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准备讨伐李榷和郭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徐晃不愧是五子良将之首,才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当杨奉再次视察这支军队的时候,明显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虽然战斗力还达不到杨奉的要求,但是军纪绝对让杨奉很是满意,战斗力可以在平日的训练和以后的战斗中慢慢增强,一个月的时间不可能练出一支铁血部队的,但是有这样严明的军纪已经够了,灭掉李郭二人足矣。
这一个月的时间,徐晃忙着训练士兵,杨奉也没有闲着,开始思考现在还有多少武将和谋臣仍然籍籍无名。杨奉原本对三国历史不是很熟悉,所知也很有限,但也被他想出了两个,分别是姜囧(姜维的父亲)和甘宁,并派人持自己的书信前去相请。
这两人没想到还真让杨奉给撞上了,此时姜囧正在雍州天水郡担任一名只统领一百个人的屯长,很是不得志,在得到州牧大人的亲笔相召之后,姜囧哪里会有不愿意,当下便举家一起搬到了长安。
甘宁目前正在荆州黄祖的手下,甘宁此人文武双全,但却因甘宁是帆贼出身而不受黄祖重用,虽有苏飞的数次举荐,黄祖仍不肯对其重用,只安排甘宁做了自己的一个亲兵,每天为黄祖端茶倒饭,打扫卫生。现在,甘宁正在郁闷之中,忽闻雍州牧杨奉派人前来招募,甘宁丝毫没有犹豫,率领100老部下偷偷和雍州来人逃出了荆州。
得闻姜囧和甘宁到来,杨奉大喜过望,命令大摆筵席三天,以为庆贺。姜囧和甘宁没想到这个雍州牧对自己这两个无名小卒竟然是如此看重,和自己以前的光景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下一个地下,自是暗暗发誓,一定要建功立业,回报杨奉的知遇之恩。
古代人的思想就是这样的,对主公绝对的忠诚,只要主公善待他。其实这算是公款吃喝了,花的也不是杨奉的钱,但只是一次小小的恩惠却能使得姜囧和甘宁这样的英雄好汉如此感动,甚至于忠诚度一下子提升到100。
三日后,为了让大家心服口服,杨奉特意在校场上安排了一次比试,姜甘二人自得杨奉如此重视,自然全力将一身武艺施展开来,结果呢,徐晃竟然只能在甘宁手下支撑100招,姜囧却几乎可以和甘宁战个平手,而被举荐的十多个武艺不凡的人中武艺最好的一个人也只是能在徐晃手下支撑二十招,这下子大家再也没有什么意见了,统一认为杨奉早就听说过姜囧和甘宁之名。
虽然杨奉后世的时候对三国不是很了解,却也知道甘宁的武艺,但是姜囧的武艺有多高,杨奉就不清楚了,只知道他是蜀国后期姜维的父亲,在杨奉想来,姜维的武艺很高,他老子的武艺也差不哪儿去,如今果然在意料之中。
于是,杨奉便封徐晃为牙门将军,统帅雍州所有兵马(其实也只有两万人),封姜囧和甘宁为都尉,归于徐晃麾下,其余那十多个人都被封为军侯,日后待有战功,再行提拔。
雍州靠近凉州,是以马匹并不怎么缺乏,经过这一个月的搜集,竟然轻轻松松得了五千匹战马,其中近四千匹都是西凉好马。看着五千骑兵纵横驰骋,杨奉的不禁大为激动,若不是姜囧将他拦下,杨奉差点就要上马和这些骑兵一起训练。
好在段煨在华阴积攒了大量的粮草,使得杨奉暂时不用考虑粮草的问题,否则的话,袁绍给的那些粮草还不够这一万六千人一个月吃的呢。
现在万事俱备,杨奉也准备讨伐李榷和郭汜了,理由嘛,很好找,李郭二人把持朝政,欺辱百官,挟持皇上,妄动干戈,任何一条罪名都足够让杨奉有出兵的理由了,何况这些罪名都成立呢。
杨奉和徐晃进行一番商议之后,决定在三日后出兵讨伐李郭二人,早日平定雍州。
杨奉命令姜囧率军五千留守长安城,说起来五千人留守偌大的长安城确实有点少了,因为除了李郭之外,张扬、胡才、李乐三人在经过两个月的整修和招兵买马,部众已经达到了四万人,而且三人一直互有联系,倘若他们在杨奉领军讨伐李郭的这段时间趁虚攻打长安的话,长安城是很危险的。
就连徐晃也向杨奉建议,给姜囧留下一万人马,但是杨奉只是哈哈大笑两声,拍了拍徐晃的肩膀,说了一句话:“公明放心,长安城固若金汤,表面上看起来只有五千人马,其实我留守了数万大军,张扬等人不来则已,若是他们真的不识好歹,前来进犯,必然会铩羽而归。”
徐晃听了,将信将疑,那里会有什么数万人马。
杨奉见徐晃不理解自己话中之意,再拍了拍徐晃的肩头,道:“公明,这便是你和我的区别,不要再想了,这次征讨李郭二人,就靠你了,一定要以最小的代价将李郭二人除掉,这样的话,张扬等人很可能就主动投降了。”

徐晃点了点头,对杨奉道:“主公旦请放心,晃决不负主公所托。”
第二天,杨奉命令甘宁率军五千为先头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先行一步到达高陵,杨奉和徐晃则率领一万主力押运各种粮草辎重在后面缓行。
说道不这里,不能不谈谈古代的行军。
我们知道,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历朝历代都有余粮调出区和非余粮调出区之分,即便在汉末这种乱世的时候也有,余粮调出区的粮食产量是比较大的,能够供给额外人口,因此军队行军一般是在余粮调出区之内。
当然,因作战需要而不得不在非余粮调出区行军的情况是非常多的,但大体上是把在余粮调出区行军视为正常行军,因为在这样的地区内行军比较省力。以汉末乱世为例,如果是在自己的领地之内,则依靠后勤队提供粮食和依靠派员征发、购买当地百姓的粮食。
如果军队纪律不好,征发往往成为掠夺,掠夺本国居民一向被认为是令人不齿的行为。但纪律不好的军队经常这样做。比如明末官军,被称为:“强盗好比梳子,士兵好比筛子,军官好比剃刀”。这样的军队想打胜仗,除非天神帮忙,纪律良好的军队自然不会掠夺本国人民。
如果因故不在余粮调出区行军,那么有好几种办法:一是掠夺。人民遭到掠夺,固然悲惨,但毕竟军队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些统治者对此也就默许了;二是派兵打猎和采集食物,这样虽然也能获得一些补给,但却有限,而且打猎时间太长,影响行军速度;三是依靠随行给养和牲畜,如果随军中带着大量的给养和牲畜就会使得行军速度变慢,而且这些牲畜还会和战马争饲料;四就是依靠补给队了,在本国之内这种办法还行,但是当到了敌国境内的时候,军队的补给就会遭到极大挑战,因为不仅补给距离变长了,而且还要面临敌人的坚壁清野和骚扰。
在古代,掠夺敌国居民是天经地义的,而且这种掠夺往往非常残酷,焚烧、掠夺、**是家常便饭。凯撒进攻别都里及斯人的时候,因为没有焚烧村落而使后者猝不及防,可见当时罗马军队是把焚烧村落视为惯例的,其实没人任何头脑正常的将官会限制军队在敌国境内的掠夺。只有在内战中,掠夺才有可能得到限制,比如完颜亮进攻南宋的时候,便严格约束纪律,士兵失火烧毁民房,都被斩首,于是金军与百姓“亲如一家人”,。这当然是为了日后大金南下收买人心。
其实即使在现代,国际法也认为帝国的人民和财产具有“敌性”,允许限制其自由和进行征发,当然,无节制的掠夺是被禁止的了。在掠夺时,一般大部队是不出动的,只出动散兵进行。除了掠夺之外,最重要的还是从自己国家获得补给。但在敌国境内,补给队容易遭到袭击,因此补给队本身也需要护卫。中国进攻匈人的前119年漠北决战中,主力骑兵10万,而保护后勤队的步兵却有数十万。这些步兵当然也要消耗粮食,因此运到目的地的粮食有限,当时就有一种说法,对匈人作战:运输三十石粮食才能到达一钟,由此可见如果对拥有大量骑兵的敌人作战,后勤压力是多么大。
在敌国境内行军,遭到袭击的危险比较大,所以行军的时候要有所防范。在国内行军时只需要成一字长蛇阵沿重要道路行军即可,如果军队数量太多,沿几条道路前进就是了,但在敌国内,要避免敌军的突袭,所以一般避免在狭隘的地形,如山谷、沼泽行军,因为一旦遭到敌人袭击,很难展开。
行军时,一般把军队放在前面,指挥中枢及其卫队放在中间,后勤队和其他非战斗人员放在后面。行军队伍两翼是机动性好的轻装部队和骑兵,以便照应前后。军队按建制分成若干部分,当遭到袭击时,先头部队在原地坚守,第二部分向左前方展开,第三部分向右前方展开,以后部分单数向左前方更远处,双数向右前方更远处展开。迅速从行军状态转变为战斗状态。
如果非要从狭隘地区行军不可,为了安全,一般要先占领前方高地。如在水网地带,一般要多路并进,每路都保持在临近的另一路能够看得到的距离内。只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才能够迅速而有序的从行军状态变换到战斗状态,或者进行相反变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