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诸葛的烦恼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诸葛亮背着双手在丞相府中来回踱步。他现时的心里非常烦乱,前些日子诸葛亮收到了两封书信,让孔明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那是远在江州的李严用上奏和私人信件的方式分别表述了同样的一个意思:诸葛亮劳苦功高,朝廷应该继续加封诸葛亮,以显示皇恩之浩荡,大汉之重才。
这两封书信在别人的眼里看起来是李严有感于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操劳国事,从而为丞相大人上表请功,体现了李严大人的宽广胸襟。于是朝野上下一片称赞之声,更有不少朝中大臣也纷纷上书附议。
而在诸葛亮看来,这两封信无异是两枚锋利的匕首,阴险地刺向大汉帝国的心脏。孔明再次走到几案之前,拿起了那两封书信端详。
“诸葛丞相钧鉴:
向有周公辅政在前,万世奉为臣之楷模。公蒙先帝托孤之重,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挽天下狂澜于即倒,扶汉室大厦之将倾,功盖千秋。况有文臣武将,心系先帝之托,无不勤于所事,忠于所守。大汉天下寰宇澄清,政通人和;实桓、灵以降未有之盛世耶。其功不让周公。
严深服丞相奇才,先帝曾言曰:孔明之才,胜曹操百倍。昔日曹贼挟天子以令诸侯,窃居丞相之位,又加九锡,妄号魏王。今丞相几以一人之力匡扶汉室,其功绩胜曹贼远甚;严当上表请奏陛下,加丞相九锡,尊为武乡公。望丞相幸勿推辞。”
孔明苦笑一声,好一个“幸勿推辞”,轻描淡写的几个字,几乎就坐实了自己似乎心里也期望着李严的表荐。李严啊李严,你的心思真的只是这样吗?
“臣严谨疏:
今天下鼎立,汉室屈于西南一隅;当奋起王师义卒,北定中原。严虽不才,亦愿以江州八万精锐供以驱使。重整大汉河山,遂却先帝心愿。
然文武诸臣,既有攀龙附凤之心,更有封妻荫子之愿;昔日先帝起于陇亩,英才之士无不赢粮影从,所求无非建功立业。今九州三分,当以绝勇之将北定中原;故臣斗胆请表奏丞相诸葛亮加九锡,号为武乡公。…………”
诸葛亮把李严的两封书信丢在了几案之上,以手抚额。这李严的心思其实不难猜度;一来,上表请皇帝加封自己,如果皇帝同意了,加封的必然不会是他诸葛孔明一人。至少,李严李尚书令也不会被落下。万一皇帝不同意,这猜忌的事情还是会落到诸葛亮的头上;毕竟李严上表推荐的是丞相而不是他自己。
如此一来,李严无论如何都不会有什么坏处。加封,李严一定不会少了一份;皇帝猜忌自己,李严就可以借机以另外一个托孤大臣的身份得到重用。
李严啊李严,你的心机果然深沉啊……皇帝在收到李严的表章之后,毫无反应,只是看似平淡的把这一份东西转到了丞相府。显然,皇帝是想看看自己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这样看起来,皇帝到底还是起了疑心的。
诸葛亮岂能不知道李严的心思。同为托孤顾命的三位大臣,自己和杨峰,一人主政务,一人主军事,在他人眼里无不是位高权重。只有他李严虽然名义上是尚书令,也属三公九卿之列,偏偏远居江州,在朝中说不上什么话,也没有什么势力。
前些时候,李严突然上书;要求在江州周围划出五郡另立巴州,同时自荐为巴州刺史,要求开府议事。这件事当时在朝堂上引发了无数争议。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李严罔顾国家,一心只为自己谋求利益,实在有负托孤大臣的体面。
于是大家纷纷希望朝廷能够贬斥李严;最后还是自己力排众议,只是轻描淡写的以“天下未定,重划州郡,实甚不妥”搪塞了过去。同时还表荐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意思其实很明白:江州这一带就交给你们李家了,李严你也不要再在乎什么虚名了。
可是从事后传回来的消息看,李严不但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丝毫没有感激之心;反而愈发认定是自己从中作梗阻挠;存心不让他有开府、升迁的权利。
而这一次李严再度上书,实际上是在向他诸葛孔明施加压力:你千万不要以为在朝堂之上就能够把持朝政,我李严虽然人在江州,要给你诸葛丞相找点不痛快,还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情!

孔明长叹一声,他突然感觉到一股浓浓的倦意。这几年来的励精图治,再加上杨峰不知从哪里弄来的农作物的种子,大汉的国库渐渐殷实起来。随着冶铁技术的提高,兵器的锻造水平也远远超过了魏、吴两国。应该说,只要再有一两年的时间;一旦天下形势发生变化,益州精兵北上陇右,经略西北;上庸士卒出宛洛,威慑中原。汉室说不定就可以一举复兴了。
可是,在这个当口李严却为了一点个人名利出了这么一招棋;一旦处理不当,诸葛亮真不敢想象刚刚有点起色的大汉政权会有怎样的变故。远的不说,就在杨峰率领新练兵马南征时,自己还写信要李严调动江州部分兵马到汉中参加北伐的准备。可李严却再三推拖。这就是一个托孤大臣应该做的事情吗?想到这里,孔明的心里对李严不由生出了些许怨气。
看起来,是时候敲一敲李严了。孔明知道,李严虽然一直都有才名,但人缘却始终不好。究其原因,无非是李严自视甚高,待人又多有心机。说白了,就是只能顺毛摸,不能触逆鳞。
只是应该怎样把握对李严的处理呢?从表面上说起来,李严无非是为诸葛亮请赏讨封。总不可以拿这个做名目来对他进行打击吧。而关于孔明自己的猜测和分析,最多只算得上一面之词。
想了许久,诸葛亮坐回几案,思索着给李严写下了这样一封回信:
“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丕,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耶?”
这封信写毕,诸葛亮平复了一下心情,又动笔给皇帝刘禅写下了奏章:
“自先帝崩後,严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严兵以镇汉中,严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臣知严鄙情,欲因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耳。严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严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严之短,莫若之。然谓严情在於荣利而已,不意严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写过这两封书信,诸葛亮的心境稍微平静了一些。孔明此时心里突然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和疲惫。纵观大汉朝野,除开随先帝一同出生入死创业的老臣们,真正能够全心全意为光复汉室而努力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廖立素来以机变聪慧闻名,可从来只是逞口舌之利,国政上始终不见其有什么作为。杜微、谯周等人学识冠于天下;可终日里妄言天数,在朝廷上最多就是占个位置,出工不出力。其余年轻一辈,出类拔萃的人物更是屈指可数。
至于老臣们,赵云、马超、魏延的年纪都大了,刘巴、法正早亡;关平、刘封、关兴、张苞、马岱等人都不具备独挡一面的才具。说起来,似乎也只有杨峰可以和自己一起殚精竭虑,替自己分忧解难了。
想到杨峰,诸葛亮的心又沉重起来。一个多月之前,南征前线的战报说起杨峰率一千人马轻装深入南蛮腹地。随后的例行报告中再也没有关于杨峰的确切消息。虽然孔明相信以杨峰的能力应该不会在南征中遇上什么太大的困难。但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有岂是一个“应该不会”能说明的?
叫来侍从将刚刚写好的两封书信分别送往皇宫和江州;诸葛亮取出南征地图细细研究。杨峰这一去南蛮腹地,必然是要从侧后方绕过孟获的泸水防线。有可能的话甚至可以直接攻击孟获的大本营——三江城。
这确实是一个大胆而有效的想法,可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没有任何消息传回来呢?难道杨峰真的在这期间遭遇了什么意外?
正在诸葛亮担心之时,只见门外侍者飞奔而入,口中高喊道:“丞相、丞相!南中急报!”诸葛亮猛然抬头,应道:“快传进来!”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