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回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每个人都会有他的恋乡情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不论你离开了故土家园多远多久,哪怕走遍天涯海角,哪怕你“乡音未改鬓毛衰” ,这种中国人的对于家乡的眷念之情,是不会衰减的。虽然,我们许多人在城市里扎下了根,但往上数,不出三代,总还是大地之子,对于泥土的芬香,难免有种特殊的感情。
我的一位朋友,在文教部门工作,从他参军打仗,转业建设,直到部门负责,为官一方,数十年来,他倒真像大禹治水一样,兢兢业业,忙于工作,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时间和没有机会回他农村老家看看。一直到了年过花甲,退下来以后,才实现这回乡的梦。
他兴冲冲地回去了,又兴冲冲地回来了。我为他了此宿愿而庆幸。
思乡之行结束后,这位朋友的心情也大不一样了,深感欣慰,经常跑到我这儿来聊天,只要一谈起他那山区的家乡,一脸振奋,滔滔不绝的话题,怎么也说不完似的。
所谓“近乡情更怯”的滋味,他这回算体会到了,离家五十载,快到家乡门口的时候,那种心绪万千,浮想联翩的激动,真是惊诧得不敢迈步了,他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当年,他是穿着草鞋,翻山越岭,追赶着南下的队伍,走出来参加革命的。现在,汽车打专署一直开到了县城,全是高等级的柏油马路。
县城也让他辨认不出来了。过去,二层楼的房子都少见;如今,十几层的楼房比比皆是。而从县城再到深山里他的老家,也有通汽车的二级公路。他惊叹,无论如何想不到家乡会发生这样剧烈的变化。他指着脚上穿的那双名牌旅游鞋,说本来买它是为了回乡时爬山的。早先,他进趟县城,山路得磨掉他一双鞋,这次是小汽车开到家门口,一步山路也没爬过,还多少感到遗憾呢!
他当然不会后悔多买这双鞋,为故乡面貌的改观,高兴还来不及呢! 他回想起在家乡教书的时候,甭说没见过汽车,即使自行车,在县城里也就那么三五辆,稀奇得不得了。说到这里,他告诉我,连他都诧异之至,那也不过刚刚温饱的山区小县,光小轿车就有一百多辆。桑塔那是小意思,奔驰车也没什么了不起的,而且,动不动警车开道。出殡送丧,新婚大典,升迁调动,生日喜宴,无不是浩浩荡荡的一长串汽车,就好像北京城来了外国元首的车队,气派非凡。

我说:这大概也是个规律,衣食住行这四个字,人们在解决了前面三项需求以后,行,自然要列入议程了。要不,你老人家一步步爬那大山,这把年岁可不能逞当年之勇了。
当然,从他谈话中了解到,好之外,也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因为他年青时曾在县里教过书,出来后一直管文教工作。职业习惯,不可能不关心家乡的学校啊,升学率啊,教育质量啊,教师的待遇啊等等情况。谈到这里,我的朋友有些不那么情绪高涨了,脸上出现了一丝乌云。他说:老师的工资发不出来,拖欠着打白条子的现象,在他们县里,也在所难免。有的拖欠长达半年八个月之久,老师总不能把嘴缝上,不吃不喝,如果缝上能省去吃喝,那怎么开口教书讲课呢?
这倒是美中不足了! 我说。
真是不应该的! 他叹息地说。因为他过去也教过书,好像没有这种开白条子的创举,现在这些干部真会发明啊! 讲到这里,他只有不住地摇头了。
接着,我们算起账来,一辆小轿车,若干万元,加上配备一名司机,以及每年的汽油消耗和维修费用,又是若干千元,乘以一百辆或一百五十辆,总数该是很可观的。这就有些令人不解了,这么多的钱都用了,干吗还抠教员几个钱的区区工资呢?
欣慰之余,不禁感慨了。
本书首发 。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 ,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