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崇尚兴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节崇尚兴学
说起文星场修中学,不能忘却一个人,下场口牌坊旁安家的杨开才的父亲,杨木匠(因记不清名字,恕我不敬)。
五五年修文星中学,杨师傅是掌脉的大师傅,在他的带领下一群乡间的木工,泥瓦工承建了文星初级中学的全部建筑,教室,办公室,图书室,教师宿舍,操场。
跨度大,能容四、五十人上课的教室是施工的难点,全部屋梁都由木工手工制作,抽上墙后,屋梁的校正全凭眼睛吊脉,合拢盖瓦,丝毫不差,历经时间的考验。
文星中学的校址是一片良田,稻麦两熟是一块在山区不可多得的宝地,为了兴学,区乡政府作出的这一决策,后世留芳。
当天府后峰岩的经济发展大有取代文星场的时候,是文星中学吸引着从代家沟,后峰岩,及至水岚垭的文星片区的莘莘学子,朝圣般地涌向这山区唯一的中学就读,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学有所成,效力四方。

杨开才是陈秉群,杨天海那一批的兼中学生,初中毕业后,几位在文星诊所学中医,师从陈正学老师及一位肖姓医生。
五九年腿伤后,我曾在诊所就诊,时在诊所学习,整天背诵“甘参陈皮麻黄汤”的杨天海提笔为我开了一方,受到先生的称赞。
几位学长还有一位学姐随后多去重庆中医学校就读,毕业后杨天海分到重庆中医研究所,该所重点培养对象,正当得力之时,英年早逝;杨开才在北碚中医院,肩负主任之类的工作,印象中杨开才的篮球打得不错。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