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 校园里的旮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现代学校生活,其阴暗面,是学校内的留级生和社会上不良少年纠集一起的下暴。
五十年代的校园,也有类似的不良行为,只不过更加隐晦,更加理智和高明得多。我亲自遭遇和体验过这类事情。
初中时,童立忠原来比我高一个年级,他们班上就有一位家住天府煤矿,绰号“火炉”的同学,因童立忠的关系和我认识。
事情不大,就是借钱,其时的初中生,一个月手头就那么几角钱,十分珍贵。
第一次他找你借一角钱,第二次他先还你五分,不一会又找你借一角,这时的你很犹豫,借还是不借,他便威胁你说借不借,不借,差你那五分钱就不还,考虑到要收回欠下的五分钱,只得乖乖地再给他一角钱。其高明之处在于以小利搏大利(其实都是你的钱),威胁与利诱相结合,居然屡试不爽,次次得手。
这个旮旯就在大食堂与厨房间的过道处,平时运菜、运煤、运粮打开门就是一个通道,开饭时门一关,就成了一个天然的旮旯,一日三餐,他找你,你找他都相约到此。
五九年从新桥医院手术后返校,因学校不让跟班上课,晚上都呆在学生宿舍里,此时饥饿已经威胁学生,威胁社会,寝室里常有一群不上夜自习的同学,在黑暗中天南海北神吹,主题是挣钱,改善生活。

高六一级的一位黄姓同学,就谈他挖香蕉兜,煮熟切成丝,拌上调料,拿到北碚当芋头丝卖,生意红火;酷爱音乐的一群学子,吹自己理想的同时,也忘不了侃一段去北碚舞场伴舞挣钱的佳话;深夜带着一身夜露的值守菜园的同学,谈兴最浓的是今夜的加班饭牛皮菜蒸zha,味道还不错。那粉蒸牛皮菜,粉就是包谷面,加点豆瓣,没有一点油星星,却成了过齿不忘的佳肴。
到六二年,因生活的艰辛,学生中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易,地点移向了大食堂。
低年级的同学,为换取一点进馆购食所需的粮票,在食堂里公开拍卖罐罐饭,三两一罐的饭或馒头,就调你三两粮票,不收钱。
以亏待自己的身体为代价,这样的事,如果让家长知道,不知会多么伤心。出粮票的高年级同学此时也顾不了那么多,抱定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宗旨,频频出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