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重庆发展建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重庆发展建议
标题:【重庆发展建议】系列文章
作者:阳关(2003-06-2112:56:01.0)
直辖市成立之初,我每年都给市长写一封信。谈对重庆发展的看法,到今天都觉得有意义。故转发于此:供关心重庆发展的网友,领导参考。
开篇:【支柱产业的悖论】
与国民生存休戚相关的农业和林业,是基础产业,但在中国重庆却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靠种地,造林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但不能解决富裕问题。
因此,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同样是干出卖劳动力的工作,靠前者却不能积累几千上万,修房造屋,供孩子读书。典型的莫过于种粮食,半年种一季稻,收入千把元,除去投入,所剩无几。
大量农民的进城,使城市人口的就业更加困难,失业,贫困,困挠着年轻的直辖市。
能够改善重庆市三千万人民贫穷状态的唯一途径,只能是振兴农业,发展现代有规划的生态农业以代替传统的耕作农业,如果我们认真的分析下重庆选择的支柱产业,没有一个产业有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
【重庆农业产业发展前瞻】
摘要:支柱产业应细分为当前优势产业和潜在优势产业。农业和医药业是我市的潜在优势产业,是城市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一流的人才,发展一流的产业,潜在优势产业的超常规发展,有赖于西南农大及在渝有关院所(以农业为例)提供一流的农业管理人才,一流的农业科技开发人才和一流的农业科技成果。建议依托西南农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展重庆的农业产业,并把自身办成中国农业战线上的北大方正。
一、当前优势产业和潜在优势产业
重庆把轻(微)型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列为支柱产业,其发展对我市的就业、产值、利润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重庆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石。
众所周知,我国把汽车、摩托车列为支柱产业的地区不下十家,在各地政府支持下的大投入,很大程度是低水平的重复。在国外产品没有大量侵入前,首先是争取量的优势,以图打败竞争对手(因有政府介入事实上不可能),然后靠引进新的车型继续保持霸主地位,这种市场份额优势靠的是中央政府的闭关保护。
一旦保护取消,面临的将是残酷的国际竞争,站在国际大环境下来分析,汽摩产业只能称为当前支柱产业。
因此,市政府在抓当前优势产业时,一定要分析、研究、发掘潜在的优势产业,超速度发展潜在优势产业,让潜在优势产业尽快成为我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重庆农业(医药)的潜在优势十分明显,既有土地、物种的资源优势,又有丰富的劳动力优势,得天独厚的是拥有国内一流的农业大学和相关研究所,完全能依靠这些院所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科技开发人才启动我市农业产业的超常规发展。〖第1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13:02:59.0)〗
二、潜在优势产业的超常规发展模式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认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销售业是推动我市区域经济发展,让广大农村千万人脱贫致富的潜在优势产业之后,为启动该产业的高速发展,市政府可委托西南农大教授向仲怀院士举荐相关博士,并吸纳中国社科院留渝挂职博士,由博士担纲组建中国西南农大**科技开发公司。
其工作目标,就是结合我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按市场经济规律,组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发展公司,以推动我市农业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把自身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且有国际影响的我国农业战线上的北大方正(笔者称为院士产业或博士产业)。
公司的构成:公司以西南农大为主,吸收相关的科研院所组建相应的公司和分公司;西南农大和中国柑橘研究所组建柑橘品种改良和深加工分公司;西南农大和畜牧学院组建生猪及肉食品及生化加工分公司,饲料分公司等等。
本市各地市县农林部门参股并投入部分人员,作为公司在当地的派出机构,以租赁或改造等多种方式建设良种基地,直接承担良种推广,饲料和各种农资产品的销售,并建立基层的农副产品生产、深加工、及销售的信息网,直接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服务。
公司资金来源: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投入的科技人员、设备房屋折价入股,取得效益的成果拆价入股;吸收重庆市经济效益好的国营企业、私人企业参股;地市动用三峡移民资金参股;利用中央给重庆市的特别贷款;向市民发行十年后还款的远期债券(可折换成上市后的原始股);条件成熟时,争取股票上市。
组建的公司一定要意志统一,强将精兵,具有为干成一番事业不惜拼命的奉献精神。
〖第2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13:05:02.0)〗
三、几个问题
1、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外延
就三峡库区农业的发展,重庆学者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思路。但谁来实现,怎样实现没有了下文。
西南农大的**公司正好在此问题上可施展手脚,类似于美国西部田纳西州的开发,只不过走的是中国特色的道路。看看污浊、枯竭的两江水,现在的生态环境已经够恶劣,所以三峡生态农业的建设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环境保护问题,而是应该全面规划,分步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恢复生态平衡的问题。
重庆企业家用一个馒头一亩的价格租赁遵义的荒山搁浅,媒体的报导多不友好,好像投资者占了多大的便宜。事实上,只要当地政府把握住,开发的目的是让当地的荒山变绿(植树造林),林木成材后间伐性使用,五十年后还给当地的必须是一个林木繁茂的绿色宝库,是一个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金山(政府只需加强监督检查),即使不给钱,都应该同意开发。
反之,我们还可以利用长江三峡是中华民族母亲河,备受海内外华人和世界关注的有利条件,采取特殊政策,调动华人和外国政府、企业及个人捐资开发的热情,比如由其认领开发一座由他命名的山,山上可以为他保留一块不大的墓地等等。
三峡库区的生态开发条件比遵义更有利。一是当地的政府参股,不存在租赁期限,农民可由公司招聘为合同制工人,公司和地方政府、农民都长久受益。公司的任务则只是规划,组织实施,生态植被恢复后的资源开发等等。
生态农业的另一个问题,则是减少库区的污染,变害为利。比如,长江上游水系有数亿人口生存,数亿人口的粪便弃之不用,不少排入江河,如果能将这笔有机肥料重新开发利用,变害为利,对三峡库区而言,不缔做了一件天大好事(此问题日本已经解决)。
2、不怕项目重复,就看谁能把握时机,作得更好
美国公司投资三峡库区搞柑橘品种改良和深加工,对重庆人而言此消息不知是忧或是喜。柑橘是重庆的主要经济作物,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人一定不能放弃,更何况堂堂一个中国柑橘研究所就在重庆。
搞了几十年的研究,难道说它的果园里就没有像样的优良柑橘品种,重庆就没有改良品种的技术和力量。说穿了,重庆缺的就是市场经济这根杠杆,和操纵这根杠杆的人。
对国际公司的介入如果我们仍然不闻不问,无动于衷,要不了多久拿在手上,喝在咀里的柑橘或柑橘饮料都将烙上美国的烙印,落到天府可乐都不如的下场。如果我们按照上述思路,让中国西南农大**公司牵头,动用柑研所和当地农林局的力量,一定能抢在美国人的前头,比他们干得更好。
又如饲料业,进入重庆的先是正大饲料,随后是希望饲料,重庆的饲料业加上荣昌畜牧学院饲料厂规模都不大。如果让西南农大**公司的人来操作,扩大畜牧学院饲料厂的规模,利用遍及地市的派出机构的鼎力运作,只要质量可靠,价格相宜,一定能出奇致胜,很快的占领重庆,迎来重庆饲料业灿烂的明天。饲料业的发展还将代动重庆包谷种植业的发展及包谷品种的改良。
再如火腿肠,全国闻名的企业,外地出了好几家,生猪产地的重庆仅扮演提供原料的角色。如果我们介入这场竞争,并在生猪的生化利用方面加强研究和投入,相信中国西南农大的公司联合重啤兼并的肉联厂,一定会干得比别人更好。
3、注意项目的保密,干好后再说
潜在优势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注意保密,集中精兵强将干起来,干好了再说。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只要有利可图,国内往往一哄而上,以重庆的支柱产业汽摩产业为例,重庆市媒体上的任一篇报导,领导的任一讲话,都必将引起竞争者的高度重视,一个好主意,重庆才冒出来,外地就开出了花,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潜在优势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吸取这个教训,做到五年不宣传,五年见成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业(医药)作为重庆潜在的支柱产业,只有运用一流的人才,采用超常规的发展战略,才能取得超常规的发展。农业的超常规发展,不仅能为我市的农业科技人才,科研成果提供用武之地,而且能全面提升我市的农业科研水平和农业大学的教学水平,只有农业的超常规发展才能使我市广大的农村、农民,通过自身的勤奋和劳动,依靠科学技术脱贫致富。我市农业的超常规发展,还能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有益的经验。
如果说北大方正的兴起,得益于有一个好的代头人王选,有一群矢志不渝的经营、管理、研发集体,并有一个自主开发的拳头产品的话,重庆西南农大农业产业开发的成功,则在于综合的管理和运筹。
阳关1998.2.3〖第3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13:05:08.0)〗
第4条回复:作者:图登克珠(2003-06-2113:08:49.0)
阳关兄:
我希望能够看到这篇建议案的全文。
第5条回复:作者:图登克珠(2003-06-2113:13:55.0)
启发很大,谢谢阳关兄。
第6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13:21:25.0)
我查了下图登克珠网友的资料,真想不到,关心此事的第一位朋友是来自西藏拉萨。阳关,谢谢了。
第8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13:36:56.0)
重庆大城市,也是大农村。如果三千多万人口的农村富不起来,重庆当然富不起来,占城市绝对面积最大的农村,得不到发展,那么重庆也不会有大的发展。要说发展,也就集中在城市的高楼大厦。文章中我将了西南农业大学一军,专为振兴农业设立的西南农大,不能为振兴重庆、中国的农业出力,只有花拳锈腿,乍行。
【用商业筹资模式,开发三峡,绿化长江两岸】
引子:重庆直辖时,每年给市领导写一封信,第二封信就提出了用商业筹资模式,绿化长江两岸,开发三峡的问题,随后又写了长江绿化的思考。
今年清华大学教授魏杰来渝,纵论西部大开发,说到西部开发,称不少地方和单位都等着拨款,被动的姿态将一事无成,徒叹奈何。他认为,可行性项目研究和前景诱人的大手笔,方可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性支持,干出一番不同凡响的事业,造福一方人民。
并称;你没有衡量利弊,审时度势,科学合理的项目,如何开发?国家又如何支持?
(此段摘自重庆晚报2月25日头版)〖第10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15:52:19.0)〗
正文:
一、什么产业是重庆造福一方的产业
在长江绿化的思考一文中,我认为一定要对产业进行分析和研究,支柱产业它可以是重庆经济的利税主力,产值主力,也能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肯定对三千万重庆人的脱贫致富起不到有影响的作用,加上和其它省市支柱产业的重叠,竞争十分激烈。
如汽车、摩托车等等。但因其在现阶段重庆经济举足轻重的作用,又不得不抓,而且要抓好。所以我们的任务是挖掘潜在优势产业,换言之就是要找寻重庆造福一方的地区优势产业。
以重庆的道路交通投入为例,年投资额近百亿,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它究竟解决了多少本地区的劳动力就业,又有多少金额投入到我市的相关企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说句不中听的话,作用不大。
其原因是技术的发展,机器代替了人力,而市场的开放,缺少竟争能力的我市企业往往难有作为,唯一能提供的是卖苦力的繁重体力劳动者。
要使我市的绝大多数人脱贫致富,笔者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是用商业筹资模式,开发三峡,绿化长江两岸。〖第9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15:52:19.0)〗
二、长江三峡的绿化和生态开发是重庆的大事,是全国人民的大事,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大事。
黄河的断流,给我们留下了唯一的长江。但长江流域的植被破坏,已经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恢复植被,绿化三峡刻不容缓。
纵观长江流域,出三峡是一片沃野,没有植被恢复的空间,反观三峡地区,万县、涪陵直到重庆多是经济落后,人烟稀少的的山区,又是三峡旅游的黄金通道,由于长江在中华民族心中和世界人民心中的特殊地位,为以商业模式筹资开发三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由于恢复植被绿化长江的工作是一项大投入的工作,与其它视投入产出为目的的商业开发不同,这种商业的投入,资金不存在返还,也没有利息,其回报是资金投入企业的知名度的提高,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入,而收益却多得多。
笔者曾在两文中,提出沿长江三峡两岸纵深三重山用出让山林命名权的方式引资开发。我们的企业可以花数千万元在中央台打数十秒的广告,或者买下一个球队的命名权,我们为何不吸引他们花同样多的钱,命名开发长江三峡,让三峡两岸出现,绿色世界海尔林,红塔林,香港林,澳门林,浙江林,山东林,内蒙林,李嘉诚山庄,王永庆山庄,盖茨山庄等等。
认领命名的投入,按较为现代化的标准进行绿化和生态开发,其管理人员可以是大学生,研究生,雇工可以是城市下岗或待业人员,边远山区的农民,还可以有意识的让一些难以开发的偏僻山区的山民(除保留旅游通道的集镇外)向长江沿线的三重或四重山区内迁居,还山区为原始状态。
投入巨资的企业,除可以沿江进行有限的,和旅游相吻合的广告宣传外,重庆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可以用专题报导的方式连续跟踪报导,用热心公益事业的方式,提高其知名度。
我想邵逸夫先生愿意在西师修一栋逸夫楼,当他得知此事后,一定会为民族的事在长江两岸投资修建逸夫林。
在长江绿化的思考中,我认为用这笔钱主持开发的人应该是德高望重的学者,整个开发模式也应是商业模式,而不是看似重视,实不重视的政府行为。
责权利相结合,作出贡献的学者,教授,工程师,大学生,第一线的农业工人该拿高薪,就拿高薪。只要有钱,开发的手段亦要先进,建设的应该是现代的林业和生态农业(还可以引进海外的生态农业开发人才和技术,主持美国西部田纳西州开发的就是一位华人学者)。
只有让海内外华人,企业家以及世界把目光投向三峡,愿意把资金无偿的投向三峡,出现一个个充满现代气息的以人造森林为主要景点,以显示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的时候,三峡旅游才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国内独占鳌头,享誉世界,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的三千万市民才不会为挣三、四百元/月的现金收入离乡背井,去干人家谁也不愿干的苦力;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城市的就业机会将更多的面向新生代,而不是老停留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就业的下岗工人;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市民才会更加关注公德和公益事业,愿意把更多的精力和金钱投向智力投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体现知识在改造自然中的作用,体现知识的真正价值,所谓的高科技企业才能如鱼得水得到发展状大。
这是个设想,但绝不是幻想,我相信一大批正直的渴望替国家出力的人,特别是一些退休下来,身体尚好的人,不要钱都愿意参与这项造福民族和子孙的事业。
市民阳关2000.2.26晚
因以前的文章都寄给政府官员及一些学者,得不到回音。为了不浪费本人的表情,甚至另附邮票,期望若无价值原文退回,不要扔进垃圾箱,邮票白送,但仍旧无消息,真是搞不懂。我想还是不要成天拿着人民的钱,眼睛只看麻将和股市为好。此文只寄新闻媒体和清华大学的那位教授。〖第11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15:54:58.0)〗
第12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16:04:12.0)
注:九条与十条搞颠倒了,请网友先看十条,再看九条,再接着往下看。其间有一篇“长江绿化的思考”,因当时没有留底稿,后来只找到一页。收录在文集中,不全,就不在此献丑了
第13条回复:作者:lcy2(2003-06-2116:39:49.0)
好,重庆的好市民。
第14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16:52:30.0)
发送者:图登克珠发送日期:2003-06-2113:32
消息内容:
因为我非常关心重庆的发展和进步。说实话,我曾经在重庆读了四年的书。可以说重庆是我第二个家乡。
发送者:图登克珠发送日期:2003-06-2113:38
消息内容:
祝:重庆市和重庆人“扎西德勒”!
第15条回复:作者:重庆棒棒(2003-06-2116:59:54.0)
阳关兄:
棒棒向你问好,重庆旅游业应是一份活跃因子,好好利用它,这个带动力也不可小视。
重庆汽摩应向科技含量高,环保方面发展,提高生存率与质量。重庆应充分利用转化科技成果,打破瓶颈,以科技作为最高竞争力,上规模求各个档次的收获。
希望重庆企业,重庆人都为此而努力,发挥应有作用。
第16条回复:作者:飞鸟7177(2003-06-2117:13:17.0)
赤子之心,可敬可佩!
昔日,中国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在重庆召开,笔者写了一篇论文应征,但始终不得入门,只有原重庆晚报主编罗昌林先生在收到信后,回了一个电话,现转载于后。(内容与上述有些相同,但不完全一样)
《重庆•中国西部开发国际研讨会》应征论文
【用商业筹资模式,开发三峡,建立长江两岸绿色生态区】
导语:用民间集资,及出让山林命名权的方式引进资金,在紧靠东中部发达地区的中国大地,沿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一线东起奉节,西至市区的铁山坪三至四重山的狭长地带,建立一块大面积的以调节气候,涵养水份为主的绿色森林,该地区的产业应定位于现代化的生态林业,兼有区域性的现代农业,中药材种植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旅游业,养老疗养业,让三峡工程的关键是移民,转换成移民的问题关键是产业定位和致富。
长江三峡大坝的建立,掀开了三峡开发的**,移民资金的投入,使长江三峡两岸出现了许多面目一新的小城镇,一些以建筑材料为主的小工业,集镇商业随之蓬勃兴起,由于定位不准,开发力度不够,整个三峡地区的开发,只能说比过去有进步,但与沿海城市及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即使从脱贫的要求来看,任务亦十分艰巨。
作者认为,从万州的巫山,经涪陵到长寿,上溯至朝天门下面的铁山坪,沿长江两岸,三至四重山的广大地区,除人口密集的城镇外,应规划退耕还林,建立以人工森林为主的绿色生态区,发展现代化的林业,农业,药材种植和旅游疗养业。
由于长江是民族的母亲河,规划中的绿色森林带,恰似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共和国躯体上的绿色生态肺。正因为如此,其开发应该动员全民族的力量,采取以出让山林命名权的方式,吸引资金,社会出钱,重庆出土地,出人力,在社会的监督下组织实施,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在改变河山的同时,使生态区的环境,经济出现质的进步,带动整个重庆经济的整体起飞。〖第17条回复:作者:阳(2003-06-2119:43:22.0)〗
一、三峡长江绿色生态区的定位
翻开中国版图,源自青藏高原的黄河,长江两条大河,流域所经之处,已经找不出成片的尚未开发的原始森林,黄河断流,是源于涵养水份的森林消失,而长江也因同一原因,夏天遭受洪灾的肆虐,冬天也面临江水枯竭的威胁。因此,为了民族的兴盛,恢复植被,营建森林刻不容缓。
现实是,重庆以下长江两岸,肥田沃土,没有植被恢复的空间;重庆以上,因不是旅游的黄金通道,缺少吸引资金投入的条件;而长江源头,条件恶劣地广人稀,难度较大;但就重庆而言,三峡地区,万县、涪陵直到重庆多是经济落后,人烟较少的山区,又是三峡旅游的黄金通道,由于长江在中华民族心中和世界人民心中的特殊地位,为以商业模式筹资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开发三峡,建立绿色生态区,重庆天时地利人和,得天独厚。问题在于中央和重庆能否下这个决心,拿出重庆近三分之一的面积,统一规划,退耕还林,营造华夏的第一块绿色生态肺。〖第18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19:43:08.0)〗
二、开发三峡长江绿色生态区的资金筹措
引资的基本方式是出让山林命名权。
这里既有炎黄子孙的民族情结,同时也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数年前浙江省人民捐资在涪陵修建浙江林(力度和宣传不够),同样如果东部发达地区都来认领命名开发上海林,香港林,澳门林,福建林……,那么,对于缺少森林的上海,香港,澳门而言,在祖国的心脏长江三峡有一块属于自己地区的森林,对于政府和市民加强与西部的沟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知名企业和企业家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的命名开发,投资者的回报是投身公益事业的知名度提高。他们可以在沿江作有限的公益广告,如绿色世界海尔林,人间长虹林等等。此外中央电视台和重庆卫视的逐年跟踪的专题报导也是投资者回报的一种方式。
至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于基本建设,比如交通,通讯等。〖第19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19:46:56.0)〗
三、三峡长江绿色生态区的规划和实施
规划区内80%至90%为人造森林,其间包括各种辅助设施比如灌溉,蓄水池,电站,通讯,林间道路,急救,防火,林区防护等等。
在总体规划的原则下,各林区可以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香港林,每年植树时节,香港政府或民间组织可以组织市民去三峡旅游,同时自愿去香港林植树,在香港林有一定基础后,可在风景宜人的林区规划建设由香港政府出资,为香港老人服务的养老院。让香港林成为香港同胞经常串门的老家和后院。
再如,李嘉诚先生若投资建长江黄埔林,如再搞一个专为长江学者服务的学者山庄,让长江学者一边休假,一边研究,把生态区搞成科技园也完全可能。
生态开发区按商业方式操作,其开发公司聘请知名学者主持,也可以聘请海外学者进行规划和指导(美国西部田纳西州的开发,领衔者为华裔学者),政府只提供土地,协调,监督,检验是否达到生态,环保要求。
公司雇佣的工人和管理人员,可以是农民,可以是下岗及待就业人员,大学生,研究生,专家,学者。规划中应包括上述人员的工资支出。国家可以协调,有意识的迁移边远山区开发难度大的农民,向生态开发区移民,还原来的土地为原始状态(实行封山育林)。
为保障投资者投资的有效使用,投资者有投资规划的知情权,经费使用的监督权,生态保护失控的索赔权;接受、经营、管理、实施的相关公司则按规划,使用相应资金,达到规划的生态开发要求,并承担责任。
由于资金落实后的管理,经营落实,所谓的退耕还林,绿化三峡,建设生态环境才能落到实处,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包括开发过程),世界关注的以绿色人造森林景点为主,显示人类改造自然力量的三峡生态区--“共和国的肺”,其旅游必将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第20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19:52:48.0)〗
第21条回复:作者:极品夜色(2003-06-2120:06:03.0)
看来阳光兄是一位专业人士,分析得比较透彻,愿更多关心关心重庆的朋友能提出更多积极的意见
四、三峡长江绿色生态区对重庆经济的促进作用

三峡生态区的开发,涉及重庆市三分之一的土地和几百万人的就业。这几百万人中,可以是现在流落街头的棒棒军,也可以是外出卖苦力的打工仔,还可以是各种专业的大学生,专家,教授。其对重庆经济的影响,是任何一个支柱产业或数个支柱产业所不及的。
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一个体现人类改造自然力量的,以人造森林以主的景观再现三峡,这时的山峡旅游不再是趟在老祖宗身上的张飞庙,白帝城,而是带着我们今人创造的奇迹,这时的三峡旅游,疗养作为不冒烟的新兴产业,必将成为重庆经济的新的支柱。
阳关二000年三月一日晚初稿,三月十六日定稿
参考文献:
1、重庆农业产业发展前瞻一九九八年二月三日给蒲市长的信
2、长江绿化的思考一九九九年初给万州区辜文兴书记的信
3、重庆经济发展大手笔
用商业筹资模式,开发三峡,绿化长江两岸
二000年二月二十六日给报导清华大学魏杰教授和晚报何国利记者的信
4、贺书记,我有话对您说
退耕还林,建设现代化的绿色长江生态区是重庆富民的头等大事
二000年三月一日给贺国强书记的信(经市委传达室交)
本文不知该交给谁,欲寄研讨会主办单位中国社科院和经济日报社,但地址、邮编不详,曾寄给重庆经济报,西农张家骅教授,送现代工人报。准备寄重庆市政府,重庆晚报,清华大学魏杰教授等。如前所述仅晚报主编罗昌林先生回了个电话。〖第22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20:07:15.0)〗
第23条回复:作者:太脱拉815(2003-06-2120:11:43.0)
好文
我就是住在库区生态经济带的

急盼阳关兄好文引起市里和本地关注从而尽快实施
第25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120:24:25.0)
棒棒老弟提醒我注意旅游业。在应征论文中,本人有分析,并且根据三峡地区人口密集的特点,提出了疗养和养老业,把人家不愿干的事,一揽子揽过来,充分发挥重庆人吃苦耐劳,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而基础设施就由受益方的香港、上海、台湾、澳门等出钱出设计了。我们就出土地,人力,资源,只要不亏,收点人员的工资费,为全中国人民服务。
第26条回复:作者:明黑子(2003-06-2120:53:01.0)
我认为重庆在工业上最有潜力是军工,国民党留下最好的兵工厂几个就在那里,当年三线生产也相当火热。技术积累和人才素质都是有相当厚的基础,除了造战舰不如上海,重庆的军工是没有几个大陆的城市可敢比的。可惜,不知那个出的主意,不造武器却造摩托,与小民争食了。
要是发展生产新式尖端武器,既强国威,又赚大钱。有可能完全避免建国50多年了还向小国以色列和破落的俄罗斯买武器呀。高科技武器是现代战争取胜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条件之一。重庆要着眼全球,国际军火市场能赚外国人的钱为什么不去赚?
第27条回复:作者:渝西一坝(2003-06-2121:17:30.0)
好文章,待我细细研读,重庆有这样关心她的市民,发展有前途.
第28条回复:作者:渝西一坝(2003-06-2121:21:29.0)
要让发展的车开快,就必须理顺发展路上的障碍,比如各市级部门对区县管理审批的手续太多,效率太慢.
第29条回复:作者:渝西一坝(2003-06-2121:29:55.0)
如果有抓防止**的魄力来撤换不符合发展经济的干部,可能就好了.
第30条回复:作者:别紧张你继续说(2003-06-2121:54:38.0)
重庆加油!
重庆很好,但有些重庆的朋友太地方主义了,这不好。我建议他们改正。
一件有趣的事情:
上午听了个学术讲座,学者来自重庆某大学。该学者学术水平很高,讲解也满有水平,而且反映出来的人品应该很好。但是有趣的是,整个讲座过程中,“我们重庆”和“你们四川”这一对比不绝于耳,以至滑稽。举例子多是好事,可是每个例子他都要强调是发生在“我们重庆”或者“你们四川的某市某县”。
其实当时听讲座的,并非都是四川人。即便是,你就说“重庆怎样怎样”和“四川怎样怎样”就好了,干吗非得“你们四川”和“我们重庆”强烈对比呢?比如到云南,你总不会老是说“你们云南”吧?。不是说,要在中国混好,应该多说“我们”,少说“我”,尽量少说“你们”吗?(歌星出场,说“大家好”就胜过说“你们好”——更别提不是问候和表扬人家。不是说现代社会"intimacy"是最重要的,人应该不惜代价经营关系吗?干吗见了四川人就一定要increasedistance呢?
我猜测,因为刚分出去不久,重庆正在寻求确认自己的身份(seekidentityandindependence)。为了心理上的内化,所以特别强调其现在的身份。这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虽然有趣,该学者仍然值得尊重。
但希望重庆早些克服这种心理上的不成熟,把四川当另一个Yunnan、Guizhou得了。
第31条回复:作者:山城毛毛虫(2003-06-2123:17:50.0)
好!
把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发展,才有小康目标实现的可能。但仅凭生态农业的发展恐怕很难,在重庆的贫困山区,烤烟到是支柱之一,政府作为重点,而少利税的农业产业就不那么重视了。
第32条回复:作者:北部湾鲨鱼(2003-06-2123:23:59.0)
老哥,经常关注的确实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但愿能引起思考和重视
第33条回复:作者:家乡的黄桷树(2003-06-2213:33:11.0)
阳关兄,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让兄弟我叹服!
大农业为大工业服务,大工业依托于大农业,这才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发展之道
第34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220:06:08.0)
网友,关心我的出处。其实棒棒、鲨鱼都清楚。绝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只是一个关心重庆发展,受过教育的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其实关心农村人,了解他们的需要,生活处境,这并不难。与进城打工的农民,棒棒交朋友,即使与擦皮鞋的,也有龙门阵可摆。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我就问接触的农民兄弟,如果农村的一个壮劳力,每月有二百到三百的现金收入,你们还愿意不愿意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多数农民的回答是不愿意。相当于城市低保的收入,现时务农的农民都做不到,这不值得深思么?
三峡生态区的构想,也仅就三峡地区而言,并不包括整个重庆市,只要从中央到地方,都认识到华夏大地,靠近东部发达地区的三峡,需要有这么个调节气候的绿色生态肺,是真需要,而不是说说而矣。那么这个方案就有实现的可能。因为单靠贫穷落后的三峡农民来完成,肯定办不到。如果我们动员民族之力,则将是另外一回事。事实上,只有将长江三峡的生态,用这种方式置于全民族,全世界的监督之下,所谓的生态三峡,或者生态长江,才有实现的可能。否则,仍然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35条回复:作者:别紧张你继续说(2003-06-2220:18:28.0)
阳关:
做得很好。
祝愿重庆取得更大的进步。
动员民族的力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知识出知识,建设长江三峡绿色生态区,为华夏子孙留下一块绿地!
一个企业可以花一亿,或数千万元在电视上打广告,或者买一个冠名权,无外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何不让他们以同样的投入来三峡冠名认林,留芳百世!(重庆市林业局的相关政策是谁出钱,谁收益,但政府未出面,力度不够,现在的构想是谁出钱,谁出名,民族得益,国家得益,重庆受益)
让从事三峡生态林区开发的打工者有不低于月二百元的现金收入(大学生有不低于七百元的收入),把外出打工的农民(农忙照旧回家种地和时下的棒棒军一样),城市下岗的工人,知识分子吸引到三峡,为建设家乡出力,为子孙后代造福!
国家投资修路,方便了流通,如果不发展自己,反而会更加落后,重庆要发展关键在农村,现在说的发展,不再停留在有饭吃,有房住,而是要有钱,要小康,要现代化,说白点,就是要让一个农村的壮劳力,在自己的家园,靠自己的劳动挣的钱,能修新房,能供孩子读书,能讨老婆。这个起码的要求,不知道政府职能部门,在规划西部开发时想过没有,还是外出打工,河山依旧?
三峡是重庆的,更是民族的,543万亩要退耕的坡耕地,275万亩10年内必须退耕的坡地,退耕后农民怎办?如果按我的建议进行产业定位,我们选定十余块地区,出售山林命名权,如果出资方愿意,香港林就由香港政府来开发,但总体原则是还林,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让它开发(山区的开发,除机械外,还需要大量的人力)为民族留下一块绿地。
据张教授提供:重庆耕地三千八百多万亩,二千四百多万农村人口,人均耕地1.5亩左右。
二000年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寄出五封信,北京中国社科院,经济日报,清华大学魏杰教授,重庆晚报罗昌林先生,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二十七日上午收到晚报罗昌林总编的电话,交换意见后,代转。〖第36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320:01:29.0)〗
关心三峡,关心农民是我一惯的思想,为了把该说的话说透,继续转载相关信息和文章,供网友和领导参考:下面是给西南农业大学张教授的信。
【给张家骅教授的信】
张家骅教授:您好!
看了重庆晚报本月14日2版“库区退耕还草难度大”的报导,第一感觉是教授的发言务实,作为重庆人深感西部开发责任重大,不客气地讲,重庆政府务实的不多,再失掉如此机会,重庆要再图发展,难!难!难!
现寄上我写的一篇谈西部开发的论文,说实在硬不知道往何处寄,想寄北京,查遍报摊,查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的邮编和地址(邮局也查不到),只寄了一份给重庆经济报。
我的想法,有些人可能以为是痴人说梦,仔细想来,贫穷落后的重庆,除了长江,除了三峡,还有什么?深圳的开发是全国带着钱去,而沿海的启动,某种意义上讲和走私,贩假不无关系,国家投资修路,方便了流通,如果不发展自己,反而会更加落后,重庆要发展关键在农村,现在说的发展,不再停留在有饭吃,有房住,而是要有钱,要小康,要现代化,说白点,就是要让一个农村的壮劳力,在自己的家园,靠自己的劳动挣的钱,能修新房,能供孩子读书,能讨老婆。
这个起码的要求,不知道政府职能部门,在规划西部开发时想过没有,还是外出打工,河山依旧?
三峡是重庆的,更是民族的,543万亩要退耕的坡耕地,275万亩10年内必须退耕的坡地,退耕后农民怎办?如果按我的建议进行产业定位,我们选定十余块地区,出售山林命名权,如果出资方愿意,香港林就由香港政府来开发,但总体原则是还林,在不违背总体原则的基础上,让它开发(山区的开发,除机械外,还需要大量的人力)为民族留下一块绿地。我是一位退休的老人,如果这项工作能上马,一些退休尚能工作的老人,不要钱,也愿意为此出力。
寄上此文,供参考。
二000年四月十六日退休市民阳关〖第37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319:56:14.0)〗
【补充资料】
一、成功与不成功开发的例子
成功开发的例子:深圳,昆明的世博园;
不成功的开发:海南,广西北海。
深圳,世博园开发的成功除政策优势外,主要是产业定位准确,突出了地域优势;类似的例子是上海浦东。特点,国内外资金主动注入,当地主要是利用了地域优势,获得了长期持续的发展。而海南利用政策搞歪门邪道,和北海类似,地域优势不突出。
二、重庆的地域优势
三峡、长江水道,因修水电站成为库区,近期全国支持,体现对库区损失的补偿,电站修好后,估计水电收入有一定提留;地域不利之处,山区,贫穷落后,人口众多;政策优势和西部其它地区相同。
三、利用地域优势的产业定位和资金筹措
三峡的关键在移民。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在数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因三峡水电站的建立长期未定,延误了国家对库区的投入,造成了库区的经济十分滞后,而要上百万移民搬得动,显然成了问题的关键。
为此,国家规定了相应的对口支援措施,引进技术,企业(相当过去的投资),新建和改造了一批企业,取得了相应的成绩。比如,宏声卷烟,白猫洗衣粉等,但除卷烟外,市场经济的准入已经不是无偿的帮助。因此从整个库区的发展来看,可以说至今没有形成明确的产业定位。
在谈到成绩时,现在的一种典型说法是库区农村的农民,吃的、住的基本没有问题,这一概念完全可以推广到全中国。事实上,这一要求太低太低。有饭吃,相对于没有饭吃是一种进步,在农村有饭吃折合**民币一个月就三、四十元(农村大米0.6元/斤),这种算法只是粮食的折价,并没有兑换成现金,如果用现金收入来衡量农民的收入,我曾请教过不少农民,一个月有得200到300元的现金收入,你愿不愿意到重庆来当棒棒,多数人答不愿意。
也就是说一个农村的壮劳力,在现阶段年收入有得3600元才能算一个大的进步,这点收入相当于城市的救济金。国家定了一个目标,什么时候达到小康,这个概念较模糊,依我看重庆能使库区农村的壮劳力,人均月能有200到300元的现金收入,才表明库区经济的发展有了大的进步。否则不管哪一任领导,都可以拍拍**就走,说自己尽心尽力,成绩显著。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现在的做法,外出打工,给人家下苦力,自己的家乡,山河依旧,甚至一年不如一年(年青的都外出,留下老弱事农)。
那么就重庆而言,我认为必须对库区的产业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措施得力,坚持不懈,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这个定位就是库区长江三峡带建成绿色生态林区,发展现代林业,区域性的现代农业,中药材种植业,旅游业和疗养业。用商业筹资模式,全社会出钱(类似于世博园),重庆出土地,出人力,开发和经营这片土地,而开发出来的森林归民族,归国家,名字归出资者,并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前十到二十年的开发,所有的基本建设包括工资来源,都由享有命名权的地区或单位提供,逐步做到依靠自身的经营收入自立。
如果不采取上述新的思路,可以说再过二十年或一百年库区都不会有大的变化,重庆市的广大农民的境况也不会有大的变化,所谓的三峡旅游,也只有吃石堡寨,张飞庙,白帝城的老本。
重庆直辖,中央给了重庆五年的优惠政策,体现在大量资金投入重庆的基本建设,但仔细一想每年上百亿的资金投入,并不像五十年代修成渝铁路,对重庆人民的收入,有多大直接影响。因此物色让成百万人提高收入的大项目,才是发展重庆,百姓致富的正道(现在搞退耕还林,每亩给多少粮食,可折算下来值多少钱;又称,捐五元钱植一颗树,试问树苗值多少钱,谁来种,谁来管,要不要工钱,这些做法,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上华而不实,按这些做法和说法,中国已栽的树,国土上早就找不到植树的地方了)。
二000年四月三日阳关〖第38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320:14:32.0)〗
第42条回复:作者:anjingy(2003-06-2323:51:40.0)
30:
学者的“我们重庆”和“你们四川”,我想可能是口头禅,并非有意这样。
第43条回复:作者:渝西一坝(2003-06-2415:52:38.0)
重庆工业的发展,我想切实有效地行业协会建设势在必行,各方面信息共享,矛盾内部化解,共同发展,虽然是一厢情愿,但是香港的商会等行业协会能够发展那么好,虽然不能照搬,也说明有可行性的。
第44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620:39:05.0)
今天上网看到一篇有关三峡发展的文章,发言的有重庆市副市长余远牧,重庆大学教授雷亨顺,还有其它教授,标题是,三峡库区:长江经济带的“洼地”。
网址是http://www.xiaoshuodaquan.com**.com/subject/2003/yangtze/
因版权问题,不便转摘和对比。
第45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6-2621:15:38.0)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美国的西部也面临落后,急需开发的局面,主持美国田纳西州开发的是一位华裔学者周先生。后曾在联合国开发署工作。中国改革之初,许多留美学者(包括扬振宁先生等)学早年赵元任先生的样,办了一份介绍国外先进经验的杂志,科技导报,在美国出版发行,国外售价五美元,大陆售价一元五角。在早期的文章中,就有周教授写的开发田纳西州的文章。因本人的杂志已送就读的兼善中学,所以仅凭记忆有这么一件干得十分漂亮的事。
第50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7-0712:34:35.0)
在另篇文章里,网友lcy2有如下中肯的批评:
第3条回复:作者:lcy2(2003-06-2900:18:27.0)
针对现在的重庆如何发展,提点“干货”出来。
第16条回复:夸夸其谈,言不着际。
作为一介市民,的确对干货,水货的界定不十分准确。我下面的文章是国内著名专家与学者,和阳关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因为有学者作参照。读者尽可自行比较。要知道他们的指点,是要付费的哟?
我认为一个方案的提出,关键在于它是否可行,能够操作,不是不着边际的空想。这篇文章两年前发新华论坛,采用搜索,找不到。故重发于此,专门提供给关心重庆发展的网友和领导参考。
【重庆发展,球迷支招】
直辖后的重庆,来渝传经送宝的理论界权威、学者、高人如过江之鲫,来了一拨又一拨。高人毕竟是高人,大都言之成理,点子过人,遗憾说说的多,能见诸实效的则少。
这不,高交会的论坛刚结束,新近的“城市形象和企业品牌”研讨会又开张。且看来人的名头:名牌战略研究专家李国保,北师大副教授、影视博士于丹,中国政治大学教授孙选中,西南师范大学教授秦启文,重庆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博士廖元和……。会后长安、嘉陵、力帆和重啤四大集团公司联合向全市企业发起《创名牌、建名城、塑重庆新形象倡议书》。
由此不难看出,整个会议落脚点,就是如何创名牌、建名城。
于博士讲:所谓的名城,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而在于它有自己的特色,且是唯一的。
李战略称:树立独特的城市形象,必须要有大批的名人、名企、名产品等来支撑,重庆应挖掘历史名人、遗址等,并包装名企、名产品。
其著名论断是“五名”方针,即名牌产品、名人、名厂、名企业家、名地。他认为,专注于其中之一,重庆城市形象就有了依托载体。
于博士还提到了重庆人的“麻辣”气质,忠信刚毅(笔者加一句,坚忍不拔)。
孙教授的名言是: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存在自然、文化和经济三类变量,其中经济是基础,发挥核心作用的则是企业品牌。
笔者受研讨会专家言论的启示,也斗胆在泰斗面前,凑个角,发发歪言。因身出无门,只是一介球迷,谈足球的多。不妨从足球看过去,谈谈创名牌、建名城。不自量力,不对之处,请各位专家、教授指教。
我欣赏于博士的那句话,所谓的名城,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而在于它有自己的特色,且是唯一的。更欣赏他对重庆人的鼓励:“麻辣”气质,忠信刚毅,坚忍不拔。
我在想,什么东西在现今中国才算得上唯一的,而且可以实现的呢?
笔者首先想到了足球,想到了隆鑫付出的几千万,想到了嘉陵、红岩付出的数千万。想到了力帆付出的二个亿。如果我们像抓足球那样抓名牌、名城战略,那么其资金不就会有保障么?
抓足球都有一个副市长,那么抓名牌、名城战略,岂不要个更高级别的长官,那就非市长莫属了。尽管对足球的高投入非议颇多,但其网开一面的政策,我想,对抓名牌、名城战略而言,只能更高而不可能不及。来自足球的第一个联想,解决了名牌、名城战略的资金问题,也就是说解决了可行性的问题。让我们这些专家、学者的高见,有了兑现的机会。
来自足球的第二个联想,给我起缔。什么才算得上中国唯一的?当隆鑫用一千五百万元,购买寰岛一年冠名权的时候,我曾提问到,为何他不用这笔钱,引进十名博士,为他工作十年呢?按这个思路走下去。当力帆一年不到在足球身上花了两个亿的时候,又问到,他为什么不用每年一千多万,引进百名博士,为他工作一年呢?(二亿要维持十到二十年)要知道,韩国现代集团,光汽车,就有一百多个博士在进行着不懈的研究。
翻开中国大陆的现在史,我问了不少人,在中国大陆,有哪一个企业有一百个博士在工作?多数人答,不知道。好象没有。我到想知道能有这样的企业站出来告诉我,他们有。
用百名博士从事摩托车开发,用百名博士进行汽车开发,用百名博士进行生物化学的开发……。这就是我,一个球迷为重庆规划的全国唯一。
只要重庆有得三、四个或更多个百名博士的开发团队,你看,那重庆的知名度在国内,在国际,可以说不摆了。
记得嘉陵厂的老总谈到重庆的摩托车水平时,说重庆现在仍停留在仿制阶段,所获专利,多是外观造型。也就是说,没有自己的开发创新能力。尽管有那么一、两个企业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但规模和投入与国外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在大批量生产摩托车的二十年间,我们始终是跟在人家的后面一步一趋的爬行,不难想象这样的名牌当走进世界时,只能是廉价货的代名词。可见,现今的名牌、名企、名企业家,不靠科技投入,进行深度的开发,你这个名牌“板凳”的厚度够吗?能维持得久吗?
如果我们重庆的摩托邦,能集中资金建立相应的科研中心,共同使用避免重复购置的高精尖设备,而各个大集团公司的博士组成的小组,既可以独立列题研究,又可以组织攻关,像日本的彩电攻关一样,某项成果大家投入,利益共享(实际上长虹和菲利浦就是联合开发,利益共享,这种开发模式世界通用)。
重庆的汽车生产也大致如此,庆龄也好,长安也罢,哪一家不都是靠日方开发一种,就引进一种,生产一种,就靠那种卖钱。
显然,开放的世界,这条路,走起来更加艰难。这种所谓的名牌,连脚都站不稳。事实上,只有当自己开发生产的汽车,其水平与韩国相当,且从政府官员开始,不迷恋洋货的时候,中国的汽车业才长得大。靠什么?只能靠中国自己的人才,坚持不懈的开发研究,当我们下决心并付诸实践引进百名博士研究汽车的时候,我们的对手才能感到些许害怕和担忧。
名人,用不着去挖掘,也用不着一门心思去寻觅,在这三、四百个或更多的博士集团中,难道出三、四个或更多的名人,会很难的么?
事实上,你就把王蒙引起重庆,并不能代表你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而成百成百名博士的引进不仅开创了中国企业界的先河,而且只要提供现今足球运动员享受的礼遇,我想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这些博士一定能在自己的国土上,干出自己人生的辉煌。
孔雀不只会东南飞,那就看你怎样对待它。当袁隆平的收入不如符宾的时候,袁隆平不计较,但博士呢?他不寒心!善待知识,这是一个球迷对寄希望于名牌、名城战略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忠告。
关阳01-12-21p10:45
第51条回复:作者:阳关(2003-07-0920:16:40.0)
看了政府打算“20年投资4700亿建设小康库区”的消息,感想有二。一、表示政府在行动;二、关键在兑现。后来反复思考,想到这么一个问题:这4700亿元的投入,不是小数,哪来?
国家建设三峡电站,除国家投资,债券集资外,凡中国所有用电的人都在交纳三峡电站基金,这点只要看看电费收据便一目了然。
那么,这笔不小的资金,从哪来呢?不落实,再美好的愿望也会落空。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