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简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姓名:爱新觉罗玄烨
别名:康熙帝清圣祖
生辰:1654年5月4日
民族:满族
祭日:1722年11月13日
籍贯:北京
地区:北京
国家:清朝
职业:皇帝
康熙帝,满族,全名爱新觉罗·玄烨,庙号清圣祖,“康熙”为其年号,明清两朝习惯以年号称呼皇帝。康熙系满清入关后第一皇帝顺治帝的第三子,母为孝康章皇后,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卒于1722年11月13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执政长达61年。康熙稳固了满清开国时的统治,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封建统治,并大大加强了君主集权,以文字狱等方式大大降低了士大夫自宋、明以来的地位。
康熙8岁即位,14岁时亲政,16岁时铲除了权臣鳌拜,。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从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手中夺取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东北边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庄,作为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从此建立会盟制度和避暑山庄外藩朝觐制等,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考察,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积极鼓励垦荒,废止满清初年残酷的圈地令,实施更名田;整修黄河、淮河、运河的水利工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决定“新增人丁永不加赋”,想取消新增人口的人头税,但实际根本无法操作,不到十年就演变成“摊丁入亩”制度,彻底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变成了一句没有意义的空话。大蠲赋税。最终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耕地面积的迅速扩大与粮食产量的提高、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文化上他曾多次举办博学鸿儒科,创建了南书房制度,并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康熙帝还组织编辑与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历象考成》、《数理精蕴》、《康熙永年历法》、《康熙皇舆全览图》等图书、历法和地图;同时他对西学也有浓厚的造诣,在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药学(曾在宫中推行可治疗疟疾的金鸡纳(现书籍多记载为金鸡纳霜,误,金鸡纳霜到十九世纪才被提取出来))、医学(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种痘,以预防天花)等方面都毕生的学习,但是这一对西学的爱好仅限于其个人,汉族士大夫阶层独尊儒术的传统不可动摇,康熙并未采取推动西学的措施。康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数学修养最高的帝王,我们至今沿用的“根”、“次”、“方”等数学名词就是他亲自命名翻译的。
康熙为了孤立台湾,实行海禁,进行迁界禁海给沿海百姓造成苦难,也首开闭关锁国之始。他崇尚儒学,尤其是朱熹理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件**达到了顶峰。晚年因选择继承人失误,两度废立皇太子,造成长达20余年的诸皇子为夺储位的结党争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党派林立,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康熙61年11月13日病死于畅春园。谥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庙号圣祖。葬于今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景陵”。
康熙生平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史书记载其“天表英俊,岳立声洪”。据说当他六岁时,与皇二子福全一起向父皇问安。顺治问他们二人,将来想做什么。福全的回答是:“愿为贤王”。而玄烨却回答道“愿效法父皇”。顺治深以为异。
顺治帝临终时,指定玄烨为皇位继承人。因当时的玄烨年仅8岁,顺治帝又指派了4名亲信大臣辅政,即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玄烨即位后,改元康熙,史称康熙帝。
康熙8岁丧父,10岁又丧母。母亲重病时,康熙“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病故后,他又昼夜守灵,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康熙5岁入书房读书,自称“自五龄受书,诵读恒至夜分,乐此不为疲也。”康熙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康熙的父亲是满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军旗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诲,又向苏麻喇姑(苏墨尔,孝庄随嫁贴身侍女)学习蒙古语,向满洲师傅学习骑射,跟汉族师傅接受儒家教育。因此,康熙文化思想受到满州、蒙古、汉族儒学和西方等多种文化的影响。
计除鳌拜
康熙即位之时,清朝处于虽然建立,但国家正百废待兴的局面。而康熙虽然当了皇帝,但因为年幼,国家大事的决断基本掌握在四位辅政大臣手中。这四位辅政大臣,索尼居首位,总掌启奏批红等大权,但年老力衰。排在第二位的苏克萨哈富有才干,但与鳌拜不和。其后的遏必隆则为人圆滑,不与人争锋。对权力最有野心的是鳌拜。为了在索尼退下之后掌控朝政,鳌拜一方面拉拢遏必隆,一方面借圈地事件打击苏克萨哈。在处理朝政时,鳌拜十分专横,根本不将康熙帝放在眼中。
康熙以退为进,在祖母的支持和帮助下,一方面避免与鳌拜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韬光养晦,专心学习治世本领,并寻找适当时机剪除鳌拜。
1667年6月,索尼去世。十二岁的康熙决心废除四大臣辅政体制,实行亲政。7月,实行亲政大典。不过,康熙虽然亲政,但原有辅政体制却未能发生变化。为了使康熙能够及早亲政,并迫使遏必隆和鳌拜也交出权力,苏克萨哈在康熙亲政第六天上书请求退隐。在康熙尚未做出反应之际,鳌拜罗织了24条罪状陷害苏克萨哈,并强迫康熙将其处死。清除了苏克萨哈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朝廷所有政事,均由其决断;对于康熙帝的有些诏令,他也敢公开抗旨。这些使康熙意识到该是剪除鳌拜的时候了。康熙考虑到鳌拜亲信党羽遍布朝野,所以决定设计将其铲除。
康熙一方面在表面上麻痹鳌拜,一方面选择一群身强力壮的少年练习扑击之术。1669年5月,康熙决定采取行动。他首先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派出,削弱鳌拜的势力,然后派人将鳌拜召入宫中擒获。鳌拜的党羽在此之后也被一一擒拿。
他下诏说:“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其死,籍贯没拘禁。”也就是说,鳌拜因立过许多战功,所以免于一死而终身监禁。对于其党羽也给予了不同的处罚。同时恢复了苏克萨哈的职位。这种措施稳定了满清的朝局。
康熙剪除鳌拜后,废除了辅政体制,收回了朱批大权。自此才真正开始了亲政。
历史评价
1722年,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大帝病逝,终年六十八岁。其为君之道主要在于:勤慎理政,仁爱宽刑。
《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于戏,何其盛欤!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