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奔腾家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纵观整个第一阶段的战斗情况殷丞所取得的胜利堪称辉煌。先是耍诈让吕布做了回舍‘戟’为人的活雷锋;随后是吃了伟哥的张秀狠狠地和曹将玩了回6p;紧接着三把大火烧得曹将焦头烂额连最精锐的近卫军都死伤惨重;如今太史慈带着援兵到来不单是平添了一员猛将同时也预示着江东、永安的援军将源源不断地到达新息。以两万兵马对抗三十万大军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殷丞自然是心满意足的很了。
不过曹操也不是毫无进展那些损失对曹军来说根本无关痛痒仅仅付出这么一点点代价就让殷丞失去城北大营并在新息城下站稳了脚跟。这个结局虽然有些无奈但曹操还是能够接受的。逼近新息使得殷丞失去了战略回旋的余地依靠强大的军力曹操的胜算依然远大于殷丞。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殷丞的援军太史慈的五千援兵只是一个开始可以肯定的是之后的几天内殷丞起码会得到数万援兵。对于接下来的仗该怎么打曹军将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以夏侯渊、曹洪等为的武将主张立刻进攻把部队分成两队同时对殷丞的营寨和新息城展开猛攻力争短时间内攻克新息。而以郭嘉、程昱为的谋臣则认为目前军心动荡、士气低落不宜进行强攻应该结营自守一边稳定军心一边加紧运送战略物资和制造攻城器械等待最佳时机和殷丞展开决战。
这两种意见各有优缺点立刻强攻新息对殷丞造成的压力显然更大拿下新息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只不过自身的伤亡也会很大而且变数较高。最大的问题是把殷丞赶出豫州只是赢得了一场战争的胜利决不是曹操的最终目标。曹操是想让柳蜚做人质依靠目前军力上的优势一举重创殷丞的军事力量解除这个心腹大患。基于这个原因曹操选择了郭嘉的意见给殷丞下了封战书约定十日后进行决战。
接到战书殷丞十分潇洒地批复了同意二字而且这两字还是他亲笔书写的看上去丑陋不堪。尽管字写得难看可在批复的时候殷丞的心情还是相当愉快的。有了这十天的缓冲自己的兵马布置基本都能到位虽然那时总体兵力还处于一比二的弱势但总有了一战的实力。
三天后江东的两万援兵已经到齐永安的三万援兵也开始陆续抵达等这部分兵马到达后新息的兵力可至八万之数。不过殷丞还是不放心曹操除去在汝水留下一部分人马如今在新息城下已近二十万优势依然显而易见。为了增加胜算在征求了项书和孙邵的意见后殷丞下令江东再次征集两万兵马驰援新息。
依照江东的兵马编制项书手下共有六万内军然而殷丞一直推行的是军屯制在必要的时候江东可以调动的兵力总数不少于一十二万。这次江东全军总动员十二万大军被殷丞先后抽调了七万。好在江东已经彻底根除了夷汉矛盾各地的匪患也清除得一干二净使得项书在手里没有后备队的情况下仅靠五万兵马也能把江东维持得井井有条。
算算日子新抽调的两万兵马正好能赶在决战前夕到达使得新息的总兵力上升至十万保持住一比二的兵力态势。
时间过得飞快利用这短暂的间隙敌我双方都在加紧操练兵马提高士兵间的默契。特别是殷丞这边江东兵马是从各地抽调而来彼此间的配合还有不少问题殷丞只能靠‘临时抱佛脚’似的训练来多提高一点是一点。
还没等到新息城下的决战正式爆义阳的高顺先传来了捷报。高顺遵照殷丞的指示在援兵到达之后立刻对曹军后方展开渗透和骚扰赵云等人带队四处出击最远的兵马已经出现在了吴房。在得到曹操部分援兵之后曹仁全师入住了宜春想要依托宜春为据点抗击高顺的袭扰。然而曹仁在宜春、义阳一线的军力不如高顺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连帐下副将曹性都在阳安被陆逊诱杀。
高顺的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殷丞的压力曹操不得不向后方加派兵力于汝南、上蔡、西平、舜阳一带建立防线确保本方运输畅通。曹操的这一举措使得新息城下的曹军人数下降到了十五万和殷丞的兵力相当接近了。
兵力是接近了可两者实力之间的差距依然巨大且不说曹操帐下的虎豹骑、近卫军本身实力就不是以人数来衡量的一旦新息城下曹军战况进展不利安城和汝水连营中的十万大军不用一天就能赶到新息增援。总的来说殷丞在新息的劣势依然没什么改观。

两军的差距殷丞心知肚明、曹操了然于胸、就连他们手下的将领也都明白。不出意外的话殷丞只能在新息被曹操慢慢地耗尽、耗死。不过面对即将覆灭的结局殷丞并没有愁云惨淡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以弱胜强的机会。作为‘穿越众’殷丞要和曹操较量的不只是将领的勇猛和士兵的精锐他击败曹操的最大倚仗是整体的指挥。
这个时代既没有电话、电报也没有卫星监测人数过万的战场决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兼顾的士兵和低级将领的战斗经验和战场直觉是胜利的关键。可惜这方面殷丞并不比曹操有什么优势只能在战场指挥方面做文章。
这个时代战场的命令传递主要靠鼓、锣、旗士兵们在战旗的指引下击鼓而进、鸣金而退。然而无论是鼓声还是锣声都不能传递较为复杂的信息战场上喊杀震天将士的耳中只能听到吼叫、惨叫、狂叫等等杂音你就算能用锣鼓敲出‘摩尔斯电码’来也没人能听清。
用旗语来指挥这不失为一个办法就像吕蒙的水军和周瑜的海军那样。然而陆军和水军最大的区别在于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水面无遮无拦视野开阔陆地上山峦叠嶂、草木丛生用小旗在陆上传递旗语稍远一点就根本看不到用大旗稍微可以改观一点可大旗挥舞困难在刮大风的时候更是连舞都舞不动了显然也没太大意义。
除此之外就只有依靠传令兵了不过这种信息的传递方式相当原始而且容易产生错误效率也极其低下显然不会是殷丞的选择。
由于有着各种各样的限制这种战场上无序指挥状态在历史上持续了很久、很久不是不想改变而是无力改变。当然啦别人做不到并不代表殷丞也做不到殷丞只是‘明’了一个小玩意就解决了这一千古难题。
望远镜准确的说是单筒望远镜俗称千里眼这就是在殷丞的指导下由黄月英领衔的科研小组精心研并制造而成的专用于战场指挥的特殊道具。由可伸缩铜管和两片精心打磨而成的水晶镜片组成的千里眼其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只不过制造时间比较长很难大规模投入使用。话又说回来正是由于结构简单殷丞也不想千里眼被大规模使用这样很容易被敌人仿造殷丞可不希望被曹操拿着千里眼时刻注视着。
有了千里眼旗语就可以被用来进行战场指挥了。当然正真操作起来还是挺复杂的为此殷丞专门成立了一个单独的编制并命名为‘中央战场军令传递处理司’简称‘中理司’保密代号为‘netbsp; cpu是由若干个不同规模的小组组合而成而依据指挥的人数不同这些小组被分成三个等级即指挥千人作战的丙级小组代号‘奔Ⅱ’;指挥万人作战的乙级小组代号‘奔Ⅲ’;和指挥终极战斗的甲级小组代号‘奔Ⅳ’。
一旦战争爆并且启用了cpu进行指挥这些被殷丞戏称为奔腾家族的指挥小组将被派往各大战斗团队。每一千名士兵中派驻一个奔Ⅱ每万名士兵中加派一个奔Ⅲ奔Ⅳ是cpu的最高指挥部门直接由战场主将负责指挥。
奔Ⅳ小组从主将那里获得命令并利用旗语传达给下一级指挥小组奔Ⅲ小组用千里眼从上级获取信息同时用旗语将命令继续传达到下级小组。而奔Ⅱ小组在得到上级命令后直接由传令兵将命令下达给低级将领由他们组织士兵来完成命令内容。当将令被由上而下传递的同时奔腾家族还肩负着把各自的战场情况由下而上传递上去的任务以便战场主将能及时了解到各处战场的不同状况做出最佳、最有利的选择。
由于战场地形比较复杂仅仅依靠肉眼的观察显然无法满足全部的需要。所以奔腾家族除了拿着千里眼的观察员和挥舞小旗的司棋手外还配备了大量的鹰候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战鹰以书面方式快传达上级命令。
有了cpu和旗下的奔腾家族殷丞有信心依靠灵活多变的战场指挥给曹操来一个出乎意料的迎头痛击。
本书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