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失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然袁绍鼠目寸光、好谋无断,手下本应没有多少人才,但是,由于他的家族经过百余年经营,袁氏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手下可谓是人才济济。
人才济济可谓是一件好事,然而,这对于袁绍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优越的条件,才使袁绍后来对人才不是那么重视,以致造成用人失当。
早在公元190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我们知道袁绍是十八路诸侯盟主,当时,袁绍问曹操:“如果此事不成,你准备往哪里啊?”曹操反问袁绍:“你的打算去哪里呢?”袁绍答道:“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答道“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从此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袁二人对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不同的看法:袁绍认为,如果讨伐董卓不成功,自己就占据黄河以北地区,兼并北方的少数民族,进而以此为根本争夺天下;而曹操认为,广纳天下的人才和英雄,以正义之道驾驭他们,应该会无往不胜。袁绍以物为本,重实力,曹操以人为本,重人才,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也决定了二者战略决战的胜败。
边我们提到,袁绍因小儿子生病,没有实施田丰的建议,气得田丰以杖击地,跺脚长叹:"完了,没有希望了!千载难逢的时机,因为孩子有病就丢掉,可惜啊!"但是,袁绍听说以后,恼羞成怒,从此疏远田丰。可见,袁绍气量之小。
气量之小可以说是袁绍用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兴平二年,即公元195年十月,汉献帝在杨奉等人的护卫下逃到曹阳,李傕率军穷追不舍。这时,袁绍的主要谋士沮授就建议他把汉献帝这面旗帜抢到手。他说:"今州城初定,宜迎大驾,安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聚集军事力量)以讨不庭(不向邺城称臣的人),谁能御之(阻挡)!"袁绍的另外两个谋士郭图、淳于琼则反对说:"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动不动就得上表请示),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这是《三国志·袁绍传》注引《献帝传》中所写的。郭图与淳于琼两人的意见,正好迎合了志大才疏的袁绍的心理,得到了袁绍的采纳。因此袁绍没有采纳沮授的意见,以致又失去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曹操毫不犹豫地抓住这个机会,当汉献帝回到故都洛阳,曹操力排众议,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亲自到洛阳朝见献帝。他借口洛阳残破不堪,粮食奇缺,把汉献帝转移到许县,在许县建立新都城,从而把献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曹操借天子以自重,略取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关中的割据势力也纷纷来归附,势力发展很快。原来,袁绍没有把曹操放在眼里,他举荐曹操担任东郡太守,把曹操当作自己的附庸。那时,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比较和谐。曹操把汉献帝送到许都,许都也就成了政治中心,曹操也成了汉帝的代言人,随心所欲,号今四方,这是袁绍始料未及的。曹操把皇帝劫持到许都,使袁绍陷入了政治上被动的地步。之后,袁绍当然大为不快,在致曹操的信中,态度蛮横地要求曹操把皇帝送到邺城来。袁绍真是意想天开,这样的蠢事谁会做,更何况曹操如此聪明的人呢。曹操拒绝了袁绍的无端要求,自此,两人正式交恶。虽然曹操惮于袁绍的势力,曾做过一些妥协,如将高于自己的“大将军”职位让给袁绍,但袁绍仍愤愤不平。
袁绍本有称帝之意,但是由于称帝不成,所以,决定驱使十万精锐步兵和一万骑兵夺取许都,把汉献帝从曹操手里抢过来。不久,在袁绍的授意下,一封出自三国著名刀笔吏陈琳手笔的讨曹操檄文,开始风行大江南北。鉴于该信措词尖酸刻薄,骂尽了曹操祖孙三代,曹袁势不两立之势,已无可转圜。袁绍任命审配、逢纪主持军事,田丰、荀谌、许攸充当谋士,颜良、文丑担任将帅,积极准备南下。三国三大战役的第一仗,官渡之战的大幕在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氛中拉开了。我们已知道,这一仗是曹操的“奥斯特里茨”,袁绍的“滑铁卢”。当时,袁绍部下意见纷纭,在袁绍发动战争时,智谋过人的沮授就曾反对。但是,沮授命苦,袁绍并没有采纳沮授的逆耳忠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曹操声东击西,北救白马之围,斩杀颜良,迁徙民众撤向官渡。袁绍依仗自己人多势众,准备挥师渡河,追赶曹军。因为屡谏而被嫌弃的沮授,这时又站出来劝阻说,"战争胜负变化莫测,不能不周密计划。大军应当留屯延津,另分兵进攻官渡。如能攻克,再迎大军也不退,否则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次袁绍与前几次的决定一样,仍不从。沮授在大军即将渡河的时候叹息:"在上者骄傲,在下者贪功,悠悠黄河,我还能渡回来吗!"他推托身体有病,不愿过河。袁绍非常气恼,强迫沮授随军渡河,而且还把他的所部军队割属郭图。

官渡战幕刚刚拉开,袁绍最引以自豪的两员上将颜良、文丑就相继授首沙场,致使袁军士气大挫。袁绍兵力十倍于曹操,而行兵布置如此的不济,被曹操从容地各个击破,身为统帅,袁绍情何以堪。这时,他的谋士许攸则提出乘曹操倾军而出,轻骑奔袭许都的建议。然而,刚愎自用的袁绍犟倔如牛,断然拒绝。他因为存心想让曹操好看,脑子里尽歇斯底里地想着如何在正面战场上把曹操一举击败,所以,对任何迂回之术都不加采纳。
两军相争,士气为先,加强团结,避免内部不必要的磨擦,为将者亦当遵循。袁绍在这一问题上又一错再错,先是临出发前将反对自己的谋士田丰投下大牢,而后,又夺取沮授兵权。袁绍的这种做法,真是自取灭亡啊。并且,在谋士许攸给他提建议时,事有凑巧,在邺城的许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的审配抓进监狱,许攸大为不满,遂投奔曹操,顺便将袁绍一件重大军事机密报知曹操。
袁绍与曹操相持已有半年,粮草成了决定战争成败的命脉。袁绍派去守卫粮草的军队既难称足够,委派的大将淳于琼又难称其才,且有贪杯恶习。权力虽遭削弱但对袁绍仍忠心不变的沮授,当时就曾提醒袁绍“当心曹公突袭淳于琼,可再派将军蒋奇另统一军,侧面防护”,同样遭到袁绍的拒绝。凡是有利于自己的建议,袁绍无不加以拒绝,可想而知,这样的统帅如还能打赢战争,那可真是对战争艺术的亵渎了。
而此时,在许攸的谋划下,曹操亲自领兵赴袁绍的存粮要地——乌巢,袭击淳于琼。当曹操奔袭乌巢之时,袁军部将张郃主张救淳于琼,他对袁绍说:"曹操亲自出马,必然得手,那么事情就无可挽回了。"郭图却别出心裁地说:"不如现在发兵去进攻曹军大营。"袁绍认为郭图说得对,只要攻拔曹营,曹操就无家可归了。于是派高览、张郃率领重兵攻击曹营,而只派一支轻骑救授乌巢。高览、张郃攻营不下,乌巢大败的消息已经传来了,二将无心恋战,竟自向曹军投降。袁绍全军大乱,一下子全垮了。
这一仗袁绍损失七、八万人,辎重、图书、武器、珍宝无数。当他跌跌撞撞走进部下蒋义渠营帐中时,握着蒋的手,无比伤感地说:"我把自己的脑袋都交给你了。"仅仅三天时间,袁绍十万大军,被弄得只剩下区区八百人也跟着袁绍逃回老家。
在这次战争中,从袁绍提十万大军南下、粮草又源源不绝地起运的情况看,优势显然在袁绍方面,况且袁绍手下的文臣武将,如田丰、沮授、许攸之流,也都称得上足智多谋的人才,然而袁绍却在官渡一败涂地,众叛亲离,并从此一蹶不振。这或许正是袁绍用人失当的结果。
田丰曾反对袁绍投入这场战争,并预言袁绍必败。当袁绍果然大败,狱吏们纷纷向田丰庆贺,说是“先生大有先见之明,袁公回来后必定会加以重用”。“非也非也,我太了解袁公为人了,他表面宽容,内心猜忌,若此战获胜,袁公一时高兴,当然也会不咎既往,大赦天下,在下小命也可望保全。今既然失败,袁公羞恼之下只会更加震怒,遂致迁怒他人。烦请转告我家人,着速替我预制石棺,时刻准备收尸。我估摸着不会活过今天了。”果然如田丰所言,袁绍回到邺城,说:"我当初不听田丰之言,今天真的要让他笑话了。"于是下令杀了他。从田丰的死,可以反映出袁绍是一个心胸肚量极小之这人。
对照之下,我们不难发现,不管你将此理解为豪杰气质还是奸雄本色,曹操战败后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先找某位曾经反对过自己的谋士,一边握着他的手,一边诚恳地认错:“悔不用卿言,致有此败。”而袁绍,正在于其性格的外宽内狠,外容内忌,反复无常,心胸逼仄。据说,对那位最为时人敬仰的大学者郑玄,袁绍都曾经礼数不周,大加冒犯。袁绍这个人,情绪高时,对引车卖浆者流他说不定都会蔼然相对,一旦发作,哪怕你是孔丘再生,孟轲还世,他仍然能够说翻脸就翻脸。真可谓是情绪化的代表人物。
官渡之战的结果,与其说取决于曹操的用兵神武,倒不如说是因为袁绍的过于无能。袁绍用人不当,把郭图、审配两个死对头放在了一起,把一大群谋士都放在了一起。他本来想人多力量大,可适得其反。谋士互相猜疑,明争暗斗,导致袁绍军团的实力大为削弱,被曹操击败。就如上边所说的,曹操自小就机智多变,袁绍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这也正预示着数十年后二人官渡争锋的结果。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