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稳中求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向朝廷上表,这是陈宫给殷丞出的主意,殷丞觉得压根是多此一举,朝廷同不同意,自己还不照样是益州之主嘛,可陈宫却坚持要这么做,殷丞只能答应。其实殷丞也曾多次询问陈宫为何如此坚决,可陈宫就是笑而不答,殷丞也只得作罢。让他郁闷的是,似乎徐庶、黄权、张松、董和等人都很清楚陈宫的目的,甚至连吴懿、赵云等武将都是一幅了然的模样。可殷丞就是想不明白,也许是自己还没能彻底融入这个时代的缘故吧,殷丞只好这样安慰自己。
现在朝廷……呃,应该说是曹操,的回应下来了,陈宫终于向殷丞做出了解释。其实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试探曹操的反应。
从阎行那里得知,曹操马上会有大行动,为此,他连长安的安危都只能暂时不顾。
所谓的大行动,自然是指为了能给自己谋取到极大利益的一系列活动。有道是利益越大风险也就越大,作为和曹操敌对关系的殷丞,自然希望在曹操进行高风险活动时拖一下他的后腿,如果还能顺便替自己捞一点好处的话,那就再理想不过了。不过,若是真的要采取什么行动,殷丞也不是一点风险都不担的,所以有必要先试探一下曹操。
殷丞现在全取了益州,也勉强算是跻身于一流军阀的行列,对天下大事也有真一定的影响力。如果曹操的行动风险极大,连他都没太多的成功把握,那么对于殷丞的上表,曹操很可能来个顺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要求,借以缓和一下彼此间的矛盾。如果曹操很有把握自己的计划能够成功,甚至不在乎是不是多殷丞这个敌人,那他自然不会同意殷丞出掌益州,毕竟朝廷下的旨意是不方便随意更改的。当然,也不排除曹操其实把握不大,但却看穿了殷丞的投石问路之计,反过来还了殷丞一个虚张声势,以此混淆视听。不过这种可能性不是很大。
徐庶、陈宫等诸谋士相互讨论后认为,这次曹操对即将实行的行动应该有很大把握。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他们注意到了,有一个人在很久之前就做出过一些不寻常的举动,那个人就是刘备。
当初夏侯惇不顾洛阳安危,联合阎行灭了韩遂。此时的刘备,如果脑子没病,或者说没有其它阴谋,绝对不会放过洛阳这块肥肉的。只要把这两件事连起来想一想,不难看出曹操和刘备早有猫腻。用殷丞的话来说,曹操的这次行动,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以目前的势力来看,曹、刘联合,天下莫可挡者,殷丞完全没必要硬着头皮往上面撞。众谋士的意见异常地统一,全都建议殷丞放弃扯后腿的想法,在没有看到明显可以图谋的利益时,大可静观其变,反正倒霉的是公孙瓒。
殷丞可不是愣头青,单挑‘曹操+刘备’这样的组合,他是一点兴趣都没有,对于谋士们的建议,自然是从善如流。既然已经决定对曹操的行动不予理会,那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当然就是努力增强自身实力了。
汉中一定,整个益州的战火就算平息了,根据事先拟订的计划,益州分治势在必行。梁州,定州治为南郑,刺史为张任,北挡曹操;巴州,定州治为永安,刺史为李严,东拒刘表;云州,定州治为朱提,刺史为百纳图;益州,定州治为成都,殷丞自任州牧,等他去了江东,则由吴懿代行其事。
政事议毕,随后开始调整军事。强击、蹬萍等外军建制不变,刘璋的十万降卒,除去补充各军战损,再剔除部分老弱病残,还剩五万可用之兵。分三万由张任节制,守御梁州,分两万予李严,驻扎巴州。这五万兵马虽然是地方守卫,但却依然隶属于外军,不受个郡县调度。至于说内军,原先项书手下的朱提卫兵,依然属于内军,只是调往成都守备。内军其余部分,由各地方自行组建,按照州治一万、郡治五千、大县一千、小县五百的规模筹备。
按照这个方案,一旦内军组建完成,其规模令人咋舌。不算各县守兵(各地守兵由地方供养,不然还将增加约十万的消耗。整个益州大约有一百四十几个县。),单单四州、二十二郡的治所,其守兵相加也将达到一十三万,这还是四个州治与所在郡郡治重合,守兵只按一万上限计算的结果。董和曾向殷丞提出异议,他认为益州根本无力供养将近二十五万的大军,治所兵数必需控制在五万以内,不然整个益州会被拖垮。
作为朱提元老、殷丞的功勋大臣,董和的意见自然不能等闲视之,可殷丞并非穷兵黩武地盲目扩张,他有他的目的,因此只能向董和耐心解释。用不了多久殷丞就要转战江东,强击军等精锐就会先后离开,留在益州的兵马将在二十万左右,而且这部分人马中,还有可能会被抽调。只要益州战后经济恢复良好,二十万大军并非不能供养。同时,在殷丞的计划中,这些兵马和战后施政休戚相关,实在不宜减少。

至于内军人数和施政的关系,那就不能不说散布益州的各式盗匪了。自黄巾起义以来,天下盗匪就没消停过。就拿益州来说,当初那个被贾龙打败的黄巾匪首马相,就依然打着帝号躲藏在某个偏僻之所。整个益州,像马相这样的反贼数不可数,想当初单单一个朱提就有过百盗匪,其匪祸程度可见一斑。
说起施政,大部分人都知道要施仁政,降低赋税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殷丞看来,减税确实是一种不错的手段,但整肃治安、清剿匪患,却是重中之重。减税可藏富于民,提高整体经济,可要是这些少交上去的财富,都被强盗给抢了,那事情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想必没有哪个当政者,会对‘藏富于寇’感兴趣吧。
一旦内军整军完成,殷丞要求各州治、郡治的卫兵抽调一半组成一军,由各州刺史统一指挥,集中开展剿匪活动。至于说怎么了剿法,殷丞并不打算亲自指挥,完全让四州刺史自行定夺(益州剿匪事宜由吴懿负责)。后来的事实证明,殷丞这次不单单是想偷懒而已,更确切的说,也许这是对几位未来的刺史进行的变相考核。
百纳图,作为一个政绩斐然的能吏,显然对打打杀杀不太感兴趣。同时,云州的居民结构,也预示着不宜采取过激的手段。茶马古道的开通,给云州带来的经济利益远超众人的想象,殷丞就经常开玩笑说,百纳图穷得只剩下钱了。有了大量金钱作为后盾,再加上百纳图本身就是夷族,而且在南中各部中名声极好,百纳图对云州蛮族采取的方针就是收买。替各部族修建新的聚居点,提供必需的食品、医药,建学堂施教蒙童。在一连串糖衣炮弹的打击下,各部族对百纳图是感恩戴德、言听计从,藏身于山林之间的盗匪,也都纷纷下山、弃暗投明,少数特别顽劣的惯匪,不等百纳图出兵征讨,就被那些想讨好百纳图的部族首领,带领各自的族人‘嘁哩喀喳’地解决掉了。百纳图硬是用钱,买了个歌舞升平。
吴懿,出身豪门的,在当地士族中拥有较强的凝聚力。有盗匪存在,必然就有抢劫,而家有衡财的士族,自然是盗匪最喜欢的下手对象。为了保护自己的私产,那些士族也一直和盗匪们做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彼此也算是知根知底的‘老朋友’。吴懿就是利用士族为其眼线,利用士族的家丁为炮灰,一步步地消耗着盗匪的实力,最终完成了彻底清剿的光荣使命。因为有了这样的合作,益州士族对吴懿的拥戴是最坚定的,大量士族子弟投到吴懿麾下,甚至还为其它三州提供了无数基层官吏。
张任,文武双全的一代帅才,他所面对的是老奸巨猾的曹操,而殷丞留给他的,不是刘璋那些老兵油子,就是新招募的新兵蛋子,这让他常常感到如履薄冰。现在有了剿匪任务,张任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大好机会。他利用大量的鹰候,仔细排摸各地盗匪的藏身之处,一旦得到确认,立刻就会带人打上门去,而且还是不死不休的局面。他的强悍作风,很快就让那些盗匪叫苦连天,最后不是被彻底消灭,就是逃往他处避祸。而张任所率之军,也成为四州战力之冠。
李严,不但允文允武,而且精通政务,他所采取的剿匪方法,自然由其独到之处。李严很清楚,那些盗匪也是人生父母养的,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民众之外,很多盗贼和当地居民,都或多或少有些联系。以此为突破口,李严组织大量精明干练的官员,深入各县、各村,在安抚民心的同时,还让他们各自组织城乡自卫军。与此同时,那些官员会仔细观察身边的民众,逐步掌握那些人和盗匪暗通款曲。然后将这些人挑选出来,先是恩威并施地让他们屈服,随后再由他们出面对盗匪实行招安。很多盗匪也是为生活所迫铤而走险,在李严诱人的条件下,大量盗匪缴械投降。接着,李严利用已招安的盗匪,对剩余的顽固分子实行重点打击。一番作为之后,李严之下的巴州,成为四州中最受百姓拥戴的一州。
当然啦,以上这些都是后话,在殷丞离开益州去往江东之时,各地内军都还没组建完毕,更谈不上什么剿匪了。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