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三国志》开场就描述了一个奸诈的坏孩子曹操“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好打架玩耍,不喜欢学习,有点小聪明,把他的叔父玩得团团转。其实这样的小孩并不足为奇,街面上多的是。但是桥玄却“睹太祖而异之”,直接要将后来孙策或者周瑜的老婆嫁给他,一家都要托付给他了。由此并结合后面可以初步推断出,曹操是一个具备多重人格的人。起码他要懂得在他父亲和长辈面前扮有能有才的好孩子,对于实在不能伪装感化的,又是一副无赖样子对付。每个三国人物都有副脸谱,刘备的相貌在《三国志》开头就有描述,印象最深的是“喜怒不形于色”,真正枭雄的必备脸孔,而曹操呢?他的脸孔是不定的,是没有描述的,只要需要,我想他随意就能变一副出来,因此他年纪轻轻得到”奸“,”能“二字判定。
家世的关系,曹操开始当官了。“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可以想象一个”任侠“的人,必定有很多朋友,再怎么,也要有很多玩友,大家整天嬉皮笑脸,好勇斗狠。但是他一当官,居然立即做到了 ”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迹,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於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为什么这么认真,这么狠,按照道理来说,在帝都做官,熟人这么多,大家都睁只眼闭只眼才对啊??
第一因为其家世,他父亲”嵩字巨高。质性敦慎,所在忠孝。为司隶校尉,灵帝擢拜大司农、大鸿胪,代崔烈为太尉“,因此别人“咸疾之”,却“不能伤”。
第二是因为他本人的个性。一个人的个性,总有形成的过程,他那个时代,应该最受其父亲祖父的影响,但是从对他祖父曹腾的记载不难看出,他祖父是一个圆滑会处世的好好先生,能够侍奉皇帝几十年不出差错,又得到内臣外官的一致称赞。不过曹操的老爸是个“不知本末”的养子,对这个人的描述并不多,但是也有“质性敦慎,所在忠孝”八字考语,那么上面两代都不是那种冲动的角色,曹操的性格又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真的是很难说。恐怕是早前打架打多了,跟蛊惑仔一样天不怕地不怕了吧。他连刺杀张让都敢去(“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真正称得上亡命之徒,那么棒杀几个不把他放在眼里的高官亲戚自然不算什么。他这时的行为,我觉得还是冲动多过于权术。
一个人的早年事迹,往往能看到他的性格形成的轨迹。曹操的顿丘令做得怎么样不得而知,后来因为亲戚犯法连坐被免,没过多久又“征拜议郎”。他做议郎的时候,看不惯很多事情,上书言事却无济于事,以至最终“太祖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这时候的曹操,经历过了“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於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大家注意了,这个在为官上叫做我扳不倒你,你又碍眼,那我就给你升个官,调走你,眼不见为净,你想碍我的事也够不着;又经历过了一些“不可匡正”的事情,应该已经磨练了他的个性,开始磨得圆滑了。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於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这是曹操做官的第二阶段了,议郎做得不爽,那自然不做了,又去做地方官。但是地方官员的纪律品德非常差,他怎么能把前面几相都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呢(“长吏受取贪饕,依倚贵势,历前相不见举。。。。。。历世长吏无敢禁绝者。。。。。。世之淫祀由此遂绝”)?因为他手上有兵权。这点兵权治理地方是够用了,再加上朝里还有人,做得还算不错。但是后来他又不做了。“久之,徵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官越做越大,与有权势的人的冲突也越来越大,恐怕会危害到家人了!想必这么多次做官罢官,已经让可爱的曹同学悟出了两个道理: 1:乱世里,靠一腔正气,是斗不过这个社会的。2:枪杆子里出政权,要做点事情,非要自己有实力不可!
年轻时候做了些事情,想必已经为曹操闯出了一点名气。最起码别人认为他有点胆大不怕死就是了。后来“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这么大的事,找他这么个赋闲在家的人,无非是两个原因:1,他带过兵杀过贼,又是个愤青,最好被利用的主儿,就好比现在网上的愤青,最容易被别人煽动,用来挡子弹冲锋最适合不过。2,他确实是个人才,最起码在交朋友上很有一套。这时的许攸,据我判断跟后来的许攸是同一个人,应该以前在一打架的事儿干过不少。所谓男人最铁的三种关系: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分过赃。恐怕小许和小曹这三条都占全了,有这种不要脑袋的勾当,不叫上他叫谁呢?
但是,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那个冲动过分的曹操了,他是有想法的。他写给朋友的信不像发表出来的空头文章,非常的实用,客套的话就一句:“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下面就是以伊尹、霍光的事例来论证事情的可行性。在这个可行性报告分析里,把客户的情况,自身的情况,大环境的情况,失败的后果都分析得淋漓尽致,放到现今社会让他去做市场,肯定是无往不利的了。原文:”古人有权成败、计轻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怀至忠之诚,据宰臣之势,处官司之上,故进退废置,计从事立。及至霍光受讬国之任,藉宗臣之位,内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势,昌邑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谠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今诸君徒见曩者之易,未睹当今之难。诸君自度,结众连党,何若七国?合肥之贵,孰若吴、楚?而造作非常,**必克,不亦危乎!“
曹操的一生应该是征战的一生,因此他的舞台应该是从正式征战开始。而命运也给了他这个机会。”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馀万,天下骚动。徵太祖为典军校尉。“真正的历战阵就是此时,而这时他的上司正是董卓。三国志.魏书六里写董卓”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正是此时。曹操在董卓军中的表现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从一个朝廷派去的将官变为指挥官”欲与计事“的亲信,可见曹操的军事才能那时已经得到了董卓的认可。然而此时正式何进召董卓除宦官的关键时刻。我想此时曹操面临着很大的抉择,”魏书曰:太祖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他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这一切,如果他作为董卓的心腹,助纣为虐,参与其事甚至推波助澜也好,看着他预见的一切慢慢发生也好,前途都是不可限量的,但是这样做,违背他自己的良心,同时他也认为董卓不能长久;帮助何进吧,人微言轻,别人也不放他在眼里,有力使不上,因此他只好两不选,又一次”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这是他第四次罢官了,命运又一次**了他,同时也再次激起了他的雄心!
这时就发生了判断曹操是大坏人的一个根本事例--曹操路过吕伯奢家。这件事,有好几个版本:1,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2,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3,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三个版本,我相信第一个。第一个是魏书所载,那是出了名的吹捧他们的太祖爷,但是在这件事上,我觉得它的叙述比较贴近事实。试想此时的曹操,他前面的一长段心路历程必然将他的心磨硬磨狠了,但是还没有狠到这样的地步吧?他毕竟之前还是一个一心要做点事业,匡扶天地正气的有为青年啊;子将对其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此时不是治世,但是也不是真正的乱世开始,他的思想定位,还是在一个能臣的定位上,行为无一不是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所为,试想这样一个人,会在一瞬间转变成杀好友如砍瓜切菜的恶魔?他如果做官只是伪装好人,那也不用为了做个好官而屡次丢官,自悔前程吧?任何人的转变都不可能这么快的。而一个落魄的人,身带贵重物品,被人谋财害命的可能性,在那样已经不太平的世界里,才是可信度最高的! 这次曹操的归乡,与前几次的归乡是截然不同的。前几次,无非是在家通过疯狂的玩耍读书来解愁,期待着再次出山为官的机会,而这次,朝廷已经在别人手里,朝廷任命他做官的路已经是断绝了。他跋涉在穷山恶水之间,亡命在刀光剑影之下,只为回到自己的家乡;这个过程里面,他恐怕就坚定了自己“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革命思想了。
他的起兵,正是13路诸侯搞董卓的时期。他是看着别人搞得热闹也不多自己一个才搞的吗?答曰不是。他的起兵,是”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冬十二月,始起兵於己吾“,而十三家联盟是初平元年春正月的事。可见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人物,并不需要随波逐流,捞个残羹冷炙吃吃。可以对比当时的冀州牧韩馥,”英雄记曰:馥字文节,颍川人。为御史中丞。董卓举为冀州牧。于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袁绍之在勃海,馥恐其兴兵,遣数部从事守之,不得动摇。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与州郡,陈卓罪恶,云“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馥得移,请诸从事问曰:“今当助袁氏邪,助董卓邪?”治中从事刘子惠曰:“今兴兵为国,何谓袁、董!”馥自知言短而有惭色。子惠复言:“兵者凶事,不可为首;今宜往视他州,有发动者,然后和之。冀州於他州不为弱也,他人功未有在冀州之右者也。”馥然之。馥乃作书与绍,道卓之恶,听其举兵。“ 本身是董卓提拔的,看看大家都打自己的恩人了,自己不知道该打不该打;他的部下看似个英雄,话是蛮会说的,其实还是个随大流的角色。当时如果小弟是韩,必定不会忘恩负义;等袁绍部队到了河内,渤海空虚,直接灭了这小子呼应董卓,岂不美哉?
不管怎样,阿猫阿狗乱七八糟,都通电反董了,不过通电归通电,动兵的却没几家,只有曹同学傻傻地一人杀了过去。在这里再次强调他杀吕伯奢一家的可信度不高,试想,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样的人生准则会支持他做第一批冲上去的义和团吗?绝对不会的,此时的曹同学还是有那么一腔热血的!
结果是可想而知,不知天高地厚的曹操被除了打败他就没出过彩的徐荣一阵狂杀,一直追到了酸枣,也就是四路诸侯的囤兵所在;这一仗我猜杀出了后遗症,以至他后来碰到西凉兵马正面作战就心里发毛,这是后话了。不过西凉兵马的彪悍是毋庸置疑的,三国志上诸侯叛乱,第一波就是韩遂的西凉兵,董卓后来挂掉,他的部下带的残余西凉兵还是杀得中原大地人人心惊,直到曹操碰到马超,说的第一个评价也是”关西兵精悍,坚壁勿与战“,就好比是战无不胜的新1军,传统在那里,谁碰到他都是个输,因此小曹的这次失败并不算什么。
虽然失败不算什么,还是要佩服曹操的脸皮不是一般的厚。兵般了,躲到人家地盘去,还敢胡吹大气----”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他的想法是好的,三面包围洛阳,部分威胁长安;但是这样的军事计划是需要大家一起配合的,最后,他又被气跑了。
是英雄,注定了是不能跟庸才为伍的,他的霸气,也正是在跟这些人的相处中更加确立起来----既然我的竞争对手都是白痴,那天下不是我的又是谁的呢?<三国志>下面的文字,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历程。”袁绍与韩馥谋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太祖拒之。魏书载太祖答绍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绍又尝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魏书曰:太祖大笑曰:“吾不听汝也。”绍复使人说太祖曰:“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群英,孰逾於此?”太祖不应。由是益不直绍,图诛灭之。“最后这个图诛灭之,我觉得是作者的猜想或者往他恩的太祖脸上贴金呢,此时的袁绍的身份,类似于曹操的老上司,说话完全是上对下的一套,即使他不行,曹操心中认为可以日后打败他,但是那时远远没到”图诛灭之“的地步。因为之前曹操被气跑以后到扬州招兵,招了4000,叛掉3500“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魏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馀人。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魏书这里又来替他吹牛,说他手剑杀数十人。真不知道几个夏侯是干吗吃的。
至此,可以说曹操立志争霸天下的理想才正式形成。曹操之胜于大耳贼和紫胡子的两大优势是我最敬佩的,这两大优势不会因为大耳有了诸葛而改变,也不因赤壁败了就消弭。
第一:用人。曹操〈举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他的唯才是举的思想贯彻一生,最终奠定了魏国的人才基础。
他用魏种的事迹更说明其广阔的胸襟---------“初,公举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既下射犬,生禽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演义里陈宫那段跟这个有点相似;
用臧霸为将,可见其用人不疑:“太山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豨各聚众。布之破刘备也,霸等悉从布。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於海以委焉。。。。。。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众十馀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秋八月,公进军黎阳,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齐、北海、东安”官渡前夕,人心惶惶,此时臧霸拥有独立军队,仍然为曹操所用,助他牵制袁绍;对比刘备之用马超,高下立见了;
以法治将,用人尽才。曹操〈赏罚令〉-----“:“司马法‘将军死绥’,魏书曰:绥,却也。有前一尺,无却一寸。故赵括之母,乞不坐括。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曹操手下大将,曹仁屯襄樊,张辽守合肥,夏侯渊独步西北,张颌拒汉中,曹彰威震乌丸,其他如于禁,乐进,徐晃等人,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反观刘吴阵营,每代能出一两个带兵大将就算不错了。吕布手下出一偏将高顺就杀得刘备老婆孩子都丢了,张辽800人杀得江东小儿不敢夜啼,可见这两朝的良将是何其的匮乏;
曹操用人能够尽才,善于在出色的谋略中选择正确进行有力的贯彻执行,不像大耳的万事依赖,更不像孙权的优柔寡断,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
第二,政治手腕和发展经济。曹操接受韩浩,枣祗的建议屯田,接受荀文若的建议挟天资以令诸侯,以及颁布各项法令如““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都使得魏的经济和政治得到长足发展,早以不是蜀吴能比的了。

按照古书的字句来写实在太费力了。先写一下曹操的经典战役以及其本人有评论的代表性战役。
战役1: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眭,申随反。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三年春,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魏书曰:诸将皆以为当还自救。太祖曰:“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菑。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遂乃行。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於夫罗於内黄,皆大破之。魏书曰:於夫罗者,南单于子也。中平中,发匈奴兵,於夫罗率以助汉。会本国反,杀南单于,於夫罗遂将其众留中国。因天下挠乱,与西河白波贼合,破太原、河内,抄略诸郡为寇。
曹操在领兖州之前,其官职,地位都受到袁绍限制,正如我前文所说,在曹操拥有独立地盘以前,袁绍与他类似于上下级,老大哥与小弟弟的关系。
此战的精彩之处在于围魏救赵的成功运用。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由于袁绍优势兵力的有效牵制,才使得曹操这一策略得以成功运用,并且以曹操当时的兵力来讲,出奇策是他当时的唯一选择。曹操用兵敢于冒险,他最看不起袁绍的“谋大事而惜身”,正是与他自己的鲜明对比。
战役 2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世语曰: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魏书曰:太祖将步骑千馀人,行视战地,卒抵贼营,战不利,死者数百人,引还。贼寻前进。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太祖旧兵少,新兵不习练,举军皆惧。太祖被甲婴胄,亲巡将士,明劝赏罚,众乃复奋,承间讨击,贼稍折退。贼乃移书太祖曰:“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太祖见檄书,呵骂之,数开示降路;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贼乃退走。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此战是曹操立身之本,此战重要性不比官渡之战差,如果此战不胜,他的下场不比刘岱好多少。看这一战的三个阶段:
一,刘岱战死。刘岱此人在东汉末年是很有实力的,前文有一句“刘岱与桥瑁相恶,岱杀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桥冒此人的记载:“英雄记曰:瑁字元伟,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桥玄世之名臣,威重内外,桥冒本人也是一郡太守,与刘岱同为13家之一,地位与渤海太守袁绍平级;刘岱看他不爽,直接杀掉,让自己一个手下拿了人家的地盘。可见刘岱此人也不是个等闲之辈,说是准枭雄并不为过。但是他与黄巾干了一仗小命就丢了,由此可见黄巾实力。说到这顺带提下鲍信,此人也是个有谋略有远见的英雄,董卓传记载:“进遣骑都尉太山鲍信所在募兵,适至,信谓绍曰:“卓拥强兵,有异志,今不早图,将为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禽也。”绍畏卓,不敢发,信遂还乡里”。如果当时袁绍听从他的建议,成功几率不说,起码三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次战役中他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对农民军的分析非常精辟,事实上后来中国历史上政府军对农民军的战斗都说明了“坚壁不出”战略的正确。后来他力战而死,说明其看事情能重大局,胸襟广阔,眼光高明,打仗能用谋略,又能拼死力战,我很尊重这个人才。
二,曹操领兖州。这个阶段曹操本人面临很大的抉择。幸好在此之前曹操没看过刘庸写的〈我不是教你诈〉,刘先生教导我们,在别人把好的位置让给你的时候,你要先看清是不是从某个方向正有子弹飞过来 刘岱的实力已经经过论证,他与黄巾一战而亡,黄巾之势远非曹操可比,此时曹操还没有人跟他说十胜十败论,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有必胜的把握的。于是,曹操又显示了他亡命之徒不怕豪赌的本色!“临大事而不惜身”,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能判断清楚的啊。
在这个阶段里,我要再次强调他杀吕伯奢一家的情况 (我好象对这个事耿耿于怀的说)。此时陈宫还有75%在曹操阵营中,作为中间人的角色促成此次联合:“世语曰: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如果如演义所说,此时陈宫早就离开曹操了,又怎么帮曹操奠定割据的第一步???
三,曹操战黄巾。这一战,除了曹操的屡设伏兵以外,尤其要说明的是他的“悍”,正如松沪战场上的国民党部队一样。请看战斗过程,首先是败了“太祖将步骑千馀人,行视战地,卒抵贼营,战不利,死者数百人,引还。贼寻前进。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太祖旧兵少,新兵不习练,举军皆惧。”败了,全军没有斗志了,一无斗志,二无战力的情况下,能挽回局势的,完全靠曹操本人巨大的人格魅力!看他“太祖被甲婴胄,亲巡将士,明劝赏罚,众乃复奋,承间讨击,贼稍折退。”这是一种拉锯战,试想新败之处,曹操一米六多一点的矮个子靠自身的魅力和有效的措施振奋将士,居然反攻!一个“乘间讨击”可以看出当时曹操要打胜仗振奋士气的急迫心情,终于打得敌人“稍折退”,但是这样的小胜对士气的鼓舞是不可限量的!但是此时战局并没有逆转,对曹操来说,仍然是苦战,对黄巾来说,仍然觉得自己“稳操胜券”,他们对曹操劝降了,最搞笑的是,曹操往日的所做所为,离经叛道居然使得黄巾认为曹操跟他们是一样的人,可见曹操是一个多么脱离世俗的坏孩子了 最终曹操“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贼乃退走。。。。。。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昼夜会战,战就擒获,这个在战争中表现的是什么?坚定,毅力是也。仿佛见到一个中流砥柱,精神旗帜一样的曹操立于阵前,其部下对他的信任和崇拜在此时已经奠定!
战役3 :
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於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四年春,军鄄城。荆州牧刘表断术粮道,术引军入陈留,屯封丘,黑山馀贼及於夫罗等佐之。术使将刘详屯匡亭。太祖击详,术救之,与战,大破之。术退保封丘,遂围之,未合,术走襄邑,追到太寿,决渠水灌城。走宁陵,又追之,走九江。夏,太祖还军定陶
此战为袁绍兄弟反目,联军与联军之间的战斗。虽是联军但是地域不同,其实是曹操与袁绍在山东河北境内击败公孙,又与湖北的刘表联合击败河南+安徽的袁术。 亮点:决河灌人。。。。。。古时候的河堤铁定都是豆腐渣工程了,一个三国就决了N次,王八蛋工程!
当时的曹操为自己选的发展策略是正确的,依靠袁绍,得到稳定的后方,利用袁绍强大的实力来打击对手乘机扩张自身。此时的曹操,确实没有实力打独立战争,就算打陶谦也不行。事实上乱世之初,陶谦是真正的一小霸,他是三国里第一个称帝的傻瓜的得力帮手:“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比袁术还早,没有相当的实力敢这么嚣张吗?把西边的曹操直接无视了的说
战役4:“下邳阙宣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徐州牧陶谦与共举兵,取泰山华、费,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谦,下十馀城,谦守城不敢出。
兴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还,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故太祖志在复雠东伐。世语曰: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嵩家以为劭迎,不设备。谦兵至,杀太祖弟德于门中。嵩惧,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嵩逃于厕,与妾俱被害,阖门皆死。劭惧,弃官赴袁绍。后太祖定冀州,劭时已死。韦曜吴书曰:太祖迎嵩,辎重百馀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二百卫送,闿於泰山华、费间杀嵩,取财物,因奔淮南。太祖归咎於陶谦,故伐之。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
这个战役列出来的唯一目的,是说明曹操首次屠城的经过。这一战比较有名,但是描述不详。后人以这场战役作为曹操残暴不仁的证据,我要用董卓说李儒的一句话来替小曹辩一下:“汝之老父,予陶贼杀之,何如?”,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总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反正杀得不是他们老爸。后人杜甫诗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毛老曰:“古来成大事者,多是大老粗”,是为至理名言。
顺带提一提,对此段的描述焦点,无非是陶老杀曹操老爸,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东西吧,人的思想,天知地知他自己知,其他的就难说了,只能通过他的生平事迹来判断一下其为人,作个推理。
“少好学,为诸生,仕州邵,举茂才,除卢令,吴书曰:谦性刚直,有大节,少察孝廉,拜尚书郎,除舒令。郡守张磐,同郡先辈,与谦父友,意殊亲之,而谦耻为之屈。”演义写陶谦是个糊涂虫,由此看,糊涂倒不糊涂,就是太傲了。
“司空张温衔命征讨;又请谦为参军事,接遇甚厚,而谦轻其行事,心怀不服。及军罢还,百寮高会,温属谦行酒,谦众辱温。” 这是怠慢上司,恃才傲物,别人给他点颜色,他就开染坊。
“是时,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而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琊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领了徐州以后,作的混帐事无数!
“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下邳阙宣自称天子,谦初与合从寇钞,后遂杀宣,并其众。”专用小人,杀PARTNER夺地盘!
就这样一个有才但是专干坏事的角色,比之张凯能好多少?由此推断,他故意杀曹操满门的可能性起码51%,就算他不知情,上梁不正下梁歪,他专门用小人做骨干,能不出事吗?
战役5:“会张邈与陈宫叛迎吕布,郡县皆应。荀彧、程昱保鄄城,范、东阿二县固守,太祖乃引军还。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阳。太祖曰:“布一旦得一州,不能据东平,断亢父、泰山之道乘险要我,而乃屯濮阳,吾知其无能为也。”遂进军攻之。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
这战曹操有够狼狈,算是算到了,不过忘了一点--吕布所带,乃他的天敌,西凉兵马是也! 而且青州兵训练没多久,怎么可能打得过“转战三千里”的吕小强骑兵? 难怪后来夏侯渊在西凉屠城两次,这叫把敌人扼杀在萌芽状态嘛
战役6:“魏书曰:於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布疑有伏,乃相谓曰:“曹操多谲,勿入伏中。”引军屯南十馀里。明日复来,太祖隐兵堤里,出半兵堤外。布益进,乃令轻兵挑战,既合,伏兵乃悉乘堤,步骑并进,大破之,获其鼓车,追至其营而还。布夜走,太祖复攻,拔定陶,分兵平诸县。布东奔刘备,张邈从布,使其弟超将家属保雍丘。秋八月,围雍丘。冬十月,天子拜太祖兖州牧。十二月,雍丘溃,超自杀。夷邈三族。邈诣袁术请救,为其众所杀,兖州平,遂东略陈地。

不多评价,虚实应用之典范,小规模空城计的首次应用。诸葛亮后来那个叫做抄袭,还只抄了一半,版权费还没付呢!
战役7:“张济自关中走南阳。济死,从子绣领其众。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钞,公击破之。绣奔穰,与刘表合。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於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
再狡猾的人也有阴沟里翻船的时候。由此也可看出曹操性格的某个方面:他能对事物作出最贴近真相的判断,也能有正确的决策,执行力也很强,但是往往太多自信,并且喜欢吹嘘,脸皮超级厚!从第一次失败开始就是这样子,死吹牛皮,10次吹中8次,他的部下还不把他当未来人啊?有性格啊有性格。
战役8:“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於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献帝春秋曰:袁绍叛卒诣公云:“田丰使绍早袭许,若挟天子以令诸侯,四海可指麾而定。”公乃解绣围。公将引还,绣兵来,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公与荀彧书曰:“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秋七月,公还许。荀彧问公:“前以策贼必破,何也?”公曰:“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战,吾是以知胜矣。”
孙子兵法的成功应用,死地必胜论的成功实践。还是冒险哦,他的运气真的不是一般的好。官渡之时,孙策想乘虚偷袭他老家,还没出发就被人刺死了 死不瞑目啊!!!!
战役9:“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备为顺所败。九月,公东征布。冬十月,屠彭城,获其相侯谐。进至下邳,布自将骑逆击。大破之,获其骁将成廉。追至城下,布恐,欲降。陈宫等沮其计,求救于术,劝布出战,战又败,乃还固守,攻之不下。时公连战,士卒罢,欲还,用荀攸、郭嘉计,遂决泗、沂水以灌城。月馀,布将宋宪、魏续等执陈宫,举城降,生禽布、宫,皆杀之。太山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豨各聚众。布之破刘备也,霸等悉从布。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於海以委焉,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
为兖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於其亲者,岂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消灭吕布之战。以曹操的强硬胜过吕布的强硬,也胜过曹操部下的怯懦。成功关键:坚持,以及豆腐渣工程
此时描写他的用人是一大亮点,与刘备用黄权有相似之处。
魏书曰: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公曰:“当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辅相君长,人怀怏怏,各有自为之心,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且夫起布衣,在尘垢之间,为庸人之所陵陷,可胜怨乎!高祖赦雍齿之雠而群情以安,如何忘之?”绍以为公外讬公义,内实离异,深怀怨望。臣松之以为杨彪亦曾为魏武所困,几至于死,孔融竟不免于诛灭,岂所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哉!非知之难,其在行之,信矣。
此处引用这一段,看似裴松之说得有道理,说曹操口不对心,说的到做不到。其实曹操的行为与他的言论正好符合。他不是书呆子,他讲究实用性,对我有用的,那么就算不和,也可以用,用就要信任他,尽其才而用之;对我没用的,甚至成了我的绊脚石的,那么管你多大名气,一样喀嚓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