫米/滑膛
火炮稳定器复式双向复式双向复式双向复式双向
最大速度(公路)57公里/小时57公里/小时57公里/小时57.25公里/小时
平均速度(公路)40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500公里500公里500公里360~400公里
最大爬坡度32度32度32度40度
最大侧坡行驶度30度30度30度
越壕宽2.7米2.7米2.7米2.7米
通过垂直墙高0.8米0.8米0.8米0.8米
涉水深1.4米1.4米1.4米1.4米
潜水深5米5米5米5米
90-Ⅱ式主战坦克
90-Ⅱ式主战坦克是由北方工业公司研制的中国全新一代主战坦
克。在动力、火力、防护和结构方面比上一代坦克有了质的飞跃,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该主战坦克的重量相对较轻(小于48吨),火力强,机动性好。总体尺寸为7-3.4-
2米(长-宽-高),最大公路速度60公里/小时,公路行程超过400公里。
90-Ⅱ式坦克采用了新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并采用了自动装弹机。其结构紧凑,
性能优越,配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前者具有极高的炮口速度和装甲穿透
效能。
该坦克的火控系统包括稳定式测距瞄准具、火控计算机、控制操纵板、激光功率测量仪
(告警器)、控制箱、步进电机驱动装置、横风传感器、倾斜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和其它
辅助设备。该系统具有对付昼、夜移动目标的能力,而且操作程序简单,反应时间缩短,使
坦克的作战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该坦克在动力装置方面也取得了进展,装的是8缸4冲程、水冷、废气涡轮增压、中冷
式柴油发动机,功率提高到1200马力,且结构紧凑,油耗低,可靠性高。与发动机匹配的
是具有液力变矩器的负荷换挡变速箱,4个前进挡和2个倒挡。传动装置有一个方向盘控制
的差速转向机构和电液制动系统。整个动力系统可整体吊装,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维修时
间。所用的履带是带可换履带销的新型端连履带。
90-Ⅱ式坦克的炮塔和车体正面装有先进的多层特种装甲。炮塔前方和倾斜的前装甲
板上挂有组合件式复合装甲并可以快速拆装。炮塔尾部采用了尾部围栏。行走机构前面的几
块侧裙板可以在需要时换成附加装甲块。作为对防护系统的完善,坦克内部有一个防中子和
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另外,坦克外表涂有一层防红外反射漆。这些措施极大地改进了坦克的
整体生存能力。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全重48吨
乘员3人
车全长7米
车宽3.4米
车高(至炮塔顶)2米
发动机功率1200马力
火炮口径/类型125毫米/滑膛
最大速度(公路)60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400公里
最大爬坡度60%
越壕宽3米
通过垂直墙高0.85米
62式轻型坦克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全重21吨
乘员4人
车全长(炮向前)7.9米
车宽2.86米
车高(至炮塔顶)2.25米
发动机功率430马力
火炮口径/类型85毫米/线膛
火炮稳定器单向
最大速度(公路)60公里/小时
平均速度(公路)30~35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510公里
最大爬坡度35度
最大侧坡行驶度27度
越壕宽2.55米
通过垂直墙高0.7米
涉水深1.3米
63式水陆坦克
主要战术技术性能
全重18.7吨
乘员4人
车全长(炮向前)8.437米
车宽3.2米
车高(至炮塔顶)2.522米
车底距地高0.4米
发动机功率400马力
火炮口径/类型85毫米/线膛
火炮稳定器单向
最大速度(公路)64公里/小时
(水上)12公里/小时
平均速度(公路)30~33公里/小时
(水上)7~8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公路)370公里
(水上)120公里
最大爬坡度38度
最大侧坡行驶度32度
入水角36度
出水角28~32度
越壕宽2.9米
通过垂直墙高0.87米
吃水深1.57米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