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琴剑和鸣【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好、好、好、”蔡邕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连声说了三个好他本来以为董风所作的就算是好,那也不会向这一首那样,简直....简直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作啊!
董风不屑的看着王粲那已经变得青白的脸。笑道“不知道伯喈兄以为在下的雕虫小技可入得了法眼。如果入不得法眼,我倒是想欣赏一下伯喈兄的高作。”
王粲指着董风,你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下文。
蔡邕看到不太对劲,赶紧出来劝解“伯喈,之先刚才所作确实是一篇佳作。好一个‘千里共婵娟’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写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就是不知之先贤侄这副佳作可有题目?”
蔡邕果然是蔡邕,董风心道,刚才蔡邕评价,与后世的评价基本相同。这份才学可非他这个偷窃者所能相比的。
“这是我前几天无意之间所作,并没有什么深意,题目吗?就叫——明月几时有吧!”既然要盗版,那就盗版到底.
“好、好、好、哈、哈、好一个‘明月几时有’贤侄真是大才啊!正好,今天小女也在这,我看不如让小女谱成曲子,弹奏一曲。”
蔡邕此话一出,下面又是一阵骚动,尤其是王粲,董风甚至可以从他的眼中看出有光芒射出。董风也很期待着蔡琰,毕竟是三国第一才女。
片刻后,一道白衣飘飘而来,她像磁铁一样,把众人的目光全部吸引道她所处的地方。让人不约而同想到:老天如何造出如此完美的作品,她的身上积聚了女性所有的优点,纯洁,高贵,大方,美丽,典雅,灵秀,妩媚。就连心里已经像一滩死水的董风也不禁为之一动。
蔡文姬16岁时嫁给卫仲道,卫家当时是河东世族,卫仲道更是出色的大学子,夫妇两人恩爱非常,可惜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蔡文姬不曾生下一儿半女,卫家的人又嫌她克死了丈夫,当时才高气傲的蔡文姬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回到娘家。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这年她才二十三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此间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及一些异族的语言。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壁一双,把她赎了回来。这年她三十五岁,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给田校尉董祀,就在这年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蔡文姬嫁给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时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华,生得一表人才,通书史,谙音律,自视甚高,对于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于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纳了她,在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她顾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倘若处死董祀,文姬势难自存,于是宽宥了董祀。
从此以后,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对蔡文姬重新评估,夫妻双双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后,曹操狩猎经过这里,还曾经前去探视。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运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赋》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禀神惠之自然;
在华年之二八,披邓林之矅鲜。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语言;
参过庭之明训,才朗悟而通云。
当三春之嘉月,时将归于所天;
曳丹罗之轻裳,戴金翠之华钿。
羡荣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岂偕老之可期,庶尽欢于余年。
文姬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自小过人,她6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隔着墙壁就听出了父亲把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其父惊讶之余,又故意将第四根弦弄断,居然又被她指出。长大后她更是琴艺超人。她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嫁董祀后,感伤乱离,作《悲愤诗》,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伪作)。
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这是后世之中人们整理出来的蔡琰的生平简历。可悲,可叹,可佩。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