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行道树从有到无的繁华通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行道树从有到无的繁华通衢
从重庆市渝中区经江北区去机场是一条市政府着力打造的景观都市通道,而离渝中区仅一桥之隔的江北区观音桥,借地利之势,其十字型繁华通衢按当地政府的意愿,正改造成"购物者的天堂,生态精品文化区,国际大都市"的模样。
其力度和强度前所未有,惊世骇俗。比如:春节前实施的所谓一次爆炸平出4.6万平米的"西部第一爆",津津乐道的7千平米屋顶花园,占地110亩的嘉陵公园,这些都是今年底前,即将展现在市民面前的所谓"观音桥休闲广场"的美景。
以上手笔都是围绕着观音桥十字通衢的北端,建新北路两侧展开的。而已经基本完成的十字通衢的南端建新南路、东端建新东路、西端建新西路的改造又如何呢?
笔者效仿江北区领导春节前步行一圈(主要是观音桥地区的分流道)的经历,也亲自走了一趟。其中的建新东路、建新西路、建新南路路段走了不下十余次,有的路段可以说走了几十年!
第一次到建新南路是上个世纪的七六年,那时此路尚未命名,原因是原定成都举行的全国跳水锦标赛,由于当地闹地震,移师重庆。一群在文化大革命中饥渴的体育迷,从九龙坡的石坪桥来到了三钢跳水场。
昔日的建新南路在嘉陵江牛角沱大桥66年建成通车后,简陋的人行道进行了初步绿化,那就是一边两排碗口粗的黄桷树,从嘉陵江北桥头直抵观音桥十字路口,少说也有数百颗。
星移斗转,自七八年家搬到华新街后,这一边两排行道树,与我的生活相伴同行。
第一次砍树(或称移树。当时多数是砍,因为树不值钱。)是在北桥头修建过桥收费站,桥处钢结构厂门前,已经绿树成荫的树,一颗不留。
继后是修建渝澳大桥,由华唐路口到渝澳大桥收费站,上百米的路段,树也一颗不存。峻工时,在长愈百米的人行道上移栽了稀稀拉拉的八颗,离绿荫蔽日尚差时日。
即使这个时候,来华新街市人才中心门口求职的应聘者,到今天也许都记得,盛暑时,门口大树下的绿荫如盖。
去年一年的改造,这些树都不见了踪影。
也就是说,你现在再沿着建新南路往观音桥走一遍,除三钢厂原游泳池外改造成门面的人行道,尚有为数不多的绿树一息尚存的话,长达千米的两边人行道,多数是光坝坝,绵延数百米。这就是我们今人的繁华通衢,这就是我们着意打造的国际大都市美景!
建新南路如此,那么建新东路、建新西路又如何?
从建新西路金观音家乐福旁分流道的出口,到观音桥十字中心,两边人行道没有一颗行道树,即使要栽树的窝窝也没有预留一个,也就是说今后也没有想到要栽树,因为官员们,大白天谁会在光天化日下步行走路?
建新东路呢?招行接着是商行,接着又是苏宁电器,街对面又是商社电器,可谓集人流密集与繁华于一身,直到万州招待所分流道口,照样也是没有行道树。
到是商社电器门口,重庆一绝重演,摆了一溜桶装绿树。
两个分流道,节日走了一圈。江北区中医院门口这段路,一边的人行道很窄,不可能栽上绿树;到了原观音桥农贸市场的一段上坡,刚修好的沥青路面长愈百米,湿漉漉的,一股强烈的粪臭,估计是哪段下水道出了问题,可能区长走这段路时,粪水没有流出来,不然,还能让它在节日肆意横行?
刚巧赶上春节放长假,过这段路的人或者附近的居民,只得忍受这难闻的臭味了!
好在这一段行走的路人不是很多,就只好难为附近的居民了。
进入市规划局的地域,下一个分流道入口。看来这规划局只规划高楼,规划大道,不象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任白戈时代,还要规划行道树?可怜连它门前的大树也不保!
此去下一个分流道,人行道上又是一排桶装绿树,比渝中区解放碑步行街有进步,考虑木材资源紧缺,仅管这桶形似木桶,而实为玻璃钢桶是也。
估计有种说法,工程尚未完工,这桶装绿树只是权宜之计,问题是这修好地砖的人行道,根本就没有考虑要栽树啊?
当然,这修建中的"观音桥休闲广场",不会是如此模样!但这繁华的都市通衢,就是如此么?就应该如此么?
百姓总感到缺了点什么!
阳关2004.2.10A11:50
写给即将参加江北区人大会的委员们看
也写给同病相怜的市民看,请大家注意下身边的变化,经过近年的改造,我们身边的绿树是多了,或者是少了,包括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第1条回复:作者:渝西一坝(2004-02-1117:02:02.0)
谢谢!
我一直很喜欢读阳关老头的文章。
第2条回复:作者:渝西一坝(2004-02-1117:02:33.0)
向江北那个韩博士反映吧。
第3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2-1118:36:20.0)
此文写于昨日上午,发新华网的同时,发重庆晚报留言版。不知何原因,新华网没有刊出。重庆晚报留言版刊出后,引起了网民的关注。今日下午媒体记者约见了笔者,我带他看了建新南路,同时带他看了江北区政府和区委机关所在地。我讲:市民心中的绿地,就应该象江北区政府和区委的绿地一样,应该是以大树为主。哪里有一个光坝坝,栽点草草,几株棕榈树就幺台了的?
某报都市新闻版的记者当即去了江北区委,估计是向他们打听来由。
对绿树的爱护,关键在政府,我不知道此前建新南路,北路,东路,西路,究竟有多少树?想以现在的树与此前的进行比较,现在的树好办,可以数数,此前的呢?政府有数吗?责任者心中有数吗?大街上不留人道树,反过来想:如果我们把进入区政府,区委的行道树让它变为零,当官的会乍样想!
重庆晚报的标题是"残缺的繁华通衢"
据说新的市政府大楼在原市府二招待所处,笔者看了下,不感冒,因为门前就两株新移栽的大树。可怜得很!
扩建的市人民大礼堂广场,也是以牺牲绿树为前提的。原市八院出来,有一小块绿地,大树为主。现在就保留了一株。(人民大礼堂广场的生态变化,我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没有扩建成广场前,那一排大树,夏天都能听到蝉鸣,现在你还能听到吗?)
站在广场往新建的博物馆看,其右端原市府大院内一排绿树郁郁葱葱。如果没有这排绿树,风景又将如何?
站在广场往人民大礼堂看,其东楼下面,人工的利斧,把自然的山坡硬截下一块,浇注成现代化的水泥护墙,留下雕琢的痕迹。估计又要修什么建筑。
我不知道是重庆的建筑师没有水平,或者是官员没有水平。好端端的山坡,需要的是借景,何以要生拉活扯硬造。
只要留意,这类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真的没有丝毫怠慢的理由。
第4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2-1118:57:39.0)
经济学上有一个木桶理论:一个水桶其所盛水的多少,由组成木桶的最短的一块木材决定。
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交通道路上,任白戈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重庆有很多路段,都是预栽两排行道树。其中有北碚人民路(原四川仪表总厂门前),大坪到石桥铺,以及建新南路。建新南路其两排行道树的预留,其依据就是嘉陵江大桥的桥宽。桥宽四车道,那么两行行道树就在四车道之外。桥面不能加宽,你其它公路修得再宽,也解决不了问题。此其一。
其次,对绿树的减少,我们有个原则,表示对植树重视。那就是,毁一栽几,那么百姓就会问,这规矩还有用吗?怎么只见减少,不见增加呢?
第5条回复:作者:?????¨?????????¤??(2004-02-1118:59:07.0)
唉,一个沉重的话题,本来原来哪些横桷树好好的,硬要什么换成外国的品种,唉,我还是觉得本地的树种好,黄桷树,多好啊
第6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2-1212:55:12.0)
旧文赏析:
呵护绿树!只需三十年(略)
第7条回复:作者:惊涛拍岸(2004-02-1213:14:58.0)
看了正在建设的观音桥商圈的规划图,从图上看倒是绿树成荫,希望能弥补此种缺陷。
第8条回复:作者:wwoww(2004-02-1213:27:21.0)
的确是个问题,我在重庆市的道路上很少能看到大树,南滨路倒不少,只是些病态的移植老树,没有意思。
唯一有点印象的是重大里面有一颗大黄角树。
支持阳关老先生!!!
第9条回复:作者:渝西一坝(2004-02-1213:48:54.0)
再顶!
第10条回复:作者:飞翔99(2004-02-1214:41:01.0)

支持
第11条回复:作者:渝西一坝(2004-02-1215:14:38.0)
不止是江北,其他很多主城区的地方都破坏了很多绿化,真是一切为了发展,哪怕是短视的发展。
第12条回复:作者:风停云(2004-02-1215:51:40.0)
目前来看,主城几区大树相对多点的应是?
南岸?巴南?渝北两路?
第13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2-1317:36:05.0)
重登:呵护绿树!只需三十年。只想说明一个问题,植树是一个辛苦和需要远见卓识的事情,从小树栽下,到长成遮荫蔽日的大树,需要,也只需要三十年。所以古人曰: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日重庆主城区的大树,都是前数届政府在三十年前留下的,正如文中所云。那么现今任期几年的政府(市府,区府)的官员也有这种认识么?答案只能是否!
因为大树进城只为了立竿见影,绿地栽草坪也是为了立马见效。认真珍惜往日栽下来的大树,认真栽下数十年才能见效的小树的事情,哪个政府官员在做?
这是前言,后话是"残缺的繁华通衢"刊出后,记者作了走访。我带他看了建新南路,还准备带他看建新西路,东路,也就是笔者所见(记者说他去过)。同时带他看了区政府所在处的绿地。我讲老百姓需要的绿地,就应该象区府几百平米,至少十余株大树。不光是一个草坪,几株棕榈树。
我告诉记者,昔日市人才中心门前的大树是数十米,结果今日的文章出来变成了一棵(今日晚报:嘉陵桥头勿忘绿化)。
政府官员,告诉我这个百姓,不用担心,吃定"定心丸"
如果未来的国际大都市的行道树,都要用桶装树装扮的话,真的让我无话可说。区绿委的回答是让我放心,但市园林局某处长的说法,确是还绿不到30%的悲观论调又让我高兴不起来(更正:查原文是三成不达标,这个数据也是天知道?)。
到底,我们离真实还相差多远呢?
第14条回复:作者:绝不放弃(2004-02-1317:40:41.0)
阳关爷爷,你好多岁了?身体健康吗?
第15条回复:作者:阳关(2004-02-1318:07:23.0)
看绿化,陪记者逛街---写在官员答复之后
一篇"残缺的繁华通衢"(新华网上名"行道树从有到无的繁华通衢"),引来了网友和媒体的关注,十一日下午我陪闻讯而来的都市新闻记者,为此事,打算按文章中所提到的地方走一遭,以便作进一步的考查,以弄清事情的原委。
约见的地方是市人才交流中心,话题从此处展开。的确记者年轻,对此处行道树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站在此处的天桥上,我们大致向嘉陵江北桥头处和华唐路遥望了一番,我讲桥头处还留有几颗原生树的遗脉,近处长百米的近城方向的车站(尚未恢复)稀稀拉拉有八株移栽的黄桷树。
然后去了区委,两边的行道树,尽管没有桥头两边的树粗大,但郁郁葱葱,再现了昔日桥两侧和市人才交流中心处的美景。
指着区府门口的几处绿地我告诉记者:老百姓心目中的绿地什么样?就要象区府门口这样,才两、三百平米不大一块绿地,少说也有十五株大树。几块绿地连成一片,远望近望都是绿树茵茵,配以休闲的坐椅和少许健身器材,让人神清气爽,好不惬意。
出区委后门,我带记者看了一条去家乐福的小街。名为"揽月楼公寓"的那栋楼,人行道近五十米。你说人行道不宽,不适合植树。偏偏这五十米的行道上,就有一株行道树,树径不大,仅拳头大而矣。南来北往的人,没有人发疯,无故揣它一脚,还推它一把。
你说它空地难得,这一溜都该植树吧?的确又不见有人有所作为?
前行不远,是路边一幢楼与公路的孬角,此处不可多得,留下四株大树,其中一株刚好在行道上,与我在上海寓园路上所见略同。难得啊!
本来我还打算带记者走出这条通道,进入笔者提及的建新西路的分流道口。因记者言去过,不免强,就此打住。
事实上再前行不远,与四株大树的空坝儿大致相似,右手边还有块空地,摆了三张台球卓,因生意不好,台球卓尘封,但空地它仍占着,一边是一个彩条布搭的大棚,因最近区人大、政协开会,彩棚卷起来,不象昔日无所顾忌。
第二天某报登了记者的文章,标题是"嘉陵桥头勿忘绿化"。其中一段文字算是官员的答复,摘录如下:
"在江北区市政绿化管理委员会,园林科的刘女士说,区市绿化工委首先感谢郑先生的热心建议;对于郑提到的问题,她解释说:根据我市的相关规定,嘉陵江大桥北桥头一带在道路改造时,已经完全考虑绿化问题,尤其是大黄桷树的还栽。道路改造后,目前没有行道树的位置,是由于地下市政管线的存在或地质原因,已经不再适合行道树的生长,还栽后无法存活;至于还栽树种问题,是黄桷树、小叶榕还是柳树,不仅要考虑遮阳和美观,根据市园林局的规划,还要考虑市区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及抗病性等因素。
刘女士最后给像郑先生一样的热心市民的"定心丸"是:"在无法种植行道树的位置,一般要用花坛和容器绿化(即像解放碑步行街和人民广场那样用大桶栽树)补充,嘉陵江大桥北桥头一带今后还将有一些垂直绿化等绿色景观。总之,请市民放心,这里的环境只能是越来越美。"
请看这段话的前一句:"改造时,已经完全考虑绿化问题,尤其是大黄桷树的还栽。""改造后,目前没有行道树的位置,是由于地下市政管线的存在或地质原因,已经不再适合行道树的生长,还栽后无法存活;"
改造前,完全考虑;改造后,没有行道树的位置,这能叫考虑吗?
究竟多宽的人行道才能栽树?地下管线的影响如何?
以华新街进城车站的八颗移栽树为例。这八颗树是间种在花坛间,也就是说,只要能容下1.5米宽的花坛,就能容下行道树!至于地下管线么,因这八颗树预留的窝,不客气地讲,由于施工的无序,都离通讯电缆不远,此前栽树时,挖破外管的情况屡见不鲜(见笔者文章人行道该咋修,发新华网)!!
事实上,树根远比管线深,应该影响不大。
多宽的人行道才能栽树?
今日,为了搞清这段人行道路面是何原因不栽树,去了正文所称的建新东路招行与商行门口。
此前,重庆有线电视台曾应市民之请,对该地段曝了一次光。大意是:此人行道路段,停了不少车,无序的乱停,让雨中往来的市民十分不便。报导称:楼下的地下停车场五十个泊位,早已车满为患。
曾如江北区市政绿化管理委员会,园林科的刘女士所说,是没有栽树位置么?
因为电视曝了光,此段人行道,比先前有序得多。至少有人安顿停车的位置,不至乱停乱放。你说这段人行道多宽?临近公路一边人行道停的车,数了下,十四辆,有120急救车,多的是小轿车,里面靠近招行和商行门口又停了一排,一共三十余辆(都摆在人行道上),中间还留有一人行通道,少说也有一轿车的宽度。
笔者的主题是植行道树,请问区绿委的同志,为啥这段人行道也不栽一颗行道树呢?难道这样的人行道还不够宽!
如前所述,栽行道树,容得下1.5米宽花坛位置的人行道,一定容得下栽下的行道树,还用得着非要用什么桶装树么?因为惜地如金的重庆就是这么个现实。
题外话:观察这段没有行道树的新修人行道,我在想,是谁家的车可以如此肆意横行,居然堂而皇之摆在人行道上?
那些将擦皮鞋的,卖水果的追得鸡飞狗跳的专事罚款的城管呢?交警呢?现成的罚款他不收,他不要!?连堂堂的招行,商行的保安也只有忍气吞声!而重庆有线电视台的曝光,也只是多一个保安出来维持车序。
我走近招行和商行中间的大楼一看:哦!原来是包括市统计局、卫生局在内的二十一个政府机构客居此地。怪说不得人行道不得停车的交通法规,在官阶面前只得却步!乱停乱放在此地可以无所顾忌。
官员们说难办的事情,也不难办。笔者提个建议:让此前五十个泊车位,车满为患的大楼底层停车场的市级机关的车停远点行不(也就几十米)?让停车场为外地来车服务,那不就两全其美么?
然后,我才好建议政府,在这段该植树而没有植树的地方植树!哪怕小树都行,因为过三十年,这小树必然是一条便民爱民的好汉。
阳关04.2.13P5:15
http://forum.xin**.com/detail.jsp?id=5388889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